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
-
音樂 浴火之後,擊樂劇場昂然出發
《木蘭》10年 展現「不得不勇敢」的堅韌
由詩歌而來的「木蘭」傳說,無論是電影、動畫、繪本、音樂劇等,在藝術上各具有無限創意。然而,以打擊樂所詮釋的《木蘭》擊樂劇場,從表演的型態、聲響的選擇,乃至劇場中各種藝術的深度融合上,都可說是表演藝術中獨特的形式。參與的藝術家皆為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他們並非各自獨立分工,而是與作品一同生成。經過砥礪,《木蘭》已成為「擊樂劇場」的重要典範。然而朱宗慶打擊樂團卻不因此自滿,在2021至2022跨年之際做了精修,並於全台巡演。雖然口碑反應熱烈,但囿於疫情無法盡情發揮。因此,在《木蘭》定版10年的2023年,團隊決定再度搬演,以饗更多樂迷。 《木蘭》在創作過程中,不斷以「砍掉重練」的精神打磨,不料在去年底意外遭受祝融之災,像是給予一記重擊。然而朱團卻坦然將此當作浴火重生的機會,並且堅持「從制高點再出發」。藝術總監朱宗慶堅定表示:「我們就像木蘭,在劇變時局中懷著『不得不勇敢』的堅韌心境。」 對於重演,駐團作曲家洪千惠認為:「一部作品從創作、成熟到經典,看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演出者詮釋與演出的過程。就像演奏貝多芬的經典作品一樣,不同的演繹就有不同的生命。」舞台設計王孟超則說:「在劇場這麼久,沒有遇過災難後這麼快就再演的。」他幽默地透露:「我喜歡在看演出時幻想,如果那是我來做會如何?沒想到這次居然有實現改進的機會。考量演出的樂器、動作都很複雜,所以我會以簡約為主,給一個乾淨的舞台。」 以舞台表象之外,藝術家們也讓《木蘭》傳遞深刻的內在。燈光設計車克謙回憶在2013年應邀改版,在首演一個多月前母親意外離世,為此他持續用這個作品檢視自己與家人的關係。他感性地說:「木蘭的故事除了代父從軍、爭戰沙場外,最重要的就是家與家的連結。就像尾聲返鄉最希望是牽起阿娘跟阿爹的手,轉身一起迎向幸福團圓的時光,那就是《木蘭》的核心價值。」多媒體設計王奕盛則說:「火災時,我第一個念頭是『還好有《木蘭》』。很多時候,自己做其他設計但不知怎麼進行時,我常想到《木蘭》。因為許多我想突破的嘗試都成功地在這個製作中得到映證,所以《木蘭》對我來說像是奠基石一樣的存在。」 2023年的最新版本,同樣以兩版卡司呈現不同世代與風格,尤其在「馬伕」角色中,在原有久經沙場的老手之外,新增年輕的卡司高瀚諺。導演李小平說明:「不像何鴻棋那樣渾然天成,新世代的高瀚諺
-
音樂 跨年、跨界、跨時空
擊樂劇場《木蘭》再突破
朱宗慶打擊樂團創團35周年的壓軸節目,推出該團經典作品擊樂劇場《木蘭》。睽違5年的4.0的版本歷經不斷突破,象徵著對夢想的追求與提升,在歲末年初之際,將於北中南展開為期3週10場的巡演。
-
朱宗慶打擊樂團倉庫受祝融之災 財損達1,500萬
12月25日晚間,新北市八里區下罟子驚傳火警,波及朱宗慶打擊樂團所承租的倉庫,所幸無人員傷亡,然而內部存放的物品皆付之一炬,損失慘重。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朱宗慶打擊樂團《木蘭》
或許,花木蘭是繼梁祝之後,被重新演繹最多次的「安能辨我是雄雌」傳奇,無論傳統戲曲、電視電影、或各類型舞台表演,熟悉的趣旨透過不同手法的形塑,讓觀眾得以大點兵。近年來台灣有兩齣以花木蘭為題材的劇場演出備受推崇,一是台南人劇團的音樂劇《木蘭少女》,另一則是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擊樂劇場《木蘭》,皆透過不斷翻新而成為我們這世代的當代傳奇。 跨界表演的魅力,在於相異元素碰撞出驚喜火花,京劇與擊樂結合的《木蘭》自二○一○年問世,二○一三年大幅度整形,到了二○一七年又三度重生,見證了這齣好戲的存在價值。過去京劇中的武場鑼鼓陣只能偏置一隅,如今卻讓擊樂演奏家和京劇演員共同妝點這位奇女子。《木蘭》今年六月剛出征到俄羅斯參加契訶夫藝術節,讓戰鬥民族也為之臣服,此次凱旋歸來全台巡演,我再也不肯錯過女大十八變的花木蘭。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木蘭》新挑戰 演奏╳耍拳舞棍秀身段
朱宗慶打擊樂團與國光劇團二○一○年合作的擊樂劇場演出《木蘭》,今年大幅改編,配合多媒體、燈光、服裝、舞台等,讓擊樂與京劇更為緊密結合。為了要在演奏中以旋律傳達之外,更讓身體連帶地表現京劇的身段,團員也接受肢體訓練,發展出以棍棒敲擊、身體拍打的節奏,自然融入到表演中。
-
即將上場 Preview
擊樂劇場「木蘭」 探討女性角色演變
源自去年與國光劇團首次的合作,「披京展擊」裡十分鐘的曲目撞擊,讓駐團作曲家洪千惠體會到,這個方式其實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再次的跨界合作,朱團特別邀請了導演李小平,舞台燈光設計林克華及劇場服裝設計陳婉麗,共同打造一場現代的「擊樂劇場」,在這次的「木蘭」中,將嘗試探討女性角色的演變,試圖將古代與現代相互串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