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形
-
回想與回響 Echo
坂東玉三郞觀後省思
爲什麼要顛覆身體?人人都需要嗎?這樣的表演藝術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又有什麼關係?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玉三郎之美
原本不適於「女形」的瘦長體型,卻從日本古畫中捕捉靈感,坂東玉三郎顛覆了歌舞伎的假面美學,達到劃時代的突破。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芭蕾之星與歌舞伎之星的交會
參加對話的是當時蘇聯玻利喬劇場首席芭蕾舞團主持及藝術總監的Y.格瑞格勒布契(1927),1957年編排第一齣舞劇,《石花》,獲得蘇聯舞蹈界之肯定,並確立編舞家之地位。1983年10月,他率領舞團到東京公演,經《朝日雜誌》安排與歌舞伎著名女形演員坂東玉三郎對談;西方芭蕾藝術與東方歌舞伎藝術在此交會。從彼此交換的意見中,讓我們不僅理解到東西方表演藝術在本質上的共同性及相異點,更對中、日傳統女形表達也提出相當開創性的看法;尤其坂東玉三郎在藝術境界之追求上的虛懷若谷,更是人如其藝。本文摘譯自1983年10月28日出版之《朝日雜誌》。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歌舞伎女形身體論
「女形」非針對男性反串女角而言,即使由女性飾演劇中女角,也應與男性一樣先否定男或女之性別意識。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女裝的擬態文化
「玉三郎」這個名字,在日本已經變成「美」的表徵。大衆劇場中扮演女形的被稱爲「下町(庶民地區)之玉三郎」,民謠唱得不錯的則被稱爲「浪花(用三味線唱的歌)之玉三郎」,單口相聲説得不錯的也可以稱爲「落語界之玉三郎」;其至還有「職棒之玉三郎」等等。這不是一種次文化的風靡現象,而是日本風俗文化的社會學;尤其自坂東玉三郎在歌舞伎界崛起之後,大衆劇場掀起了一股「玉三郎花之競演」的風潮,更是反映出性別倒錯所表徵的二重性魅力,在管押社會裏的性秩序正被民衆再生產爲身體的神話。 歌舞伎不只有男性演員反串的女形,還有因劇情需要,而由女形反串男角,兩性二元對立的境界線在歌舞伎的舞台上已是一片混沌,真實世界裏男是男、女是女的性別文化綻露出了一定的虛構性。 大衆劇場則是歌舞伎之外的通俗劇場,所表演的不外都是庶民文化中的義理人情,或勸善懲惡這些「鄉愁」式的感情,但是它在内部世界所保有的傳統道德把都會邊緣性格裏潛在的反中心道德解放出來,通過對作爲社會秩序裝置的身體,予以變身過程的顛覆,產生被稱爲是日本鄉愁的大衆劇場的魅力。「女裝」的外在現象是一場戲劇化的演出,卻可以用來辨證身體與性別秩序之間的虛構性。在一個二元對立思考模式的社會裏,只有出現在劇場的變身表演,才讓我們看到身體神話的原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