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
特別企畫 Feature
聚思製造端:你我處在不同的亞洲
今年更名後,成立10年的「聚思製造端」,仍持續在空間營運、創作者扶植、節慶規劃及國際連結上盡心盡力。無論是過往共同發起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或持續耕耘的「東南亞當代表演藝術性別創作網絡平台」,作為台灣民間獨立藝文機構,聚思製造端期許從亞洲甚至東南亞出發,連結各領域藝術家的發展路徑,可說愈來愈鮮明。 藉與世界各地的製作人、策展人與機構的連繫,總監高翊愷逐漸關注到台灣藝術家對鄰近國家,始終存在雙向互動與認識的匱乏,進而反思:台灣之於亞洲,正處於何種關係?藝術家又該如何定位與布局? 藝術家眼中的亞洲 相較亞洲鄰國,如日本、菲律賓、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及泰國等,不少國家公部門藝文補助比台灣稀缺。然而,台灣的藝文補助機制與文化預算有部分的目標導向特質,當獲補助者受潛在的目標導向吸引時,往往會以成果產出來思考、執行。高翊愷指出:「從政策面來看,台灣文化優勢逐年攀升,但我們要與國際開展何種關係?是深化與鄰國結盟、合作,或不斷生產作品、輸出西方?思路不同會導向不同未來,也關乎自我定位與發展。」 而台灣藝術家常疲於申請補助、創製新作,再帶作品出國並強調「來自台灣」,這有別於缺乏公部門補助資源的鄰國(尤其東南亞地區)創作者們。「他們多從認識彼此開始,再積極尋覓合作關係並努力延續,因而國際視野與台灣有明顯差異。」換言之,台灣完善的補助機制,造就了一體兩面的處境:一方面穩健栽培藝術家,開發作品、走出亞洲;另一方面卻模糊了台灣與亞洲,乃至與世界整體的互動關係。
-
聚思製造端將於年底撤離思劇場 持續定位平台身分
坐落於台北大稻埕迪化街上的「思劇場」藝文空間,自2013年由「聚思製造端」(前身為:思劇團)進駐經營,作為其發展基地,營運至今10年期間匯集不同領域專長的藝術人才、藝文組織一同思考、對話。自2023年12月31日起,聚思製造端將撤離思劇場,明年開始將不再經營管理「思劇場」藝文空間。
-
藝術節 2019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透過藝術家視野 打開在地文化想像
從二○一五年開始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以民間自發舉辦為口號,並逐步反思「對外連結」與「在地連結」,以及多元性的呈現。二○一九年除延續過去的活動,更將「街區共同策展」視為重頭戲,落實「民間發起」的意義。其中的社區劇場《洗頭:跟我說一個故事》,不僅是在地經驗的體現,更是通過日常行為去建構劇場的可能性。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不貳偶劇《道成》
看到「道成」這兩個字,就足以引起我的好奇心。這是講述女子清姬痴戀僧人安珍,卻被拒絕,清姬求之不得的怨念,令她化身為大蛇渡河尋他,最後安珍被燒死的悲戀故事。有許多以之為原型的作品在各式日本傳統藝術中出現,如能劇、歌舞伎、淨琉璃等,也有以此題材拍成的電影。這故事包含了深刻的人性、激烈的情感和奇幻的情節,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 今年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由不貳偶劇將這個故事搬演上台,使用日語唱誦、以說書方式呈現,這應該是《道成》的第一個布袋戲偶版本?很期待這個奇麗魔幻的故事將會如何演繹出來。 文字|劉綺文 文字工作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相遇為始 搭起漫長探險旅途的驛站
網路世代萬物皆平台,「共」和「平台」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各個面向,對藝文圈來說,環境已經「共壞」那麼久,是該團結打群戰了。這幾年大家逐漸發現彼此做著類似的事,規模不大期間不長,要改變現況,著手統合資源以擴大效益,無論虛擬或實體的大量平台也應運而生。民間平台各有不同策略與計畫,重點是富有彈性,公部門的平台資源相對豐富,但以作品為結果的模式也造成限制。其實,平台不是終點,應該是一場漫長探險旅途的驛站
-
藝術節 2018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十月狂騷 百年前後的激進與想像
今年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即將於十月起跑,整個月共有超過五十場演出、活動與講座,讓大稻埕街區充滿狂飆的創意,也與百年前的特質挑戰傳統呼應的激進思潮與社會行動,遙相呼應。
-
即將上場 Preview 2017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從「西」開始 關注在地、接軌世界
二○一五年首辦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今年來到第三屆,主辦單位將「與在地連結」視為核心,將創作者與大稻埕緊密串連,讓駐埕藝術家運用當地素材進行創作並記錄其過程。另外,也透過邀請國際藝術家的參與,讓在地與國際接軌,體現「愈在地 愈國際」的策展理念,活動則包括了主題節目、戶外才華市集、系列講座及變裝遊行四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