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或許,花木蘭是繼梁祝之後,被重新演繹最多次的「安能辨我是雄雌」傳奇,無論傳統戲曲、電視電影、或各類型舞台表演,熟悉的趣旨透過不同手法的形塑,讓觀眾得以大點兵。近年來台灣有兩齣以花木蘭為題材的劇場演出備受推崇,一是台南人劇團的音樂劇《木蘭少女》,另一則是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擊樂劇場《木蘭》,皆透過不斷翻新而成為我們這世代的當代傳奇。

跨界表演的魅力,在於相異元素碰撞出驚喜火花,京劇與擊樂結合的《木蘭》自二○一○年問世,二○一三年大幅度整形,到了二○一七年又三度重生,見證了這齣好戲的存在價值。過去京劇中的武場鑼鼓陣只能偏置一隅,如今卻讓擊樂演奏家和京劇演員共同妝點這位奇女子。《木蘭》今年六月剛出征到俄羅斯參加契訶夫藝術節,讓戰鬥民族也為之臣服,此次凱旋歸來全台巡演,我再也不肯錯過女大十八變的花木蘭。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