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先後拜讀了兩期《表演藝術》,除了要感謝貴刊所提供的專業知識和最新的訊息之外,在此,更要寄上莫大的慰問之意。每讀一字,似乎都嗅到各位在筆耕時的汗水;每翻一頁,似乎看到各位尋找資料時的手繭。

爲表謝意,在此提出幾點建議供各位參考:

1.「分類」不夠明確,應將舞蹈的歸舞蹈,音樂的歸音樂。以第一期爲例:弘一法師就被分開在「專欄」和「里程碑」的兩個區域出現。

2.應有「人物專訪」。所謂專訪,是以「對話」形態展現,而不僅限於敍述或報導方式,「對話」可使讀者與被訪人物更爲親近,並可使文章更爲活潑、生動。(以第一期劉鳳學專訪爲例)

3.每一頁的下端處,印有日期,實顯多餘。

4.「訂購單」,及「讀者通訊」的撕邊虛線,應改爲「虛洞」,可方便讀者使用,更可提高讀者投寄的意願。

5.第一期的封底設計,像外太空飛來的怪客,與兩期的封面風格無法並駕齊驅,令人遺憾。封面如貴婦,封底如卡通。

基於期盼貴刊「更趨完美」的關懷,直言之處,尙請各位卓諒。

誠心的讀者 吳若菱敬上

吳女士:

謝謝慰問。

您提的幾點問題敬答如下:

1.專欄作者有時正好寫了和某一單元内容相合的題目,請參照閲讀。因此把專欄搬入那個單元以成「同類」?這,呃──

2.生動的人物專訪,我們會儘量做到。

3.日期大約並不是多餘,我們印時增加一點點麻煩,日後讀者即使單篇讀到或影印,也不至於找不到出版時日的資料。請視之爲「體貼」或專業刊物的「體例」如何?

4.「虛洞」會較貴一些,日後希望做到。

5.很對,我們也有此感。設計公司一時事急找了個不同的人設計封底,您的眼力眞好。不過,本期開始,我們有了不同的設計者了,觀感如何,仍歡迎來信。

編者敬覆

很喜歡《表演藝術》編排的空間感,文字和圖片的比例也很適當。啊,我眞想把它們撕下來吃掉,太美味了。

我希望貴刊能繼續在報紙和書籍之間,遊走出自己的風格。旣然它不是報紙,截稿的dead line沒那麼致命,記者稿就要更精心一些,不是流水帳一筆。其實動態報導可以更主觀一點,若是能有「essay風」,記者個人的品味凸顯出來,耐讀性更高。我們只要想想,雜誌到了第十三期時,還有誰對第一期的某篇文章會有興趣,那一篇文章就不只是「曇花性格」而已。

倘若它不是書,它就不必有很多外來語夾槓,還好貴刊目前沒有出現學術工程。彼德胥坦和弗金的介紹,我讀得過癮,但我表弟嫌太難。我表弟唸高一,已經能聽比才和普羅高菲夫了,你們能不能爲他們設計一點文案,吸引這一批「兩廳院未來主人翁」?

還有,貴刊這兩期偏向錦上添花,大幅的報導都大賣其座。至於像大冷門,比方「春秋樂集」,有沒有可能爲這種前衛敢死隊,多拉兩成票房?還有,我有個大學同學住台東,平日只能消費唱片和影碟,你們要用什麼法子,吸引到這樣一張訂購單?

讀者 王大蔚以及他急著「揷花」的表弟和大學同學一併敬上

p.s.

樂壇有一位先生專駡「統一譯名」的問題,你們何不小心一點,讓譯名標準化。

王先生及「揷花」諸人:

Essay風的報導,中學的表弟也看得懂的專文,海濱台東也訂得到的銷售網,對極了,正是我們的理想。連譯名標準化也是。慢慢都會要做到,希望不辜負您對雜誌的「美味」的稱讚。

編者敬覆

志工真心話&答客問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