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文學與音樂

相關文章 8 篇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張愛玲的文字音場

    文字,是日常口語的謄寫,也是聲音言說的記錄。每個文字,都包含了語音和語義,前者訴諸於聽覺的、動物本能的物質感受,後者強調視覺的、學習教化的理解接收。隨著文明進展、累積,文字,尤其是中文字,取得了愈來愈強烈的獨立個性。文字和聲音的連結逐漸疏離,許多人誤以為文字的解讀,單純只是視覺辨認。其實,每個字背後永遠存在或顯性或隱性的「音值」,字與字組合排列成篇章,則構成了一個聲響交織的「音場」,讓人用眼睛閱讀之外,必然同時不自覺地貼上耳朵閱讀,同時聆聽。 被掩蓋、遺忘了的聲音,構成了文字溝通上的伏流。一篇好的文學作品,不全然由文字的內容意義決定,文字連串組構成的聲音變化節奏快慢,更發揮了關鍵作用,那是我們閱讀時都沒有察覺的幽微層次。有些作家的文字粗略,卻能吸引讀者注意,因為內於文字,唱著起伏變化的歌。相反地,有些文字華美雕琢,卻不容易打動我們,因為內在聲音,違背了音樂性原則。一個好的作家,其實就是一個好的作曲家,文字豐富的音樂層次,從單字的聲母、韻母,句子長短的切換調度,到通篇的節奏和結構鋪陳,都如同一首樂曲,牽動著讀者的情緒。 聰穎慧黠如張愛玲,自然懂得文字是有聲音有氣味的。生長在新舊交替、中西文化混雜、南腔北調雜織的十里洋場,張愛玲在各大戲院裡出入流連,聽戲談戲,她看見的不是風化倫理,而是兩性情愛,不是家國變故,而是癡男怨女。打開收音機,姚莉、周璇、白光、龔秋霞、李香蘭等中國流行歌手的靡靡之音,成了張愛玲筆下小說人物的命運隱喻。至於西洋古典音樂,她獨愛巴赫,因為「巴赫的曲子沒有宮樣的纖巧,沒有廟堂也沒有英雄氣,那裡面的世界是笨重的,卻又得心應手。」時代的聲音,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她日後的創作。 張愛玲自言不喜歡音樂,但她卻擅用各種聲音語言與聽覺描寫,使小說中充滿各式各樣的人聲、市聲與樂聲。縱使是直接的白描畫面,背後必然有她悉心埋藏的暗喻,以感官意象乘載情感,較之書寫人物自身更具有畫面性與戲劇張力。例如經常被搬上舞台,也曾翻拍成電影、電視劇的《傾城之戀》,這個描寫亂世兒女的情感故事,聲音元素豐富,如故事一開始,白流蘇聽到二胡的聲音,之後與范柳原兩人在舞廳的相遇,甚至包括戰爭的炮火,都充滿鮮活的環場音響。在〈論音樂〉一篇中,張愛玲亦直言,恐懼小提琴也怕聽交響樂,她覺得小提琴像水一樣流著,把人生緊緊把握

    文字|黎家齊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張聲

    她說:「生活的戲劇化是不健康的。」 她說:「戲是給人演的,不是給人讀的。」 她說:「衣服是一種『袖珍戲劇』,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 我們說 說的戲已經夠多,何妨凝神噤聲傾聽張愛玲。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 上海灘專演京劇的重要場地天蟾舞台,因邵逸夫出資修整,又名逸夫舞台。
    特別企畫 Feature

    陳腔粉調、旦角、胡琴 傾聽一齣齣癡男怨女

    張愛玲聽過看過的戲曲很多,忠孝節義、英雄俠義、江山美人和才子佳人都有;但別有意味的是,這是一個廿三歲的文藝女青年的眼睛,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市民」的耳朵,所有看過的戲和聽過的腔都被這雙眼睛和耳朵過濾了。真正讓這雙眼睛、耳朵留下深刻印痕和雲煙的,不是風化倫理,而是兩性情愛,不是家國變故,而是癡男怨女。

