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心麻花首演酒吧沉浸式戲劇《芳心之醉》
在疫情之中「開心麻花」最早返回工作崗位,這是民間劇團經濟壓力使然。然而1年多來,疫情仍然起伏不定,演出行業一直處於前景未卜的狀態,對劇團的經營非常不利。為了生存,求新求變或許正逢其時,受到沉浸式戲劇熱潮影響,開心麻花磁劇場(Stage One)推出結合酒吧和戲劇的表演新型態,確實讓人眼睛一亮,讓人期待能藉此找回年輕的觀眾群。
在疫情之中「開心麻花」最早返回工作崗位,這是民間劇團經濟壓力使然。然而1年多來,疫情仍然起伏不定,演出行業一直處於前景未卜的狀態,對劇團的經營非常不利。為了生存,求新求變或許正逢其時,受到沉浸式戲劇熱潮影響,開心麻花磁劇場(Stage One)推出結合酒吧和戲劇的表演新型態,確實讓人眼睛一亮,讓人期待能藉此找回年輕的觀眾群。
疫情反覆影響下,劇場終於去年10月重開,各類演出一波接一波,原檔期的製作及因疫情延期的演出擠在一起,劇場人與觀眾都感到應接不暇。同時,政府宣布了多項震撼性消息:首先是今年起取消對學生赴外攻讀藝術專業的補助;實行近10年,對澳門劇場職業化具決定性影響的「文化藝術管理人才培養資助計畫」亦自今年起改為3年制,獲資助滿3年者不得再申請;接著是將專門補助文創企業的「文化產業基金」與補助藝文社團的「文化基金」二合為一;而有近30多年歷史的澳門樂團和澳門中樂團亦將脫離文化局,以公司模式運作。
疫情爆發初期,各表演場地首當其衝,如何讓演出繼續以不同方式接觸觀眾,是表演藝術界各方探索的實驗。那段時間線上表演藝術節目大量推出,香港也不例外;今年場地陸續鬆綁,觀眾似乎又習慣了戴口罩看演出,進場觀賞演出似有回復「正常」的狀態。
野米劇場在2021年底順利呈現了一年一度的聖誕童話劇《桃太郎與超厲害巨桃》,為了防疫,劇組並沒有如往年那樣,邀請兒童演員一起上台參與演出,但觀眾有機會帶著孩子們到劇院看戲,也讓人欣慰。
泰國自前年7月掀起學運浪潮,到去年方興未艾,多個學生運動團體不斷上街要求總理帕拉育(Prayut Chan-o-cha)下台、修憲以及王室改革,年輕一代不只走上街頭,學生團體們更多次在街頭作畫、塗鴉或以行動劇抗議,展現泰國人的創意活力。
馬來西亞政府於去年9月中解封劇場後,檳城喬治市藝術節捲土重來,將7月中來不及上演的一系列節目,分成兩個階段在年底前回歸。繼2021年11月底《9天8展覽》後,12月初迎來《9天8演出》,連續兩個週末上演竹笛、鋼琴結合舞蹈的《Ibuki Hati》、山頂音樂會《The Sense》、馬來傳統皮影戲《Kehebatan Hanuman》、法國文化學會的影展、本地脫口秀《Make Penang Laugh Again!》、大馬著名爵士樂團WWC呈現的《滿月之城的爵士》和《村上春樹與爵士》,以及馬來西亞三大現代舞團聯手演出的壓軸節目《All Together Now》。
韓國政府為重返疫情前生活秩序所制定的「與病毒共存」階段性日常恢復計畫,在實施45天後宣告破功。根據12月16日頒布的最新防疫措施,已接種兩劑疫苗且滿3個月之18歲以上成年人開放預約接種疫苗追加劑。已接種兩劑或三劑疫苗者,進出公共場合需出示「防疫通行證」或48小時內核發之PCR檢驗陰性結果報告書;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曾染疫之痊癒者,則需檢附年齡驗證與解除隔離證明,方可出入公共場所。演出場館座席取消梅花座限制,但須確保所有入場者皆已完成至少兩劑疫苗接種(18歲以下除外)。300人以上的中大型演出活動,須取得相關管轄部門核准始可進行。公立演出場館可視疫情狀況,自行強化防疫措施。
2020年11月設立的「表現的現場調查團」,以包含電影導演深田晃司、青年團演員端田新菜、現代美術家岡田裕子在內的等14位成員為中心,配合其他單位共同調查日本在藝術與文化等表現場域的不平等現況,在2021年12月9日提出正在進行調查的兩性平權期中報告,發現在理應提供自由創作表現空間的領域裡,確實存在著性別失衡情形。本次以美術、戲劇、電影及文學4個領域為調查對象,另也調查2021年美術科系及2020-2021年所舉辦的獎項等,分析男性、女性與其他(包含非二元性別、X性別、性別不明等)的比例。
「音樂劇大師桑坦(Stephen Sondheim)辭世」的消息在11月26日傳出,媒體刊出紀念報導,社群媒體充滿追悼圖文,紐約一個卡拉OK吧當晚有桑坦歌曲連唱,隔一天數百位劇場人士在時報廣場合唱他的歌曲〈Sunday〉(註)。
