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尋找.在南王部落─《很久沒有敬我了你》

卑南族兒歌 從搖籃唱起的文化之流

在卑南族兒歌文化中,存在著祖父母輩與孫子輩的微妙連結,內容更是一部世世代代流傳、累積為卑南兒童所撰寫的文化教科書,具有成為一個卑南族人所應具備的基本文化涵養。

在卑南族兒歌文化中,存在著祖父母輩與孫子輩的微妙連結,內容更是一部世世代代流傳、累積為卑南兒童所撰寫的文化教科書,具有成為一個卑南族人所應具備的基本文化涵養。

季風呼嘯,森林中巨大的刺竹俯身低吟,佈滿山麓、野地與溪旁的管芒花如浪潮般波動,南飄的管芒花絮向卑南族人報出祭典到來的訊息。

                         ─古老的卑南族大獵祭詩歌(pa’ira’iraw) 

冬季,遊走在現代社會的卑南族人們,遵循著祖先的叮嚀,放下現代社會的包袱,回到孕育自己生命的傳統部落搖籃,為歲末年初的年祭(amiyan)準備。傳統的卑南族社會中,女子負責一切的農事(以小米為主)、織布,男性則負責開墾、工藝製作、擔起防禦部落的責任部落防禦與狩獵…等非農事的工作。祭典籌備期間男子上山狩獵,女性忙於釀酒、編織花環,小孩往往就由mumu(祖母)來照顧,而記憶中的搖籃曲是這麼唱的:

 

〈搖籃歌maanen〉

(1)ai ya i ya ya  a u wa u wu u wa

  (無意義的呢喃)

  a ama na na ma ta ngis u La ki vu la la si i tay na

  (別哭啊! 媽媽挖地瓜去了)

  a i ya i ya i ya a  a u wa u wa u wa a

  (無意義的呢喃)

 

(2) a ma na na ma ta ngis  u La ma a la ke da,u ra  i te ma ma

  (別哭啊!爸爸獵山羌去了)  

  a i ya i ya i ya a  a u wa u wa u wa a

  (無意義的呢喃)

 

(3) a ma na na ma ca gnis u La La i tay na

  (別哭啊!媽媽回來了) 

  a i ya i ya i ya a  a u wa u wa u wa a

  (無意義的呢喃)

 

(4) a ma na na ma ca ngis u La La i te ma ma

  (別哭啊!爸爸回來了)

  a i ya i ya i ya a  a u wa u wa u wa a

  (無意義的呢喃)

這是一首卑南族的搖籃歌,採集自台東卑南族之建和部落,旋律只有幾個音符重複著吟唱,猶如經文般平淡,但卻容易上口。此歌謠通常為祖母或母姓長輩所唱,為哄小孩的搖籃曲。曲中的內容,也呈現出卑南族傳統生活的面貌。

文化制約下的卑南族兒歌分類

在卑南族的語彙中,並沒有「童謠」或「兒歌」這類對孩童歌謠專有詞彙或總稱。但族人的文化觀點裡,確實有屬於孩童的歌謠之分類,只是文化背景中,祭典與非祭典的界線分明,不會把兩類型的歌謠合併統稱。而是區分為Senay da lalakan(兒歌、遊戲歌) 與Senay da takuvaluvan(少年祭儀歌謠)。至於唱給孩童聽的搖籃曲或催眠曲…等哄小孩之歌,通常也被界定為兒歌的一部分,卑南族稱其為maanen;不過族人在思考上反而較不歸類在兒歌的範疇內。

 

戰士的搖籃─少年祭儀歌謠(Senay da takuvaluvan)

少年殺猴前吟唱的禱詞(採集自建和部落):

i ē~ i ē   i ē~   ki   rudun  ungay   na    takuvakuvan

(無意義的吟唱,我們少年們將取下猴子的性命)

儀式後的歌舞音樂(採集自知本與建和部落):

adulra   sal ēngs ēng   takuvakuvan

(來了,  發出嘶鈴嘶鈴臀鈴聲的少年們。)

卑南族社會,具有嚴格的年齡階級與會所制度,各年齡階層都具有其特定的稱呼(見附表);而所謂的會所制度,是自青少年期(valisen)開始,離開父母與家庭,進入青年會所(palakuwan)生活。男性在會所中學習一切生活技能、知識,進行戰鬥訓練、馘首,成為一位卑南勇士,保衛部落,直到成婚,婚入妻家後,才能離開會所。而卑南族社會,為了養成一名卑南勇士,少年階級在升上青少年階級進入會所前,少年階級在歲末年終必須接受「縮小版」或「體驗型」的會所生活,這段期間稱為少年祭(mangayangayaw)。