    文字|孫瑞青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張愛玲點唱機

    什麼?要點歌給張愛玲?那就點浦朗克(Francis Poulenc)吧!這逍遙巴黎的音樂金童,一定配得上那名滿港滬的文學才女。兩人都有銳利機鋒,作品開出萬千妙筆,刀光劍影卻落英繽紛,殺得令人叫好不絕。 只是再想想,張愛玲雖有浦朗克的敏捷聰慧,卻無他的舒服快意。散文尚可,她的小說故事,人物一個比一個扭曲,情節一折較一折驚悚。不讀還好,一讀就冷到骨子裡,冰針扎在心頭上。 既然陰寒入魂,好吧,那就來聽西貝流士。雖然也有熱血沸騰的激昂情緒,在他獨樹一格的管絃樂裡,卻滿是極光魔魅與北國清冽。若是選對曲,應該很適合吧! 可且慢 交響樂,因為編起來太複雜,作曲者必須經過艱苦的訓練,以後往往就沉溺於訓練之中為什麼隔一陣子就要來這麼一套?樂隊突然緊張起來,埋頭咬牙,進人決戰最後階段,一鼓作氣,再鼓三鼓,立志要把全場聽眾掃數肅清剷除消滅,而觀眾只是默默抵抗著根據以往的經驗,他們知道這音樂是會完的。 說出這苛薄話的,不是別人,正是張愛玲。她顯然受夠了。既然不聽交響樂,那配上故事,看個歌劇何如?浮花浪蕊,色戒流言,浦契尼筆下雖沒有傾城之戀,怨女心可處處皆是啊! 但話雖如此,我們也該想到,這描寫功力鞭辟入裡的女作家,又怎可能會看得起歌劇: 歌劇的故事大都很幼稚,譬如像妒忌這樣的原始的感情,在歌劇裡也就是最簡單的妒忌,一方面卻用最複雜最文明的音樂把它放大一千倍來奢侈地表現著,因為不調和,更顯得吃力。 交響樂不喜,歌劇也討厭,聽鋼琴總可以吧。張愛玲不是學過鋼琴嗎?她應當喜歡蕭邦吧。一是舊日王孫,李鴻章名門續脈;一是天生矜貴,波蘭客縱橫巴黎。他們生得一對玲瓏睥睨冷霜眼,想像本領蓋地鋪天。早慧又離鄉,筆下總是個人中心而愛寫自己。誰說蕭邦《夜曲》裡,找不到《相見歡》與《多少恨》? 但,蕭邦畢竟有他的抒情與浪漫。可除了《半生緣》的曼楨和世鈞,張愛玲什麼時候寫過溫柔纏綿?就連這一對,最後也只能「回不去了」。甚至,張大小姐也不愛鋼琴: 彈著琴,又像在幾十層樓的大廈裡,急急走上僕人苦力推銷員所用的後樓梯,灰色水泥

    文字|焦元溥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 中國最早的電影紅星與歌星胡蝶。
    特別企畫 Feature

    字裡傳唱流行曲 筆下映照有情間

    張愛玲成長的城市上海,是當年中國流行歌曲的發源地,姚莉、周璇、白光、龔秋霞、李香蘭各式各樣的「金嗓」透過唱片與收音機播放,是城市不能少的聲響,也是張愛玲筆下小說人物生命的隱喻

