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表示,兩廳院著眼的不只是身障者的需求,而是整體無障礙的服務,除了硬體上的改善,軟體上也要開發更多的無障礙服務,如口述影像、點字或大字節目單等。另一方面也從此引發對障礙藝術的思考,在節目規劃上,希望兩廳院能夠從公益與社會關懷的面向出發,定期呈現障礙藝術家的演出。
隨著思維改變,社會逐漸重視對無障礙環境的需求。便於行走、無障礙的環境,並非不是只有身障人士才需要。年長者、傷者、甚至是推嬰兒車的父母,都需要有易於行走的空間。歷經數月閉館整修、今年初重新開幕的國家戲劇院,在整修期間,亦有許多身障人士對兩廳院的無障礙設施提出意見。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表示,兩廳院著眼的不只是身障者的需求,而是整體無障礙的服務。硬體上,戲劇院在一樓新增六席活動式輪椅席,若未來其他場館到位、兩廳院能有較長的休館整修期,會有更細緻的規劃。
不拘障礙之身 綻放藝術風采
亦是戲劇院整修過程中對無障礙設施的關注,使李惠美總監對障礙藝術有更多思考;在節目規劃上,希望兩廳院能夠從公益與社會關懷的面向出發,定期呈現障礙藝術家的演出。從《逆光飛翔》的黃裕翔開始,兩廳院曾連續兩年邀請視障音樂家演出。之後,在她思考是否能夠呈現各種面向的障礙藝術時,恰巧透過英國文化協會居中牽線,了解英國自二○一二年倫敦奧運、帕奧之後,鼓勵障礙藝術的Unlimited計畫。看到相關節目中,舞者在不使用義肢的情況下,展現自己的肢體,不去逃避缺陷,反而化為強項,非常令她感動。談及今年「舞蹈秋天」系列中備受矚目的《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編舞家暨舞者克萊兒.康寧漢,她的作品曾在倫敦南岸中心的伊莉莎白廳演出,康寧漢呈現自己的特殊性,演出成熟地呈現身體受限的地方,意卻不在博取觀眾的同情。因此也讓李惠美總監思考:在看這樣的演出時,觀眾是先看到身障藝術家的「障礙」,還是先看到「藝術家」?
「她是一位藝術家,只是有不方便的身體。」由這樣的思考出發,觀眾看的是藝術性的共感,而非帶著憐憫的眼鏡觀看。藉由引進障礙藝術的相關演出,啟發大眾看到不同的演出形式。目前國外除了英國的障礙藝術頗受矚目,日本、韓國,以及香港的糊塗戲班,都在此領域有所耕耘;國內的牯嶺街小劇場也有「第六種官能藝術祭」關注相關演出,李惠美總監亦非常欣賞身障藝術家「阿忠」鄭志忠的作品,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未來兩廳院若開放更多現有表演廳外的空間,也可思考做更多的合作。
打造友善空間 觀演更自在
除了介紹障礙藝術的節目之外,兩廳院也會開發更多的無障礙服務,連續三年,劇院與明華園歌仔戲團合作口述影像服務。以明華園為例,報讀者的角色相當具有挑戰性,必須嫻熟台語,能以生活化的方式講述影像。為了能在不能倒帶重來的劇場演出擔任報讀員,需要事先觀看劇團排練,才能與舞台上的節奏搭配得天衣無縫,未來也考慮將此服務推廣到其他形式的演出。其他的服務包括主辦節目的點字或大字版節目單,以及手語導覽等。為求服務完善,希望有需要的觀眾採事先預約的方式,讓相關部門有時間能做準備。此外,除了原有的「圓夢計畫」活動關懷條件上較為弱勢的民眾,開啟藝術的第一哩路之外,之後也會為年長者做樂齡節目的相關規劃。透過更細緻、配合不同需求提供的劇場服務,使兩廳院成為在軟硬體上更具可親近性的劇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