少年祭的母語稱之為mangayangayaw,是來自於成年男子大獵祭mangayaw的重複疊音,具有「練習練習」的意思。因此少年祭的內容,可視為大獵祭的「縮小版」。例如殺敵、馘首的對象轉為與人相近的猴子;也因此少年祭常被稱為「猴祭」;原本山豬、山羊等大型獵物的狩獵,也僅為先製作簡單的陷阱來捕抓鳥、兔、鼠…等小型動物來練習。也因祭典內容不同與獨特性,少年祭也具有其專屬的歌謠,其他階級的族人生活或祭典中皆不會演唱此類歌謠,是完完全全屬於少年階級之歌謠(Senay da takuvaluvan)。

表:建和部落卑南族人年齡階級稱呼

年齡分級

男性級名

女性級名

嬰兒期

ve’enin

幼兒期

kemawakawang

童年期

lralrakan

少年期

takuvakuvan

mituvilran

 

青年期

valisen

vulavulayan

venagesar

vangsarang

壯年期

maradawan

mituruma’an

(已婚)

中年期

musavasavak

(已婚)

tainayan

老年期

ma’idangan

耆老期

temuwan

耆齡期

dawadawan

 

                                                 

文化教育第一課─兒歌(Senay da lalakan)

 

一般兒歌(採集自建和部落)

tan  tan  ’ari   ya va   na  y  ki na  sa du  wan,  mara nge r

(敲打聲       蜥蜴啊              是這麼多的       想)

wu wa lra lra wu  wa,  ta ra  na pa wu  lra nu, ka n i da de kan                                                   

(你還是先走吧           保重了                身體方面)

wu wa lra   da wu  wa.

(先走吧)

兒歌是孩童學習文化的第一課,兒歌往往具有其寓教於樂的功能在其中。而這首是普遍流傳於卑南族部落的兒歌,早期的小孩沒有布娃娃,因此大自然的一些小動物──如蜥蜴,就成為孩子的玩伴或寵物。孩子們即把蜥蜴當寵物也當自己的朋友,一起玩完之後依依不捨地分開,就唱著這首歌:「蜥蜴啊~雖然我會捨不得,但你還是走吧;請你身體多保重,去你想去的地方吧!」而此首歌流傳到後來,也被使用在歡送朋友,作為歡送歌。

 

〈遊戲歌〉

sēng  ko  kē  so  wa ka(台語)   sema likapuc(族語)

(伸   高  低  揉   靠攏       準備  抓一把)

 

這個混合台語和卑南語言的遊戲歌,是由一位首領把一隻手掌(張開向下)當屋頂,其他的人把食指頂在首領的手心下。大家同聲唱,唱到結尾,首領用力向下一把抓。這一剎那大家要趕緊把手抽走,而被抓到的,就被淘汰,最後一個勝利者換其做首領。

困境與展望

卑南族居住於台東平原,接觸漢文化時間較早,南王部落在清朝康熙雍正時期,協助平定反清餘黨有功,被封為卑南王,統領東台灣七十二社。另一方面,鄭成功政權滅亡後,其部屬也進入台東平原,教導建和與知本部落現代化的耕種技術。不過在此之前,卑南族人與異族群之間關係,保持平等且相互尊重。殖民政權進入,日治時期日人對卑南族人系統化的教育統治,加上國民政府光復後的語言政策,使得卑南族文化受到衝擊產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現今耆老回憶起兒時的一些兒歌,內容常出現台語、日語、國語、族語混合、甚至混淆的現象,呈現出多文化的影響與衝擊。許多流傳至今的童謠,尚保留一些曲調,但內容混雜,加上太多「原住民口音版」的外來語,或是外來文化融合下,混合多文化所創新的語彙,現今的我們已經聽不太出來。這樣的現象使兒歌的保存,無論在數量,歌謠文化的內涵上,都面臨艱難的處境。就筆者觀察,現今卑南族兒歌由於祖父母輩與孫子語言不通,父母輩對於傳統兒歌也印象模糊,兒歌現僅在耆老們彼此談天回憶兒時才偶有演唱。

大時代的背景與時代的變遷,接受日式教育的祖父母,受國民政府語言政策影響的父執輩,卑南族人被動地遺棄其驕傲的文化。兒歌文化的沒落與式微所影響的層面不僅只在單一兒童的歌謠文化上。在卑南族兒歌文化中,存在著祖父母輩與孫子輩的微妙連結,內容更是一部世世代代流傳、累積為卑南兒童所撰寫的文化教科書,具有成為一個卑南族人所應具備的基本文化涵養。

自上個世紀起,許多音樂學者如黑澤隆朝、呂炳川、吳榮順、錢善華、林信來、洪國勝…等,在其研究中收錄了許多卑南族的兒歌;然而目前卑南族的兒歌文化仍快速流失當中。原因在於原先傳統生活式的文化教育傳承模式早已崩壞,因此必須轉而另行設計與運用如學校教育等系統化的方式和資源;例如政府所輔導的「文化成長班」就是一個良好的規劃。不過兒歌重建與保存這項工程無法單靠族人一己之力完成,還必須仰賴各方學者與更多的有心人士積極參與投入,有系統且長遠的規劃,才能將卑南族失聯的兒歌記憶重新串起,保存下去。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