    文字|張夢瑞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張愛玲小情歌

    她的生命裡沒有音樂,至少她死去的時候沒有。 一九九五年秋天,她死於南加州租來的公寓裡,屍體被發現時,已氣絕數日。房間裡很是荒涼,地板上擱著電視機,假髮、鮮豔的口紅,廉價的洋裝隨意擱著。無藏書,當然,也沒有收音機和唱片。 「我不大喜歡音樂。不知道為什麼,顏色與氣味常常使我快樂,而一切的音樂都是悲哀的。」她在〈談音樂〉那篇散文裡寫道。她討厭交響樂、討厭歌劇,小時候鋼琴課都在看小說,非但討厭,還要寫文章來說音樂壞話:交響樂於她是陰謀,「攻勢是慢慢來的,需要不少的時間把大喇叭小喇叭鋼琴凡啞林(小提琴)一一安排布置,四下裡埋伏起來,此起彼應,這樣有計畫的陰謀我害怕。」至於歌劇,她認為是幼稚的,「譬如像妒忌這樣的原始的感情,在歌劇裡也就是最簡單的妒忌,一方面卻用最複雜最文明的音樂把它放大一千倍來奢侈地表現著,因為不調和,更顯得吃力。」 夏夜公園露天音樂會,就算不買票遠遠坐著聽,她也不肯。不討厭喧嘩吵鬧的中國鑼鼓及胡琴是唯二的例外。她恐懼著小提琴如流水一樣,將人生一切眷戀著的都流走了,可胡琴不然,咿咿呀呀雖然蒼涼,可遠兜遠轉,依然回到人間,所以她在《傾城之戀》一開場有胡琴聲。婚姻裡的敗犬遠兜遠轉,最終還是以勝利者姿態回到婚姻裡。 當然敗犬女王在愛裡也講權謀,一如她所害怕的交響樂陰謀那樣,男人女人愛裡的調情與低語敲在鋼琴黑鍵白鍵,形成提琴的拉鋸,「四下埋伏起來,此起彼應」,高潮自是傾城的那場轟炸,鬼子飛機來了,四散流彈,頹圮房子落石嘩啦啦,孩子尖叫,疾風驟雨繁弦急管。我們樂於在小說裡中這樣音樂的埋伏。 那篇極富音樂性的小說被許鞍華拍成同名電影,電影也有主題曲,叫〈人生如夢〉,但那首歌毫無個性,所以不記得也沒關係。她似乎也不愛她身處那時代的流行歌,說「大家有『小妹妹狂』,女歌星把喉嚨逼得尖而扁」,但她擋不住流行歌壇愛她。小蟲的《玫瑰香》、李焯雄的《紅玫瑰》和《白玫瑰》、黃偉文的《小團圓》,才子寫情歌給她,眾聲喧嘩隔世傳情。可那像極了她在〈餘燼錄〉所言:「七八個話匣子同時開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在那不可解的喧囂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剎那,聽得出音樂的調子,但立刻又被重重黑暗擁上來,淹沒了那點了解。」那麼多人愛她,她還是孤零零地死去,那麼貴重的愛一點都不重要。

    文字|李桐豪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 1935年工部局樂隊演奏海報:《都市風光幻想曲》演奏,指揮梅柏器及工部局樂隊。
    特別企畫 Feature

    走過新舊交替 音樂永遠是離開自己到別處去……

    生長在新舊交替的時代,浸淫在西化的氛圍當中,張愛玲對西方古典音樂卻是別有見地:說小提琴「把人生緊緊把握貼戀著的一切東西都流了去了」,說室內樂「零零落落,歷碌不安」,說交響樂「演說腔太重」,說歌劇外表過於貴重而內容又顯得幼稚她自言不喜歡音樂,但弔詭的是,她的文字卻充滿音樂氛圍與聽覺描寫。

    文字|尉任之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 張愛玲說:「凡啞林上拉出的永遠是『絕調』,迴腸九轉,太顯明地賺人眼淚,是樂器中的悲旦。」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不喜歡音樂? 卻吟凡啞林與胡琴

    根據她的論述來推敲,張愛玲似乎並不認同音樂的意義在於聲音流動所塑造出來的形式美感,而是隨著音樂而來的感覺、歌詞內容與生活聯想,甚至因為伴隨著聽音樂會、學鋼琴害怕上課的負面經驗張愛玲所喜歡的是以一種與她成長經驗,與她的感知緊密環環相扣在一起的中國音樂;這是採用另一種美學理念所形塑的音樂,既無「有計畫的陰謀」,更沒有「出力交纏,擠搾」,有的只是隨著人們真性情流露出的衷心感受與心中理想化的自然美景。

    文字|陳樹熙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