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迪麥可:在陌生語言中,我看到了戲劇最根本之處
因擔任法國盲點劇團導演培松地來台執導《敲天堂之門》時的助理,法蘭克.迪麥可與台灣就此結緣。原本就對跨國戲劇合作深感興趣的他,在二○○八年與二○○九年這兩年,不斷與日本及台灣戲劇界合作,透過不同文本與風格試驗,持續探索戲劇在語言上可以嘗試與深究之處。迪麥可說:「在陌生的語言中,我似乎看到了戲劇最根本之處,言語的表情,演員之間的關係。」
因擔任法國盲點劇團導演培松地來台執導《敲天堂之門》時的助理,法蘭克.迪麥可與台灣就此結緣。原本就對跨國戲劇合作深感興趣的他,在二○○八年與二○○九年這兩年,不斷與日本及台灣戲劇界合作,透過不同文本與風格試驗,持續探索戲劇在語言上可以嘗試與深究之處。迪麥可說:「在陌生的語言中,我似乎看到了戲劇最根本之處,言語的表情,演員之間的關係。」
目前台灣的幾齣所謂跨國製作,其實都還在起步的階段;成功的跨國性製作不僅需要時間累積認同,還要有具備國際眼光、普獲國際尊重的藝術策展人(或說製作人)的主導,加上政府的後援支持與充分的經費挹注;但是中間執行者能否對這樣的合作建立共識和付諸熱誠,更是攸關成敗的關鍵。這樣的理想不但適用於主流劇場製作,小劇場界更該拓展國際市場,也更有市場潛力。
在貝那丁劇院可以看到培松地的最新劇作:《1949:假如6是9》。我們可以去看,我們應該去看。這齣戲是不可理解的,有人如此說。是眞的:那更好。
法國馬賽盲點劇團導演培松地,率領了六位法籍演員來台灣,與國內六位演員合作演出《1949 If 6 was 9》。本劇明年還將至歐陸巡演。也許《1949 If 6 was 9》與歐美前衛劇場風格相列,並不顯得獨特亮眼,它所實驗的、毋寧是台灣觀衆的視聽能耐與接受底線的閱讀技巧。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