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實驗教室
-
藝@電影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回溯那份劇場的初衷
1983年,還在輔大德文系就讀的王耿瑜,在南海路的臺灣藝術館,看了蘭陵劇坊的《演員實驗教室》,感動之餘毅然決然降轉文化影劇系,雖然當年父母因此終日以淚洗面,卻也在日後默默蒐集著王耿瑜努力打拼闖蕩後的各種簡報。而王耿瑜在青春正盛、大家都迷茫的年紀,就已立定一生的志向,不斷努力。在最新的紀錄片《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中,除了記錄著金士傑號召蘭陵的老團員重回排練場與巡迴演出《演員實驗教室》外,也透過影像真情告白這齣影響她一生的作品,以及最後回望自己掀起的家庭革命,在拍攝期間、母親過世後,發現母親在簡報與相片間,默默地留給她的隻字片語。 1978年,金士傑接任耕莘實驗劇團團長,隨後邀請吳靜吉與李昂擔任指導老師,1980年參加第一屆「實驗劇展」時,劇團正式更名為「蘭陵劇坊」,開啟了台灣第一代的小劇場運動,蘭陵的實驗精神與訓練方法也為之後的台灣劇場發展埋下種子。即使1990年蘭陵劇坊正式解散後,依然持續影響台灣劇場生態。「蘭陵30」時,再製代表作《新荷珠新配》與卓明、王墨林以報告劇呈現《貓的天堂》,2018年「蘭陵40」時,金士傑找來當年演出的演員包含馬汀尼、楊麗音、鄧安寧、王仁里再度聚首外,再加入前後期的蘭陵人:劉若瑀、趙自強、游安順、陳芑旂、柯清心、王耿瑜、賀四英、馬修、黃哲斌等來參與排練。
-
戲劇
蘭陵傳奇,四十年的當代意義
蘭陵重演《演員實驗教室》置放於當代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至今蘭陵所薪傳到第二代或其他年輕的劇場工作者,他們與蘭陵之間的連結亦是為何?這裡就不免質疑《演員實驗教室》為何要選在國家戲劇院偌大的舞台,猶以兩邊黑幕隔成像排練教室的空間與出入口,嚴重阻隔兩側觀眾觀看的視角,實驗劇場小而美,更可拉近觀眾的距離,不是更符合當年實驗的精神?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在蘭陵的教室裡
當吳靜吉博士踏進表演36房的排練場時,金士傑正在梳整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中的一個片段;劉若瑀拉了椅子過來,聽吳博士說著此前伴隨優人神鼓出國的種種閱聞。吳靜吉給優人提了些建議,像以前那樣;更趁金寶在排戲時,聊了很多天,也像從前那樣。 一九七七年,金士傑從周渝手中接下了耕莘實驗劇團,他開始招兵買馬,也拜託吳靜吉加入指導,讓大夥一同接受他從美國La MaMa引進的各種劇場經驗、表演遊戲、家庭作業等奇奇怪怪的訓練。即使常如「瞎子摸象」般摸不著邊、像「丐幫」一樣衣衫襤褸、大汗淋漓,又迫不及待地努力吸收,抑或有人不願跟著揮霍青春,而作罷離去。留下來的,抵抗著焦慮和些許失落,也產生了一種豁達:反正沒錢、想做舞台劇,不管剩幾個人、在哪裡演都可以。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而今「蘭陵」再次回到劇院,並以《演員實驗教室》為題,重新串接過往的劇場練習,要將許多未能說出的事、走過人生所積累的小小事件、潛藏在心中的秘密情事,化作一幕又一幕的生命獨白。這其中有卅多年前首次演出的原始班底,也包括過去曾坐在台下、深獲啟發而加入蘭陵訓練的「前」文青。他們不提「當年勇」,我們也不話「英雄事」,便從吳靜吉博士個人的歷程出發,聽聽他何以從教育心理學博士成了劇場顧問、從內向青年成了跨界先鋒;也請金士傑與馬汀尼同場對談,看看他們的生命如何與蘭陵交會,回憶那個初生之犢、一切大破大立的年歲,繼續那股好像可以不受時光影響、一路玩到老的「頑童」精神。 此外,將在四月及五月登場,由臺北市立國樂團主辦的兩場音樂會,說跨界,竟如輕功般一躍而來到了「武俠世界」和「電玩音樂」,除了要演奏玩家們必不陌生的《仙劍奇俠傳》及《軒轅劍》系列樂曲,青少年時期同樣深受武俠小說啟迪,有著仗義執言的性格和俠義精神,或許還帶著點離經叛道性格的兩位音樂人作曲家陳樹熙與國樂團指揮鄭立彬,趁此機會抓起他們的武器古琴與洞簫,來場嘴皮子對決、論藝交鋒話江湖。 同時本月更有許多國際藝術家、台灣表演者與藝文工作者現身本刊:包括以色列指揮家殷巴爾與當代編舞家普雷祖卡的個人專訪,戲曲界當家花旦如蕭揚玲、張孟逸的接班心情;在「藝活誌」單元,我們則帶著讀者跟著藝術行政一起過日子,看看他們的如何為創作者想方設法、成為每件作品幕前幕後的最重要推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蘭陵40
