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族
- 
                    
                        
                        話題追蹤 Follow-ups以歌為界,以聲為橋——桑布伊談遷徙、信仰與土地記憶
2025秋天藝術節 桑布伊專題對談:創作中的遷徙與記憶 講者:桑布伊 主持人:馬翊航(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2025年9月3日 在2019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上,桑布伊帶著卡大地步部落(知本部落)的祖靈和音樂,站上兩廳院舞台,用他充滿傳統古調靈魂的嗓音,傳達原住民的文化與土地記憶。時隔6年,桑布伊重返兩廳院,在2025秋天藝術節的《無界的疆域》演出中,以歌為界、以聲為橋,吟唱出卑南族的信仰、遷徙與萬物世界觀。 演出之前,兩廳院邀請同為卑南族的作家馬翊航,與桑布伊一同對談彼此在土地、遷徙、語言與信仰上的感受與觀察,他們各自從文學與音樂的創作出發,卻又在卑南族的歷史裡,凝視出對傳統與當代的共鳴。 地名從來不只是地名,更是祖先的生活足跡 「我很喜歡《得力量》專輯裡〈一天的生活〉這首歌,歌詞裡寫著『去Kanaluvang那邊放牛/去Kinkuwangan那邊放牛。』有很多卑南族傳統領域的地名。」講座一開始,馬翊航就先分享這首來自桑布伊的創作,同時也帶出他的提問為什麼想要在音樂裡表達卑南族的土地與領域? 桑布伊不假思索答道,雖然〈一天的生活〉聽起來輕鬆、快樂,但他的創作發想,源自於多年前家鄉卡大地布部落的光電開發案;一度被劃為光電場的區域,是桑布伊從小去放牛、捕魚、練習狩獵與認識植物的傳統領域,也正是他寫入歌中的幾個地名。 「300年前,荷蘭人沿著知本溪上岸,舉起槍就對梅花鹿開火,當時的祖先根本沒見過這把在大晴天也會發出雷聲與亮光的東西;後來卑南語的『槍』舊唸作Kuwan,而當時荷蘭人開槍的地方,叫做Kinkuwangan,意思就是『槍響之處』。」桑布伊說起部落的一處地名由來,而馬翊航則接口說起建和部落同樣也有類似例子,部落後山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十個面向,走入神秘的卑南聚落
位於台東市北方,銜接台東與花蓮的「台九縱貫線」貫串聚落,屬於南王里的南王部落,在多位金曲歌手接連誕生後,已成為台灣流行樂壇的小地標。而所屬的卑南族,雖然在人口上來說,不算是一個大族,但卻是個驍勇的族群。在清康熙年間,以南王為首的卑南人,曾平評定了朱一貴之亂的餘黨,因而被策封為「卑南大王」並賜領朝服,鄰近的族群都要納貢、賦稅。對他們陌生嗎?十個面向讓您立即深入神秘的卑南聚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卑南族兒歌 從搖籃唱起的文化之流
在卑南族兒歌文化中,存在著祖父母輩與孫子輩的微妙連結,內容更是一部世世代代流傳、累積為卑南兒童所撰寫的文化教科書,具有成為一個卑南族人所應具備的基本文化涵養。
 - 
                    
                        
                        近期演出懷念年祭
繼第一季《山水篇》演出阿里山鄒族及濱海阿美族歌舞之後,「原舞者」推出今年新的作品《懷念年祭》,呈現卑南族原著民的歌舞藝術。 「原舞者」爲一群長期離開原住民部落的年輕朋友組成,他們旣懷念且珍惜自己的文化資產,因此透過演出,期許保存原住民的歌謠舞蹈精髓。在胡台麗老師的指導下,他們到部落學習,採集卑南的「年祭」歌舞及文化意涵;並收集有卑南族民歌作家陸森寶先生一系列歌謠。 (薛玉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