德國的疫情實際上從未真正停歇,但民眾對回歸正常生活的渴望,使防疫始終處於被動,僅仰賴政府強力介入約束。夏季的度假人潮回流之後,如同2020年發生過的,又開始了新一波感染高峰,但超出預料地,每日感染總人數居然是去年同時期的2至3倍,截至2021年12月中,單日最高感染人數約為76,000人上下,各邦陸續出現醫療負荷超載、醫療人力及床位不足的現象。期間,德國還經歷了9月26日的歷史性大選,以及漫長的新政府重組協商。12月8日德國新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領導的三黨聯合政府宣誓就職。新政府重申了聯邦防疫政策,承諾不再封城,並加強疫苗接種率。
近20年前,時任英國國家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 of England)藝術總監的海特納(Nicholas Hytner)成功搬演了普曼(Philip Pullman)的三部曲小說《黑暗元素》(His Dark Materials)。今年底海特納又帶來普曼另一個三部曲《塵之書》(The Book of Dust),探索這個設定在《暗黑元素》12年前的世界。海特納為普曼快速且幻化的敘事注入生命,以優雅精準的安排,為觀眾帶來眼花撩亂但從不失控的劇場經歷。
本已宣布退休的劇場大師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今年冬季再次帶領陽光劇團推出新作品《金夢島》(Lle dOr),將自身與COVID-19肺炎病毒對抗時對世界的省思,織寫成激昂燦爛的戲劇創作。
馬修.伯恩的最新作品《午夜鐘聲》靈感來自作家漢密爾頓的系列小說。伯恩在表演藝術界極受歡迎,因此很容易讓人認為他是「主流」作品的創作者,但以此角度觀察伯恩的作品,則可能會忽視一直以來支撐他所有創作極富顛覆性的美學。
韓國編舞家安銀美在巴黎市立劇院呈現新作《龍》,構想源於2018年,巴黎市立劇院邀約安銀美以千禧世代為主題創作。安銀美很快地就想找亞洲不同國家的年輕人,以各自的傳統舞蹈出發,發展創新肢體表演,呈現亞洲新世代的活力與自由。
美國疫期最嚴重期間,他一直留在祖國荷蘭,據報導梵志登也染疫,生病及其後復健讓他減重了20磅。他說這個經驗讓自己重新衡量價值觀,決定不要再長年奔波,好與家人常在一起。
馬蒂亞斯.皮斯將接任柏林藝術節總監。相較於世界文化之家傾向探索、實驗及政治性的角色,柏林藝術節在外界看來更像是大型藝術節的承辦單位,自身場館或機構的定位相對薄弱。
作為備受矚目的第一屆YPAM策劃節目,將邀請曾參與1995年第1屆TPAM的「劇團態變」,在四分之一世紀後,由藝術總監金滿里帶領旗下身心障礙藝術家們演出劇團的代表作《徬徨的愛.序破急》三部曲。
韓國許多舞台劇及音樂劇展演單位為鼓勵民眾接種疫苗,並促進節目買氣,針對已接種疫苗者祭出購票特別折扣。
「大館表演藝術季」向來鼓勵本地藝術家對表演藝術進行「跨度」及「深度」的探索,今年也對此有所延伸;一是梅卓燕自編自演的舞蹈劇場《日記VII.我來給你講個故事》,同一場地進行歌廳式演繹的《撈鬆》亦值得玩味。
波蘭導演陸帕(Krystian Lupa)執導兼舞台設計的《狂人日記》將於10月30、31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正式演出。
確診病例開始下降,馬來西亞政府於9月16日重開劇場和電影院後,多個被疫情耽誤的製作即刻重新啟動,10月份便迎來兩個扎根檳城的中文劇團周年演出。
紀錄片俱樂部為曼谷保存了一個放映獨立電影的空間,但另一消息卻讓影迷心碎,曼谷最古老的獨立戲院「銀都戲院」(Scala)去年7月熄燈,未來將用於商業用途。
新加坡近期放寬防疫規範,實施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措施。劇場重啟,不少作品都是原創劇。據約略統計,9月以來,16部上演的戲中就有8部是新作。
廣州開始打造「一個人的劇場」,挑戰傳統的劇團和戲班式舞台演出;而上海在剛布局完100家演藝新空間,又在10月正式宣布將興建城市商業體含劇院群的「首位百老匯劇院群」。
編舞家戴米恩.雅勒與造型藝術家名和晃平聯手打造的《器》,2019年訪台演出時曾令台灣觀眾大為驚豔;兩人在舞蹈和造形藝術的實驗再續,今年9月中在巴黎夏佑國家劇院推出新作《行星,流浪者》。如果說《器》當中蘊含了生態的命題,動物、植物、礦物岩石等自然、非人類中心的觀點,新作《行星,流浪者》則是在「非人」的天地之後,重新聚焦回到「人類」的世界,回到我們與地球的關係。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