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
-
專題
來自虛擬世界的舞者
角色動畫與舞蹈同樣以「動作」為主軸的藝術形式,用著不盡相同的術語來描述相同的動作,對於作品也有著不同的要求和期望。由於兩個專業領域對於彼此的陌生和距離,創作者面臨著「跨越專業領域」的挑戰與考驗。
-
即將上場
組合語言舞團一九九九年度公演《世紀末的美麗》
組合語言舞團自一九九九年起即推出「舞蹈從書法中探索」的系列作品──「書法的聯想」,「月字以後」、「獨體合體」等,希望透過對傳統的關照與採擷反思舞蹈的語言組合,不管是東方的、西方的、古代的、現代的,都將以人性的思考,根植於本土爲出發點。 「世紀末的美麗」分爲五個段片:〈獨舞〉、〈雙人舞〉、〈五人舞〉、〈群舞〉及〈安靜森林〉等,作品強調禪境之美,以及生命與美麗生活的景緻。
-
即將上場
紐約特快滑輪舞團
紐約特快滑輪舞團成立於一九八五年,是一個結合舞蹈及滑輪的表演團體。該團藝術總監團長 Steve Love 表示,成立此團是因爲:「七歲時已經覺得穿著輪鞋,不斷地在街上晃盪、玩技術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想讓溜滑輪更好玩一些。」所以,在溜遍了紐約的大街小巷及中央公園之後,他想到將運動、戲劇及舞蹈結合在一起,發展了這一項稱爲X-DANCE的獨特滑輪舞蹈。 此次來台節目的演出搭配三〇至九〇年代的音樂,包含爵士、百老匯、迪斯可、hip hop、funk、繞舌及現今之流行音樂。舞蹈風格有芭蕾、爵士、花式溜冰、街舞、迪斯可等,舞者們將展現流暢的肢體語言及體能技術。
-
特別企畫 Feature
遨遊創意天空的滑翔翼
三十五歲到四十歲這一輩的編舞者在穩定與富裕的八〇年代後半期起飛,從小劇場到大舞台;由國家劇院實驗劇場而各地文化中心,環境提供多元發展的時機。 這個年齡層的創作者多屬舞蹈科班出身,創作期長達十年;或者更久:林秀偉脫離雲門舞集自立門戶;出身文化大學的古名伸與楊桂娟則發展個人風格強烈的舞作。在這群年紀相仿的編舞者裡,陶馥蘭及彭錦耀算是異軍,前者因對舞蹈有濃厚興趣而轉行;後者原爲香港舞台活躍的創作人。他們的創作力堪稱旺盛,儘管舞蹈編作過程面臨轉型,作品風格極力維持在穩定中求變化,而長年累積的肢體訓練成爲塑造個人舞蹈特質的主軸。 林秀偉:心靈相合的探索 林秀偉十八歲投入舞蹈表演,靈巧的肢體加上強勁爆發力,她曾經是雲門舞集一顆亮眼的星。雲門時期,她便嶄露創作才華,她是爲了尋求舞蹈感動的概念,因而發展太古踏技法,目的在追求身體與心靈結合。 十幾年前,葛蘭姆技巧的脊椎訓練對她腹部及背肌力量極有助益,她說,當時由於過度使用,使頸肩和背脊長年承受椎心刺痛,因此發展出一種具賁張力量的技巧而又不傷筋骨的舞蹈訓練方式。 在發展太古踏肢體技法過程,她從動物的動作中找到身體律動的方式,如「獸肢」技法。她強調創作以冥想來進行,這類型的作品如《生之曼陀羅》、《無盡胎藏》。冥想是她編舞方式,她的舞作也多離不開母體子宮孕育生命的概念。不過,舞蹈呈現的主題面已逐漸拉寬,《踐花月之約》便屬於這類舞作,她對身體和心靈相合的探索仍然是未來肢體創作路線。 彭錦耀:舞與戲的交融 從今年新作《拉威爾傳說》呈現方式來看,彭錦耀的編作方式似乎改變了以往舞戲交融的模式,不過,他個人卻強調對音樂的關照才是創作所堅持的元素。 彭錦耀創作年齡長達二十年,一九七八年開始的兩年間,他以現代芭蕾作品在香港舞壇發迹。加入城市當代舞團後的八〇年代初,他嘗試編作以情感關懷爲主題的現代舞蹈作品。灰暗色調的舞作持續了幾年,一直到他離開城市當代舞團,作品才走出抒情的框架。 八六年以後,他成立多層株式會社舞團,創作嘗試各種實驗,不僅發揮空間加大;創意也轉得更快。工作環境讓他累積了各種編舞形式,題材和視野更寬廣,像《八段環迴》、《怪談》
-
現象視察
身心的割裂或合一
身體最終的意義,或背後促使身體活動的精神是舞蹈家所關心的,舞者對一個無我寛廣的世界其心中仍存在著一些嚮往,「身心靈」的創作儼然成爲一門顯學。 然而,這股「淸流」果眞能將舞蹈的境界推向更廣垠的境域,或者僅只能成爲另一種迷障?
