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性別認同

相關文章 7 篇
  • 唐美雲(右)和許秀年(左)將在《螢姬物語》中挑戰行當互換。
    戲曲

    傳統戲的現代觀 《螢姬物語》 愛的大考驗

    唐美雲歌仔戲團的新作《螢姬物語》,宣傳上最吸睛的亮點,就是女裝和服打扮的唐美雲,與男裝和服造型的許秀年!國寶小生與最美娘子的行當互換,也說明了《螢姬物語》的故事重點:從性別認同議題切入,透過時空穿越,回首前世看今生。金三角的組合加上青年導演吳定謙,唐美雲表示,《螢姬物語》要說的事情其實就是「愛」,希望能藉由戲劇、藉由溫柔的心,去化解現代人面對的考驗。

    文字|陳巧蓉、國家兩廳院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黨同伐藝

    在近幾年的台灣劇場當中,討論同性戀、性別認同、扮裝等所謂有關「同志」的作品,可說是除了政治、身體、女性主義等熱門話題外,另一常被提出的議題;不論是國外翻譯劇本的搬演,或是國內創作者的原創之作,這些「同志議題」的作品在九〇年代的劇場的確佔有相當的比重。但是隨著世界同志議題的退燒,這一年來台灣的相關舞台作品也有減產的跡象。到底台灣的同志劇場發展如何?邊緣性的議題又如何能進入主流劇場?本期就讓我們從劇場「同志議題」作品的歷史、演變、演員「扮演」等角度來探視這個現象。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 《天亮以前我要你》希望表達「彼此之間的鴻溝應該是可以跨越」的觀念。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份跨界的導演、性別無界的表演

    重複扮演這個社會所賦予我們的性別角色,因此性別裡頭有一種表演性。如果這在我們生活裡的性別表演搬到舞台上,與舞台表演會產生什麼樣的衝突? 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是試圖對劇場同志議題提出不同的切入點。

    文字|秦嘉嫄、白水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 Zierle & Cater的The Swan Song,由 Pacitti Company製作。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肉身上陣 挑戰性靈 2015英國「潑灑藝術節」

    由藝術家羅伯.帕西提策劃的「潑灑藝術節」,以基/激進的態度結合社會實踐,邀請的非主流藝術家與作品著重權力、壓迫、殘障、邊緣等議題。今年在倫敦舉行的藝術節以「性靈」(On Spirit)為主題,諸多藝術家用肉身與性別認同為創作的出發點,並使用了公共空間與多媒材(含身體、裝置、影像等),創造不同層次的觀眾互動。

    文字|杜秀娟、Guido Mencari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 如果說《白水》是一則男同志的情慾寓言,那根據《白水》改編的《水幽》,則像極了女同志的流轉愛慾。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燈下的同志花園 台灣同志議題作品簡述

    觀察整個台灣的劇場界,雖然不乏許多同志議題的創作,但這些年來這類題材作品卻有疲軟的現象;對小劇場而言,屬於性別議題狂燒的年代似乎已成過去,同志議題不再是禁忌話題,創作者自然也沒有熱情投注其中;而對中、大型劇團而言,一直拉抬不高的票房壓力,使以商業掛帥的劇團自然也對同志議題興趣缺缺!

    文字|史丹力、白水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 台灣的同志劇場並沒有伴隨著台灣小劇場運動同時現身。直到「臨界點劇象錄」的作品《毛屍》登場,劇場中才開始討論到同志議題。
    特別企畫 Feature

    春光乍洩的另類主流 九〇年代的台灣「同志劇場」面向

    九〇年代末,同志熱潮過去,作品創作不再旺盛,但是卻發現到了主流劇場對同志題材的熱衷;一些以小劇場發跡的劇團,也漸漸以主流劇團方式進入市場,這似乎是個令人亦憂亦喜的事實。一方面,進入主流的同志劇場增加了同志的能見度;另一方面卻模糊了同志劇場的運動位置,讓人覺得它不再具有顚覆性而被主流文化收編。其實,如果能夠徹底被商品化,並非壞事,重要的是要有持續的演出,長時間的累積,意義大於短時間內一窩蜂的吹捧。

    文字|但唐謨、白水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 導過《蝴蝶君》、《你和我和愛情之間》的導演陳培廣認爲如果劇本已經指定某個人物是同志,毫無疑問地導演就必須朝這個方向去詮釋,不過他也提
    特別企畫 Feature

    安能辨我是「同志」?! 同志扮演與扮演同志

    演得像同志是寫實的層次,但是如何讓觀衆透過喜歡或討厭而開始欣賞這個角色就是表演的美學層面,演員必須將素材加以分析、剪裁,轉化成表演才能達到後者的境界,如果光是仗著對這些素材的熟悉度,同志演同志一樣會出問題。

    文字|吳大綱、白水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