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在兒童階段對表演藝術產生了感受、認識,將來才會在衆多誘惑下,對表演藝術不離不棄。表演藝術團體當然不必然要「志」在兒童,不過,倘使有機會為兒童獻藝,就應該彎下腰來,試著從他們眼睛的水平線看去,想想:今天的劇場該給兒童看見什麼?
對「四」年級以上世代的人來說,在他們尙是兒童的時候,劇場離他們並不遠;只是,當時不管它叫劇場,而叫戲園、戲院,連廟會祭典上的搭台演戲,都是具體的民俗劇場。
由親而疏的劇場關係
舊時代的劇場,台上沒分什麼傳統和現代,戲曲、話劇、歌舞團或馬戲團,只要觀衆愛看,就可以上演。而買票看表演算是奢侈的享受,台下的觀衆自然以有消費能力的大人爲主,輪不到給小孩「買」一個他的座位。可是,不管內台或外台,都看得到跑滿場的小毛頭。小孩進得了戲院都是拜不成文的規定所賜──亦即,有票的大人可以挾帶小朋友進場,再不然,等到戲快演完前的二、三十分鐘,戲院和劇團的老板也會慷慨地打開大門,讓沒錢買票的弱勢族群進去「拾戲尾」。
劇院和劇團優待兒童的做法是農業社會人情味的展現,他們或許不自覺地善盡了與本質倶來的社教角色,然在商言商,這未嘗不是有意地給自己的事業鋪長路。因爲,無論小孩是爲看戲或趕熱鬧而來,習慣成自然,此一時進場白看戲的小孩,長大以後必然不會吝惜掏腰包看表演,於是,業者也等於給自己培養、預約了基本票房。
如今,劇場有了文化藝術的高貴身分,裡外的設施舒適專業許多,甚至在部分都會區,還有分工精細的兒童劇團。好像什麼條件都進步了,然而,現代的小朋友卻與劇場疏遠了,疏遠到台北 市策辦「兒童藝術節」時,文化局長龍應台在諮詢會議上表示希望將「至少參觀過一次劇場」列爲台北市國小學生畢業的必修學分,藉以「強制」兒童去親近、瞭解劇場。連台灣人文最薈萃的首善之區都如此,就別提東、中、南部的情況了。
兒童的戲曲、音樂、舞蹈剛起步
從各類表演團體的演出方向,以及其觀衆年齡層的分布,也可以觀察各類表演和兒童觀衆的親 疏關係。
從團名和實際運作來看,只有戲劇有兒童劇團,而且數量不少,其餘如舞蹈(註)、音樂和戲曲,雖然也有對兒童觀衆用心頗深者,但基本上,都是採複合式經營,也就是,主要的觀衆還是鎖定在成人,僅偶爾製作兒童節目,或是像舞團、樂團在其經營的才藝教室辦活動或成果展時,會特別安排適合兒童演出、或爲兒童而演的舞碼、曲目。
追溯起來,講究給兒童觀賞不同於成人的表演內容(戲碼、舞碼或曲目),在台灣是很新穎的 事,有的表演團體還未必有這種觀念。例如在地根基最深厚的傳統戲曲,長期以來搬演將相歷史、才子佳人,哪裡想過「兒童不宜」的問題?戲曲觀衆「高齡化」的現象由來已久,當劇團感受到向下紮根的迫切性,而開始刻意向兒童推廣時,大多都是直接擇取老戲中經典且較淺顯的段落來演。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業者自恃傳統,忽略兒童心理、審美與成人的殊異性,但另一方面,也是礙於新創作的成本和戲曲可見的兒童觀衆難成正比,故業者不輕易嘗試。到目前爲止,唯有文建會主辦、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承辦的兩屆「出將入相─兒童傳統戲劇節」,由於經費無虞,入選的劇團可以全新製作,熱烈響應兒童戲曲的觀念。
