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開心麻花磁劇場推出結合酒吧和戲劇的表演新型態。
北京

開心麻花首演酒吧沉浸式戲劇《芳心之醉》

在疫情之中「開心麻花」最早返回工作崗位,這是民間劇團經濟壓力使然。然而1年多來,疫情仍然起伏不定,演出行業一直處於前景未卜的狀態,對劇團的經營非常不利。為了生存,求新求變或許正逢其時,受到沉浸式戲劇熱潮影響,開心麻花磁劇場(Stage One)推出結合酒吧和戲劇的表演新型態,確實讓人眼睛一亮,讓人期待能藉此找回年輕的觀眾群。

文字|王泊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澳門

澳門劇場在政策震盪中探尋新路

疫情反覆影響下,劇場終於去年10月重開,各類演出一波接一波,原檔期的製作及因疫情延期的演出擠在一起,劇場人與觀眾都感到應接不暇。同時,政府宣布了多項震撼性消息:首先是今年起取消對學生赴外攻讀藝術專業的補助;實行近10年,對澳門劇場職業化具決定性影響的「文化藝術管理人才培養資助計畫」亦自今年起改為3年制,獲資助滿3年者不得再申請;接著是將專門補助文創企業的「文化產業基金」與補助藝文社團的「文化基金」二合為一;而有近30多年歷史的澳門樂團和澳門中樂團亦將脫離文化局,以公司模式運作。

文字|莫兆忠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檳城

解封後的實體演出為2021年寫下句點

馬來西亞政府於去年9月中解封劇場後,檳城喬治市藝術節捲土重來,將7月中來不及上演的一系列節目,分成兩個階段在年底前回歸。繼2021年11月底《9天8展覽》後,12月初迎來《9天8演出》,連續兩個週末上演竹笛、鋼琴結合舞蹈的《Ibuki Hati》、山頂音樂會《The Sense》、馬來傳統皮影戲《Kehebatan Hanuman》、法國文化學會的影展、本地脫口秀《Make Penang Laugh Again!》、大馬著名爵士樂團WWC呈現的《滿月之城的爵士》和《村上春樹與爵士》,以及馬來西亞三大現代舞團聯手演出的壓軸節目《All Together Now》。

文字| 陳偉光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首爾

疫情再起下藝文表演首當其衝

韓國政府為重返疫情前生活秩序所制定的「與病毒共存」階段性日常恢復計畫,在實施45天後宣告破功。根據12月16日頒布的最新防疫措施,已接種兩劑疫苗且滿3個月之18歲以上成年人開放預約接種疫苗追加劑。已接種兩劑或三劑疫苗者,進出公共場合需出示「防疫通行證」或48小時內核發之PCR檢驗陰性結果報告書;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曾染疫之痊癒者,則需檢附年齡驗證與解除隔離證明,方可出入公共場所。演出場館座席取消梅花座限制,但須確保所有入場者皆已完成至少兩劑疫苗接種(18歲以下除外)。300人以上的中大型演出活動,須取得相關管轄部門核准始可進行。公立演出場館可視疫情狀況,自行強化防疫措施。

文字|許景涵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東京

「表現的現場調查團」提出創作領域性別失衡報告

2020年11月設立的「表現的現場調查團」,以包含電影導演深田晃司、青年團演員端田新菜、現代美術家岡田裕子在內的等14位成員為中心,配合其他單位共同調查日本在藝術與文化等表現場域的不平等現況,在2021年12月9日提出正在進行調查的兩性平權期中報告,發現在理應提供自由創作表現空間的領域裡,確實存在著性別失衡情形。本次以美術、戲劇、電影及文學4個領域為調查對象,另也調查2021年美術科系及2020-2021年所舉辦的獎項等,分析男性、女性與其他(包含非二元性別、X性別、性別不明等)的比例。

文字|新田幸生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柏林

新政府上台再度迎疫情嚴冬

德國的疫情實際上從未真正停歇,但民眾對回歸正常生活的渴望,使防疫始終處於被動,僅仰賴政府強力介入約束。夏季的度假人潮回流之後,如同2020年發生過的,又開始了新一波感染高峰,但超出預料地,每日感染總人數居然是去年同時期的2至3倍,截至2021年12月中,單日最高感染人數約為76,000人上下,各邦陸續出現醫療負荷超載、醫療人力及床位不足的現象。期間,德國還經歷了9月26日的歷史性大選,以及漫長的新政府重組協商。12月8日德國新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領導的三黨聯合政府宣誓就職。新政府重申了聯邦防疫政策,承諾不再封城,並加強疫苗接種率。

文字|陳成婷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倫敦

海特納將普曼《塵之書》三部曲搬上舞台

近20年前,時任英國國家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 of England)藝術總監的海特納(Nicholas Hytner)成功搬演了普曼(Philip Pullman)的三部曲小說《黑暗元素》(His Dark Materials)。今年底海特納又帶來普曼另一個三部曲《塵之書》(The Book of Dust),探索這個設定在《暗黑元素》12年前的世界。海特納為普曼快速且幻化的敘事注入生命,以優雅精準的安排,為觀眾帶來眼花撩亂但從不失控的劇場經歷。

文字| 林大貂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人」與「非人」,身體與材質的「共作」

戴米恩.雅勒與名和晃平共創新作《行星,流浪者》

編舞家戴米恩.雅勒與造型藝術家名和晃平聯手打造的《器》,2019年訪台演出時曾令台灣觀眾大為驚豔;兩人在舞蹈和造形藝術的實驗再續,今年9月中在巴黎夏佑國家劇院推出新作《行星,流浪者》。如果說《器》當中蘊含了生態的命題,動物、植物、礦物岩石等自然、非人類中心的觀點,新作《行星,流浪者》則是在「非人」的天地之後,重新聚焦回到「人類」的世界,回到我們與地球的關係。

文字|詹育杰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