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音如
-
专题
瞄准小手牵大手
儿童是一群相当特殊的观众,因为儿童并没有买票的能力,真正从荷包掏出钱来的是他们的父母。决定是否看表演时,通常父母扮演的是搜集资料的角色,由父母和儿童共同做决定,最后父母付费带小孩进场看演出。有制作、宣传成人剧经验的剧团都知道,推销儿童剧事半功倍,因为家长不会放心小孩子一个人来看戏,所以卖儿童剧的票是从两张起跳的,而且比起成人剧,儿童剧受不景气的影响较小。 兼顾大人和小孩 如果剧团的儿童戏剧顾问徐琬莹强调,儿童剧的目标观众不是儿童,而是亲子。所以,经营儿童市场的团体必须双管齐下,努力吸引儿童的注意的同时,也要让演出讯息成功地传达给父母们,付出较多心力来耕耘双重目标。 除了行销手法上必须兼顾父母和儿童之外,节目内容的设计也要依循同样的道理。朱宗庆打击乐团在这方面的经营,可说是成功的案例。在他们场场几乎爆满的儿童音乐会上,常可见父母和小孩挂著兴高采烈满足的笑容走出剧场,这时候,若趁势宣传下一个档期,票房成绩想必也不会差太远。而辜公亮文教基金会办「出将入相─儿童传统戏剧节」的时候,辜怀群常遇到小孩的爸妈或爷爷奶奶抱怨孩子太入迷,害他们「每个礼拜都得陪著排队,好累」。辜怀群说,在这种情况下,节目更必须是大人看得下去的,疲劳如果再加上乏味的表演内容轰炸,谁都不可能再买票带小孩找罪受了。 明确分龄,差别对待 确认目标这方面,专营儿童节目的儿童剧团应该是最清楚的。例如九歌儿童剧团的市场锁定四到十二岁的儿童,纸风车儿童剧团是以四到十歳的孩子为主要观众,目标观众的年龄层设定在学龄前、后的孩子,乃意在「大小通吃」,现有的儿童剧团普遍有这种想法,然而,以现场反应来看,多半是学龄前、亦即六岁以下的小朋友,对目前剧团所谓的儿童剧较有反应。 掌握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需求,绝对是成功经营儿童节目的不二法门。事实上,儿童在学龄前后的差异就很大:学龄前的儿童偏向图像思考,还没有逻辑观念,因此简单、平铺直叙的包装造型和故事最吸引他们,学龄后的孩子已经有判断和逻辑能力,可以使用文字来思考,对人性黑暗面和某些禁忌也会跃跃欲试地想去挑战。因此,表演团体必须针对不同的目标观众,给予不同的对待。徐琬莹就表示,台湾目前可见的儿童剧,不管是本土自
-
专题
潜力无穷的消费新势力
「九年一贯」的新课程实施以来,台湾的艺术教育方兴未艾,加上亚洲被看好的消费实力、量少质精的育儿观念等外在趋势,只要剧团有雄心壮志,儿童观众将成表演艺术的消费新势力,儿童市场无可限量。
-
专题
敲敲打打,跨入音乐之门
「朱宗庆打击乐团」是国内最知名的民营乐团之一,而该团的附设学校,则是朱宗庆音乐教育理念的实践。根据朱宗庆所创作的教学法,由团员参与策划与撰写的教材,不仅是国内自创的音乐教学法,而且是为对音乐有兴趣的孩童们特别量身订作,以敲敲打打、游戏、唱歌、律动的互动方式,带领活泼好动的孩子走进音乐的世界。
-
台北
乐音播种,民谣扎根
「台湾的音乐教育正因为过于注重西化,民族音乐往往备受冷落,少数长期为民族音乐努力的作曲家如郭芝苑、萧泰然等人,则面临即将凋零的可能,所以在策划音乐节时便将民谣再创作列为重点课程。学生们除了接受西方作曲理论之余,也许已经到了该重新为音乐定位,找寻生存空间的时候了。」潘世姬说。
-
新秀登场
抱著低音大提琴唱歌 卓晓玮
卓晓玮其实不算是「新秀」了。这位十七岁即赢得台北市交协奏曲大赛、并曾五度蝉联台湾区音乐比赛冠军的沙场老将,人称「大卓」(网路上还有个自己的网站叫「大卓的窝」)。目前担任国家音乐厅交响乐团的低音提琴手,最近刚入选两厅院的乐坛新秀,大卓并进一步地谈到未来的计划
-
特别企画 Feature
体验「创作」奇迹 潘世姬
「晨鸟的叫声沁入窗内,以天真,以质朴的美声,一位不知谁的母亲,倚著窗帷,独对天地。」 ──潘世姬《母亲》
-
台前幕后
热门音乐剧台北不打烊
音乐剧在台湾仍算是起步阶段,面对演出日益频繁,大多数人还是对目前的制作及演出水准充满质疑,「音乐剧坊」去年成立,在练唱之外,戏剧训练即是最重要的课程,以期制作出唱作俱佳的音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