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
先後拜讀了兩期《表演藝術》,除了要感謝貴刊所提供的專業知識和最新的訊息之外,在此,更要寄上莫大的慰問之意。每讀一字,似乎都嗅到各位在筆耕時的汗水;每翻一頁,似乎看到各位尋找資料時的手繭。 爲表謝意,在此提出幾點建議供各位參考: 1.「分類」不夠明確,應將舞蹈的歸舞蹈,音樂的歸音樂。以第一期爲例:弘一法師就被分開在「專欄」和「里程碑」的兩個區域出現。 2.應有「人物專訪」。所謂專訪,是以「對話」形態展現,而不僅限於敍述或報導方式,「對話」可使讀者與被訪人物更爲親近,並可使文章更爲活潑、生動。(以第一期劉鳳學專訪爲例) 3.每一頁的下端處,印有日期,實顯多餘。 4.「訂購單」,及「讀者通訊」的撕邊虛線,應改爲「虛洞」,可方便讀者使用,更可提高讀者投寄的意願。 5.第一期的封底設計,像外太空飛來的怪客,與兩期的封面風格無法並駕齊驅,令人遺憾。封面如貴婦,封底如卡通。 基於期盼貴刊「更趨完美」的關懷,直言之處,尙請各位卓諒。 誠心的讀者 吳若菱敬上 吳女士: 謝謝慰問。 您提的幾點問題敬答如下: 1.專欄作者有時正好寫了和某一單元内容相合的題目,請參照閲讀。因此把專欄搬入那個單元以成「同類」?這,呃── 2.生動的人物專訪,我們會儘量做到。 3.日期大約並不是多餘,我們印時增加一點點麻煩,日後讀者即使單篇讀到或影印,也不至於找不到出版時日的資料。請視之爲「體貼」或專業刊物的「體例」如何? 4.「虛洞」會較貴一些,日後希望做到。 5.很對,我們也有此感。設計公司一時事急找了個不同的人設計封底,您的眼力眞好。不過,本期開始,我們有了不同的設計者了,觀感如何,仍歡迎來信。 編者敬覆 很喜歡《表演藝術》編排的空間感,文字和圖片的比例也很適當。啊,我眞想把它們撕下來吃掉,太美味了。 我希望貴刊能繼續在報紙和書籍之間,遊走出自己的風格。旣然它不是報紙,截稿的dead line沒那麼致命,記者稿就要更精心一些,不是流水帳一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