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奧福《月亮》 歌劇相伴認識自然 劇情與音樂介紹
TSO今年推出的年度歌劇製作《月亮》,是德國知名音樂教育家與作曲家卡爾.奧福所寫的作品,劇情取材自格林兄弟的童話版本,改編「偷月亮」的傳說,不只將床邊故事搬上舞台,更是舞台上的地球科學課。時年四十四歲的作曲家返樸歸真,將自己記憶中的孩童時光,融入創作,並盼望以此傳遞人本主義的教育精神。
TSO今年推出的年度歌劇製作《月亮》,是德國知名音樂教育家與作曲家卡爾.奧福所寫的作品,劇情取材自格林兄弟的童話版本,改編「偷月亮」的傳說,不只將床邊故事搬上舞台,更是舞台上的地球科學課。時年四十四歲的作曲家返樸歸真,將自己記憶中的孩童時光,融入創作,並盼望以此傳遞人本主義的教育精神。
TSO的年度歌劇製作《月亮》,邀請在歐美炙手可熱的陳美安擔任指揮,「歌劇教父」曾道雄擔任導演,聯手打造屬於台灣的一顆《月亮》。曾道雄表示,舞台充分應用劇場的機能,分作天堂、凡間與冥界;而劇中的甲村與乙村村民,也會以身材與穿著調性加以區隔。曾道雄也特別強調這次的合唱團不叫合唱團,而是「群戲歌唱演員」,像希臘戲劇的「歌隊」,能唱又能演。
描述中世紀人心慾望的清唱劇經典《布蘭詩歌》,在現代舞蹈劇場的演繹下會展現怎樣的新風貌?旅德編舞家暨導演林美虹,以現代場景進行顛覆,卻從中描繪古今互通的人性愛慾糾葛,令人耳目一新。本刊德國特派員俞秀青與三月份觀賞了這個新製作,特以本文介紹,並專訪林美虹一談其編導理念。
今年七月,適逢卡爾.奧福一百周年誕辰,曾將奧福《布蘭詩歌》編作同名舞蹈演出而廣獲好評的編舞家劉鳳學將再以奧福另一作品《卡圖里之歌》編作新舞並以此作及《布蘭詩歌》向奧福致敬。本刊特訪編舞者一窺其創作理念,並兼及卡爾.奧福之音樂創作與舞蹈之關係。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