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工
-
法蘭克福
《魔法女僕》 以舞蹈反思女性僱傭移工的身體凝視
歷經兩年的發展,菲律賓編舞家伊薩.江森(Eisa Jocson)與斯里蘭卡舞者維努里.佩雷拉(Venuri Perera),於9月中在德國法蘭克福的莫索頓藝術中心(Knstler*innenhaus Mousonturm)發表新作《魔法女僕》(Magic Maids),之後即展開到柏林、漢堡、維也納、洛桑、新加坡等11個城市的巡演。 江森的創作向來聚焦於與身體有關的勞動服務產業,如2018年臺北藝術節演出的《猛男之舞》(2013),即是將菲律賓夜店的猛男舞蹈轉化於她自身的女性表演身體中,叩問在色情行業消費行為下刻意建構的男子氣概。 其他作品則有也以馬尼拉鋼管舞女為題的《鋼管舞者之死》(2011)、以在日本當色情藝妓的菲律賓女子為題的《女公關》(2015)和以在香港迪士尼樂園演出幸福童話世界的菲律賓群舞者為題的《公主煉成記》(2017)等,在每個作品裡,她都以娛樂產業的凝視和反凝視放在她自己的身體上,在劇場脈絡中呈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勞動、遷徙與歌唱
2021年11月,為了半年後將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行的《非遊記》發想新作,策展人帶我們到東協廣場進行場勘,當時我們對新作的想法還非常模糊。 中午我們在一間附設卡拉OK的泰國餐廳用餐,遇見聲嘶力竭歌唱著的泰國移工蘇塔,他的桌上已經擺滿了酒瓶。不禁多看了幾眼。傍晚透過策展人關係,體驗了樓上的泰國夜店。夜不夠深,人還不多,我們窩在牆邊的位置,觀察著可能成為題材的各種現象,又得勉強配合電音擺動著觀光客的身體。 突然間又遇見蘇塔,爛醉的他走上舞池,以獨創又怪異的舞步,成為夜店的中心。我們向爛醉的他搭訕,要了他的臉書。 後來陸續在線上接觸了幾次,約好在4月,也是宋干節(編按)的一個週末,再次到東協廣場開拍。拍攝內容和場勘那天見到的差不多,只是這趟玩樂多了劇組,蘇塔則會拿到一筆演出費。拍攝過程中,蘇塔問翻譯,這部影片會在哪裡播放?當他知道了是當代館以後,很誠懇地表示了他的困惑:「會有人來看嗎?」 蘇塔的臉書上有許多自彈自唱的影片,其中有一首歌我們覺得特別好聽,並且請他在片中唱了兩次。這首歌叫做〈เกินความจำเป็น〉,用Google直翻是More than necessary,中文應該翻作「不必要」,但是若直翻成「多過必要」,好像就為這些享樂的日常體會,給出了一個位置。 (編按)宋干節(Songkran;วันสงกรานต์),俗稱潑水節,為泰國的傳統新年。
-
新銳藝評 Review
被壓抑的唏噓
《窮人的呼聲》透過工作坊的培力與呈現,有意圖讓平常被壓抑的移工,在公共空間主動抵抗權威與歧視,沖淡勞動階級與族群意識。可惜在於,創作者在劇中所呈現的勞動現場極為片面,即便其有意點出每個職業在不同環境中,備嘗各種艱辛,並欲透過移工遷徙的路徑連貫場景,但創作者卻用粗糙、單一手法直接拼湊,反而難以看見多種被壓迫者的面孔,重疊橋段、戛然而止的轉折導致批判的聲響被碎裂化而漸弱。
-
柏林
《阿勒曼尼亞大舞廳》 德、土之間的移民愛恨
高爾基劇院近期演出的《阿勒曼尼亞大舞廳》,是一齣關於當代土耳其與德國之間愛恨糾纏的舞劇,透過歌舞劇形式,在極少的台詞中,描寫從過去至今近六十年的移工史。不熟悉的觀眾,可直接接收到衝突狀況和舞劇形式堆砌的嘲諷與荒謬;熟悉歷史脈絡的觀眾,則能從精心設計的各種橋段中,看到微縮版的德國移民史演譯。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在一個家中 看見潮汐般的島嶼人物故事
《微塵.望鄉》始於導演鄭嘉音長期關注「台灣新住民及國際移工」相關議題而發起的製作。劇組邀請金鐘獎編劇詹傑合作,聯合了六位女演員及設計團隊,一齊打造出了這部結合光、影、偶、人、物而形成的交響劇作,除了為議題發聲,也開啟一段關於小人物內心世界裡那真誠、柔軟又韌性、充滿了笑與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