他們彼此挨著彼此、身體連著身體,儘管大汗淋漓仍繼續著劇場練習;穿著寬鬆簡單、樣式樸素的排練服,在工作之餘進得蘭陵多年前那齣《演員實驗教室》,是台上演員的生命故事,也成了台下觀眾心裡銘刻的印記;這裡是金士傑所謂的「丐幫」,馬汀尼所嚮往的遊牧生活。 那就是蘭陵劇坊,是台灣劇場界的一則傳奇,一塊里程碑,標誌著台灣現代劇場的一扇門。當年在吳靜吉的帶領下,順著慵懶自在的節奏,成員打破身心的禁忌,往內掘探生命的真實,日後開枝散葉、影響深遠 四十年後排練場裡仍會是那身簡單的妝束、那學生氣的書包,繼續七嘴八舌地討論劇本,一起看著片段、幫忙想辦法。然而時間過去了,生命變得更重也更輕了,重新編排《演員實驗教室》,他們不講道理、不偽裝虛飾,要誠實地上台,說那不為人知的、有些羞恥往事,道出心中深藏的秘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蘭陵40藝術總顧問
吳靜吉 啟發創意的擺渡人
人稱「吳博士」的教育心理學博士吳靜吉,因為將在美國時與紐約La MaMa實驗劇坊的經驗與訓練方法帶回台灣,帶入蘭陵劇坊,而啟動了台灣現代劇場的發展。他認為蘭陵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我是個擺渡人,給了他們功夫,自己去打天下。」蘭陵人各自單飛後,那套訓練方法卻像「變形金剛」應用在EMBA、企業界、藝文界等不同對象,多年來,「創造力」一直是吳靜吉教學主軸。他強調,技巧可以學習,唯有創意才能變成資產。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不管多少歲,都要保持頑童精神
金士傑與馬汀尼 在蘭陵與生命的教室裡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排練場上,導演金寶(金士傑)、演員兼副導馬汀尼並肩而坐,為正在場上排練的劉若瑀段落打拍子 即使脫離學生角色數十年,兩人依舊是書包掛。馬汀尼用了十多年的書包大王,滿是縫縫補補;金寶的書包倒顯得新,那是舞台劇《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兩百場演出紀念。 工作結束,兩人不約而同往戶外集合,吞雲吐霧。沒有太多交談,只是放鬆地吸與吐,青春記憶就在煙霧中浮現:雙十年華的馬汀尼,崇拜西蒙.波娃,疑惑:為什麼女生不能打赤膊?小便不能站著?繳交第一個蘭陵作業是把枕頭夾在大腿間;白天腦袋冒著許多思春小泡泡的金寶,進了排練場泡泡撐破,對著眼前漂亮女團員推拖拉扯,在蘭陵開放劇場訓練下,身體瞬間透明,非男非女。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淘洗歲月的秘密 面對當下的自己
今天的他們是老師、是導演,抑或是誰的主管,是各據一方的翹楚,是有家、有子,有所成就、在社會上得以立足、擁有一定地位和名聲的成年人。然而,在這些故事裡、舞台上,在他們自己的回憶中,卻沒了這一層層的武裝,必須被迫去面對並重現自己生命中最不堪、最不解、最迷惘,或最「爆炸」的時刻。在《演員實驗教室》裡,他們是壓抑的妻子、鬱悶的男孩、後悔的女人、逃跑的孩子、熱血的青年、羞愧的學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訓練秘笈
四個方向、五類課程 為劇場「重新做人」
他們上課從互相按摩開始,不是在地上滾來滾去,就是發出一些不像人語的怪聲在當年的保守氣氛下,心理學者吳靜吉的帶領下,蘭陵劇坊的訓練課程,就像一群人在參加心理治療;他們從自我重新命名開始,從面對自我的內心、身體,漸進地開發自己的無限可能性,從而成為創作的主體。「凡事不要以演戲為目的」吳靜吉如此提點老蘭陵人,蘭陵的訓練,最終仍是回歸生活,從現實人生中尋索創作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