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楊逵

相關文章 6 篇
  • 德布西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的讀書術

    藝術家如何讀書?讀什麼書?這些書帶給他們創作上什麼啟發?編輯室精選7組古今中外的藝術大師,一窺他們的書單如何作為一盞盞路燈,點亮其創作與生命旅途。

    文字|李秋玫、張慧慧、吳岳霖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越界的女人》改編葉陶生平,自「葉陶一生就是一連串的的跨界之旅」呈現不同面向。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越界的女人》 再現葉陶的不凡人生

    台南的廖末喜舞蹈劇場作品向來關注女性在社會中受到的限制與自由,透過改編多位歷史上的女性生平為舞蹈,表現不同時代的女子如何尋求突圍。楊逵之妻葉陶便是代表性的例子。再度改編葉陶生平,這次《越界的女人》由林宜頻編創,自「葉陶一生就是一連串的的跨界之旅」呈現不同面向:揚棄裹腳布,跨越身體的文化疆界;走出家庭牆限,跨越女性生活空間的疆界;走進知識的殿堂,跨越思想的疆界;走入街頭與監獄,跨越社會實踐的性別疆界;誓死如歸,跨越生與死的俗世疆界。在傳統與現代交界的時代裡,葉陶憑著勇於挑戰生命的特質,不斷地跨越疆界,體現了無限的生命動能,更成為台灣社會史上「新女性主義」的典範。 作品也結合科技技術光雕投影與動畫,讓平面的牆或固有的建築物變得更加立體,藉由投射畫面改變實體面貌,而互動展演讓觀眾、舞者、影像與實體建築之間產生多變的視覺對話。

    文字|鄒欣寧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日治初期,原來的漢學學堂改制成公學校——日語世代的作家就是在這樣的環境接受教育的。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學篇 文明的香氣vs.土地的芳香

    帝國主義帶來的文明香氣如一股魔幻之風,無孔不入滲透了生活在台灣文學的範疇裡,若以這股清香來做世代區分,有兼具漢學與新教育背景,文學創作多從古典漢詩文起家的賴和、楊守愚這樣的世代。再晚幾年,台灣教育令實施,則有四○年代前後大放光彩的日文作家如楊逵、翁鬧、呂赫若、龍瑛宗及張文環等人,幾乎都是這波香氣薰養長大的。

    文字|賴香吟、范辰旭
    第188期 / 2008年08月號
  • 班雅明
    戲劇

    作家出場 生命透鏡折射出的炫麗彩暉

    班雅明的神秘洞見、楊逵的冷靜義憤、宮澤賢治的世故童話,看似矛盾衝突的素質,在他們生命中衝激結合,組構了奇異的透鏡,再從那無法模仿、複製的透鏡中,折射出永不褪色的光譜來。

    文字|楊照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 吳小分
    戲劇

    作家入戲 之二 向理想的燃燒致敬 吳小分以《月光玫瑰》叩問創作信仰

    楊逵一生為理想奮戰,書寫勞動者的形象、苦難,讓踏入劇場十餘年的導演吳小分,深深為之動容。研究所畢業論文就是研究楊逵劇本的她,這次將楊逵的小說、生平、家書拼貼成《月光玫瑰》,透過一群七年級生到綠島旅行,讓年輕一代與這位本土作家對話,並穿插對照自身在創作道路上的信仰與質疑。

    文字|廖俊逞、林鑠齊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 《囚:》演出的主線是藉由進入病房的家人、醫護人員與病人對話來推動故事。
    戲劇

    不要忽視這位七年級劇場新導演 楊景翔作品《囚:》 檢視家庭暴力下的創傷心靈

    楊景翔由精神分裂者的角度,檢視家庭暴力為患者帶來的身心傷害,揭露看似幸福的家庭生活底下充滿暴力及病態的行為。劇名《囚:》其實代表了整個作品的意境一個人被關在斗室裡,冒號則有延伸詮釋的意圖。

    文字|田國平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