相對於戲劇、戲曲,舞蹈、音樂在一般家長的心目中,較屬於正當且高貴的才藝,尤其是後者,許多高社經地位的家長都會讓子女去學音樂、欣賞音樂會。舞蹈、音樂的觀衆雖然較年輕,然因爲其所藉以表現的符碼──肢體、音符,比戲劇說故事式的語言、動作抽象,家長若缺乏基本素養,連他們都坐不住了,遑論帶小孩一同去欣賞。舞蹈、音樂界素來安於菁英主義,較接近尋常兒童聆賞水平的演出,通常都是才藝班所舉辦的成果展示,一般知名的表演團體很少致力於此,直至晚近,才有像朱宗慶打擊樂團、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所屬的風動舞蹈劇場,特別爲兒童製作、演出兒童音樂劇或親子舞碼。
用誠懇和專業留住赤子心
去年應文建會舉辦的兒童戲劇推廣計畫「大家一起來抓馬」之邀,到台灣主持「國際專業兒童劇場研習營」的資深兒童劇場導演、學者Patricia Zimmer曾提示學員:「不要認爲小孩子個子小,感受就比較少。」只要「語言」使用得當,兒童對表演藝術所欲傳達的意念、情感,也可以有他的認識和感受,也唯有在兒童階段對表演藝術產生了感受、認識,將來才會在衆多誘惑下,對表演藝術不離不棄。
在沒有像現在電視、電腦這麼多科技的娛樂形式相競爭的時代,看一場表演,連對大人都像平淡生活中的「嘉年華」一般,何況是地位邊陲的小孩子?平時靜默黑喑、演出時有各種聲光可能性的劇場,必然深深地吸引著他們去感受。換句話說,那是一個劇場的時代,人們可以一整晚連看三、四個鐘頭戲也不覺冗長的時代,在那樣的時代氛圍下,即使周邊的條件並不好,包括只有硬板條、沒有冷氣、音響燈光舞台都不夠專業,當然也不會有特別爲兒童而設計的表演,但是,劇場就是留得住赤子的心。
爲兒童演戲的劇場其實並不需要特別不一樣的設備或環境,重要的是,演出的人心裡是否有一個明白的「小孩」。兒童戲劇導演徐琬瑩說,不少劇場工作者以爲兒童劇很簡單,「手上下揮揮就是一隻鳥,不用學就會」。抱持這種「小」看兒童的心態,就難怪會演成了自以爲是的「低智」劇,把實際上充滿啓蒙意義的兒童劇給演「小」了。不同藝術別的特質和生態不同,表演藝術團體當然不必然要「志」在兒童,定位清楚的成人劇團在藝術上自有其貢獻;不過,倘使有機會爲兒童獻藝,也得明白大環境不一樣了,成人適口的東西,小朋友未必嚥得下,如果在乎他們,就應該彎下腰來,試著從他們眼睛的水平線看去,想想:今天的劇場該給兒童看見什麼?有此體認,成人劇團也可以用誠懇、專業的表現贏得孩子的心。
用劇場做教育
兒童劇不易受劇評的青睞,創作的成就感顯然比不上爲成人演出。以創新京劇立名的當代傳奇劇場,一九九七年以半說書半飾演形式演說三國故事的《戲說三國》入選「出將入相─兒童傳統戲劇節」,團長吳興國便是以一句「有什麼比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更重要的」,順利地向國光劇團借到能夠扮演三國人物的專業演員來共襄盛舉。
在我們的教育長期不重視人文藝術的惡性循環下,我們的表演團體除了被要求專業的演 出,還得自己挑起教育觀衆、培養觀衆的重擔,而且,即便有所成果,有些時候也未必是他們來得及享受到的。
爲此,認眞爲孩子們而演的表演者,都値得我們的喝采。
註:
舞蹈類有高雄的「囝仔舞團」和宜蘭的「蘭陽舞蹈團」,具備兒童舞團的實質。
(本刊編輯 施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