-
出版評介
舞蹈具有力量 錄影集《舞蹈》
《舞蹈》Dancing是一套八卷的錄影集,其製作的目的在於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環視世界諸民族的舞蹈規律、訊息和意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蹈的儀式本質與舞台景觀
舞蹈,乃由古代的祭拜儀式演化而來。在中國文字裡,「舞」、「巫」同源。即使在當代舞蹈中,儀式的本質也仍淸晰可見。儀式的基本作用之一是使人類互相了解,就此而言,它和藝術的基本功能「溝通」非常類似。檢視當代舞蹈大師的舞作,我們看到了屬於各個時代、文化地區,不同風格,不同表達方式的「新儀式」,肩負著洗滌人類心靈的重責大任。
-
專題報導 Feature
一九九三預知演出紀事
癸酉雞年,前半年的演藝台上跳躍的是關注生命的舞作,尤其三齣大型舞劇,不約而相契地連綴起中外女子的癡情、熱烈與成全,她們是吉賽兒、菊豆和玉蓮。 取材自民間的舞劇 趁著去年歲末的芭蕾熱潮,今年開春一、二月之交《吉賽兒》也將上場。這齣描寫十九世紀法國農家女與貴族的愛情悲劇,自一八四一年首演以來,已跨越一個半世紀,吉賽兒生前死後的癡情,已化作舞台上永生的精靈。這次由足可見證芭蕾舞史的巴黎歌劇院舞團演出,正是許多人拭目而待的緣會。 《菊豆與天靑》爲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菊豆》的舞劇演出。游好彥舞團將以三幕主戲舞出菊豆勇於面對情愛的熱烈與天靑的懦弱,以及楊金山幾近肆虐的變態情狂,交織出三代四口人在倫理人情的衝突及哀頑。編舞者游好彥將親自演出楊金山一角,他相信:抛掉對白、實景,完全由肢體演繹,將更能顯現情節張力及生命的質地。 淡淡的三月天,《菊豆與天靑》將有爲期一個月的北中南東部演出,而在同時,全省觀衆還可以期待另一齣舞劇的呈現──《走西口》。 兩個玉蓮在《走西口》中是同名又同愛一人的女子。太春與玉蓮新婚而別,獨自出關到塞外謀生。客途飢凍僵斃之際,得到寡婦玉蓮以身偎暖搭救,並給予生計,異地戀情在矛盾中乃如春草蓬生。關內的玉蓮在誤傳太春客死的悲痛中,堅決要爲夫君收屍歸葬。到了塞外,憬然入目的是即將上花轎的婚禮。兩個玉蓮,誰上轎子呢? 這齣於「台灣省音樂藝術季」推出的舞劇,是取材自大陸民間史實的創作舞劇。淸初晉北一帶連年災荒,靑壯男子湧往關外謀生,時稱走西口。然而天候地利艱難,良人多數一去不復返。這悲慘的史實在民間演藝中發展出「二人台」的演出形式,男女邊舞邊唱送親遠別。《走西口》即據此題材與形式,由出身北京中央舞團的閻仲玲編導。在編舞素材上不僅採擷當地舞蹈動作,如每邁一步上下顫兩顫的「拉花」,以及覇王鞭、方巾等道具,並運用當地歌謠爲樂曲素材,由省交以西方交響樂編制作現場演奏,許是舞劇表演的新嘗試。 在結合地方曲藝的舞劇創作嘗試上,此道不孤,四月間多面向舞蹈劇場的「北管計畫」,將演出一齣結合北管野台「扮仙」與「做戲」爲創作素材的舞劇。 個人創作生機勃發 褪下劇衣,個人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