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電影戲劇團

相關文章 4 篇
  • 《吶喊吧!!窒愛》描繪一個畸形扭曲、激烈濃郁的「愛的故事」。
    戲劇 結合影像、圖畫與表演

    《吶喊吧!!窒愛》 一段畸形的「愛的故事」

    曾於十年前以《黑暗裡有光》訪台演出的智利「電影戲劇團」,將在五月下旬在高雄春天藝術節帶來近年已巡迴北美多城、改編自法國作家瑞吉.久佛烈的作品《吶喊吧!!窒愛》,以其擅長的結合影像、圖畫與現場表演的形式,搬演一個逾越道德與法律的畸戀故事,探索當代社會中人的孤立與疏離、日漸消逝的人性本質

    文字|陳茂康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 電影劇場的語言是結合劇場與電影的技巧與形式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智利「電影戲劇團」導演

    薩卡爾:「電影劇場」讓我們在劇場裡穿越時空 Juan Carlos Zagal

    智利「電影戲劇團」前身為「軍團劇團」(La Troppa),一九八七年成立時希望重整被多年獨裁政權摧殘的文化,並堅強每個智利人對文化的信念。十九年間多次巡迴歐、美、亞洲演出,作品以《惡童三部曲》Gemelos最受到世界矚目。二○○六年劇團重組,涵括了來自不同領域的智利藝術家─這群藝術家們對於詩、文學、影像與音樂的共同追求,成功打造出一個令人驚豔的電影劇場,完美延展了劇場內的時空。 才華洋溢的導演璜.卡羅斯.薩卡爾(Juan Carlos Zagal)本身即是出色的演員,劇團多齣創作的主要演員經常由他擔綱,去年在林肯中心演出《惡童三部曲》即獲得《紐約時報》劇評人的讚譽。本次他也將在《黑暗裡有光》出飾要角。除此之外,薩卡爾還是優秀的音樂創作者,多次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他的音樂總是恰如其分地為影片或戲劇加分。二○○七年入圍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的紀錄片《聖塔菲路》Calle Santa Fe,由薩卡爾創作的配樂特別受到媒體點名好評:「外弛內張的小提琴和弦加強了戲劇效果,帶有探戈風味的輕快旋律又舒緩了令人窒息的緊張感。」而《黑暗裡有光》中悠揚的旋律,穿透銀幕,讓人低迴。 本刊特別邀請作品同樣跨足電影、文學與劇場的詩人導演鴻鴻,透過e-mail越洋獨家專訪導演璜.卡羅斯.薩卡爾,讓讀者在《黑暗裡有光》來台演出前,先賭該團如何透過舞台與影像的結合,建構獨樹一格的「電影劇場」(Teatrocinema)美學。

    文字|鴻鴻、關文軍
    第187期 / 2008年07月號
  • 《黑暗裡有光》中,女主角想起當年場景,背後銀幕也放映出當時影像。
    特別企畫 Feature

    黑暗裡的影像之光

    《黑暗裡有光》聚焦在原著小說的三個場景,運用影像和真人互動,時而特寫、時而遠景,節奏切換迅速。舞台上使用兩道寬銀幕:最前方的銀幕將演員遮蔽,展現完整的純影像視覺;第二道銀幕則在演員身後,隨時準備為演員提供不同背景。兩道銀幕交替投影,便造成絕妙的剪接效果,甚至分割畫面。

    文字|鴻鴻
    第187期 / 2008年07月號
  • 智利「電影戲劇團」的《黑暗裡有光》中,演員結合畫面的巧妙動作轉換,為虛構的電影,增添了真實的想像驚奇。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歐洲「影像時代」藝術節 展現表演藝術「新主角」

    由德、法合資的公共電視台ARTE,與巴黎郊區的「灌木叢農場」文化園區(La Ferme du Buisson)合辦的歐洲「影像時代」藝術節,已於十月初開始起跑。這個以新興藝術媒材「影像」,運用在戲劇、舞蹈、馬戲、行動藝術、電影、錄像、裝置等跨類型的藝術節,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內容五彩繽紛,打破了我們對於藝術類型的傳統分類。

    文字|謝東寧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銳藝評 Review

    集體「母性」與個體「女性」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很難,但我不是一個人

    吳思瑋與一切都有可能的「聲舞團」現地製作
  • 戲劇

    劇場散步筆記:迷走在現場的觀察絮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