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淑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先理解,才是教育
「為什麼要設定他們?他們就是『青少年』,不要設定,為什麼要框架他們?他們很可愛啊!」從桃園女子監獄的收容人,到「少年矯正學校」新竹誠正中學的青少年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教授容淑華透過「應用劇場」的概念,與他們溝通、對話,而這句話似乎成為她面對他們的核心態度,同時也反映出她與團隊進行「監獄劇場」計畫的根本價值。 在英國唸完博士、進到北藝大任教的容淑華,很嚮往指導教授執行的「監獄劇場」,但當時的她認為還沒準備好,這類計畫不能只有自己,需要更多領域的人才加入。於是,容淑華從高中的教育劇場做起,接觸到醫生、諮商心理師,終於在2016年因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的邀請,以接觸即興、戲劇、心理諮商等角度開始接觸桃園女子監獄的收容人。在3年期計畫完成後,透過矯正署轉介,與誠正中學合作,從成年女性走進青少年的世界,而這始終是容淑華最希望關注的兩種對象。 過程中,團隊歷經3輪的更動與交接,其中包含心理諮商、舞蹈、音樂、戲劇等領域的組成,嘗試帶給這群特殊境遇青少年更多生命的可能;同時,也觀察到藝術教育的介入與觀念轉化、曝險少年的處境與出路等問題。 觀察:中介教育學校的青少年處境 誠正中學是所「學校」,但以心理諮商背景加入團隊的涂繼方第一次進去時,卻感受到一種「不舒服」與「震撼」。因為它的外觀雖像是所學校,有操場,有教室,但宿舍明確體現矯正機構「集中管理」的樣貌,而這也在這群青少年身上看到某種痕跡涂繼方觀察到,他們多保持較低姿態,能動性較弱,整個身體軸線是彎曲的,這也反映在他們參與劇場活動時,瞬間爆發力強,但體力、持續力相對弱,「很容易變成一灘泥」。(註) 誠正中學終究得是所學校,特別是其所收容的都是青少年,最遲得在21歲時離開,回到、或是進入社會,因此在中介教育學校所面臨的教育、管理等做法其實都會成為他們另一種養成過程,而與成人入監服刑有極大差異。 但容淑華有點痛心地說:「(這樣的管理方式)會更弱化他們的學習,更與社會脫節,我覺得這很可怕。政府得理解的是,他們真的還沒有成年,不能弱化他們的能力。所以,我們不能說他們沒有學習能力,因為他們以前的學習能力並沒有到位,原本的認知力就不行,若學校再把他們弱化,他們出來就
-
特別企畫 Feature
被迫登入:非行少年,與特殊境遇的守望者
從「歹囡仔」(壞小孩)、「不良少年」到「特殊境遇青少年」、「非行少年」、「虞犯少年」、「曝險少年」等,我們正嘗試去改變這群青少年的名字,同時也在重新認識他們,乃至於他們怎麼成長的,而不是一味的指責與否定。我們所認定的「正途」,或許不是他們不願意去走,而是所有的境遇都是「被迫登入」。 這次我們從「了解」與「陪伴」開始,與4位非行少年登入他們的生命地圖,看見他們的人生關卡。6種守望站、其中兩所補血站、多位不同類型的守望者,包含誠正中學、民和國中、善牧基金會、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差事劇團、容淑華與監獄劇場團隊、烏犬劇場、戲劇治療師小C、調保官王以凡、監委葉大華等,正與他們一起闖關中。 會有破關的那一天嗎?會持續登入嗎?沒有正確答案。因為虛擬的遊戲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但人生的這場遊戲無法自由選擇所以,我們與他們都是特殊的,持續在彼此的境遇裡前進。
-
藝@書
框架之外,讀出新表演
黑眼睛文化的「劇場手邊書」系列自○七年底開始發行,至今已推出至第九本,端出的菜色也盡是過去較著重劇本和史料的台灣劇場著作少見的方向。近期出版的兩本《空間的表演》與《當代歐洲新舞蹈―表演:反舞蹈、非身體》,更讓人不約而同讀到了一條表演藝術未來的可能路徑―― 框架之外。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少靑春夢 高中職戲劇科普査報告
國內高中職設有戲劇科或影劇科的學校不少,然而授課內容以現代戲劇或劇場爲主的,只有國光藝校的劇場藝術科、華岡藝校的戲劇科,以及中華藝術學校的影劇科。
-
交流道
歌仔戲實驗劇《李娃傳》座談會
「沒有一種勇於嘗試、勇於實驗的努力而終究美滿的。」──(曾永義) 在學術殿堂上,當兩岸歌仔戲首度展開研討會發表研究論文的同時,在舞台上也正展演著兩岸首次合作的實驗劇《李娃傳》。而由主辦單位與本刊協同舉行的《李娃傳》座談會上,勇於實驗的製作者和勇於批評的觀衆展開了誠懇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