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團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趙自強 為孩子說故事
趙自強,如果兒童劇團團長。一個專門講故事給孩子聽的人,說自己最喜歡的故事是安徒生童話「醜小鴨」,還曾經把它搬上舞台演出。不過,劇中醜小鴨並不是安徒生故事裡的那隻醜小鴨,就是一隻真正的醜小鴨,怎麼都變不成如世界名著所寫的美麗天鵝,「我就是想對孩子說,如果你不努力的話,醜小鴨變天鵝這件事是不會發生在你身上的。」 趙自強在一九九八年打造兒童電視節目「水果冰淇淋」即扮演「水果奶奶」迄今;二○○○年成立如果兒童劇團時,又在晚上黃金時段主持「九點強強滾」廣播節目;今年初如果進駐兒童新樂園經營「心劇場」,除週一休園,天天定點定時演出多場。 趙自強會這麼努力為孩子說故事,要回溯到大學時代。他扮成公益小丑到醫院表演,曾送玩具給一位罹癌的小朋友,鼓勵她打針吃藥,並答應半年後來看她。後來,他忘了這件事。直到隔年再來同一家醫院,才知道小女孩已去世。從那一刻起,他發願為孩子們做點事。 「水果冰淇淋」一播十七年、劇團已製作近卅齣大戲、「九點強強滾」現場直播,收聽人次難以計數,現在又有「心劇場」要顧。問他主持節目、創作及劇團營運幾乎占據大部分時間,不累嗎?「不累,這才是完整的生活。」趙自強句子短短的,臉上掛著笑臉,回答得肯定而感性:「我現在的人生價值,就是小朋友賦予的。」
-
專題
瞄準小手牽大手
兒童是一群相當特殊的觀衆,因爲兒童並沒有買票的能力,眞正從荷包掏出錢來的是他們的父母。決定是否看表演時,通常父母扮演的是蒐集資料的角色,由父母和兒童共同做決定,最後父母付費帶小孩進場看演出。有製作、宣傳成人劇經驗的劇團都知道,推銷兒童劇事半功倍,因爲家長不會放心小孩子一個人來看戲,所以賣兒童劇的票是從兩張起跳的,而且比起成人劇,兒童劇受不景氣的影響較小。 兼顧大人和小孩 如果劇團的兒童戲劇顧問徐琬瑩強調,兒童劇的目標觀衆不是兒童,而是親子。所以,經營兒童市場的團體必須雙管齊下,努力吸引兒童的注意的同時,也要讓演出訊息成功地傳達給父母們,付出較多心力來耕耘雙重目標。 除了行銷手法上必須兼顧父母和兒童之外,節目內容的設計也要依循同樣的道理。朱宗慶打擊樂團在這方面的經營,可說是成功的案例。在他們場場幾乎爆滿的兒童音樂會上,常可見父母和小孩掛著興高采烈滿足的笑容走出劇場,這時候,若趁勢宣傳下一個檔期,票房成績想必也不會差太遠。而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辦「出將入相─兒童傳統戲劇節」的時候,辜懷群常遇到小孩的爸媽或爺爺奶奶抱怨孩子太入迷,害他們「每個禮拜都得陪著排隊,好累」。辜懷群說,在這種情況下,節目更必須是大人看得下去的,疲勞如果再加上乏味的表演內容轟炸,誰都不可能再買票帶小孩找罪受了。 明確分齡,差別對待 確認目標這方面,專營兒童節目的兒童劇團應該是最清楚的。例如九歌兒童劇團的市場鎖定四到十二歲的兒童,紙風車兒童劇團是以四到十歳的孩子爲主要觀衆,目標觀衆的年齡層設定在學齡前、後的孩子,乃意在「大小通吃」,現有的兒童劇團普遍有這種想法,然而,以現場反應來看,多半是學齡前、亦即六歲以下的小朋友,對目前劇團所謂的兒童劇較有反應。 掌握兒童在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需求,絕對是成功經營兒童節目的不二法門。事實上,兒童在學齡前後的差異就很大:學齡前的兒童偏向圖像思考,還沒有邏輯觀念,因此簡單、平鋪直敘的包裝造型和故事最吸引他們,學齡後的孩子已經有判斷和邏輯能力,可以使用文字來思考,對人性黑暗面和某些禁忌也會躍躍欲試地想去挑戰。因此,表演團體必須針對不同的目標觀衆,給予不同的對待。徐琬瑩就表示,台灣目前可見的兒童劇,不管是本土自
-
專題
劇場,請接待未來的主人翁
唯有在兒童階段對表演藝術產生了感受、認識,將來才會在衆多誘惑下,對表演藝術不離不棄。表演藝術團體當然不必然要「志」在兒童,不過,倘使有機會為兒童獻藝,就應該彎下腰來,試著從他們眼睛的水平線看去,想想:今天的劇場該給兒童看見什麼?
-
專題
從教學做起,開發事業新視野
正規體制内藝術教育的不足,造就了劇團在體制外發展教育事業的空間。無論是著眼當下的經濟利益,或是懷抱著推動全民美育、為表演藝術培養未來觀衆的理想,劇團兼做教育之事,已然是大勢所趨。
-
活動看版
推廣戲劇敎育從國小做起
台灣的兒童戲劇推廣約在十五年前才邁入一個新局面,隨著幾個兒童劇團的成立和演出,漸漸帶動家長陪孩子看戲的風氣。時至今日觀衆群雖有所成長,但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尙未達到普及的地步,兒童觀衆的替換率也很高。「小小劇場生活營」是戲劇課程正式踏入國民敎育體制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