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仁豪
国立中山大学剧场艺术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
特别企画 Feature
剧场现代主义与文化冷战
在我们熟悉的台湾戏剧史叙事里,李曼瑰往往是反共抗俄剧的同义词,她一个人几乎等同了党国威权时代的戏剧文化。因此,她的剧本必然是改革前的老派话剧,服膺于反共抗俄的正邪二分套路,千篇一律,了无新意,除了历史的考据价值,应该没有美学的价值。但事实上,正如同钟明德把小剧场运动的起点拉到她返台后所开始的计划,李曼瑰在台湾戏剧美学的变迁上应占有转折性的重要历史位置,对我来说,这便是剧场现代主义美学的引入。 李曼瑰为了「新世界剧运」,开启了系列历史剧写作,比如《汉宫春秋》(1956)与《大汉复兴曲》(1957),一开始固然受到党国意识形态的指导,但她在西游之后,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美学的洗礼,回国后积极推行小剧场运动,企图在戏剧思想与形式实验上突破,而因此出现了创作风格的微妙变化,而其中关于「历史再现」的议题成为了其剧作实验的核心。
-
ARTalks
持续直球对决的文化行动
编按:由差事剧团制作,段惠民执导,2022年6月首演于台北牯岭街小剧场。演出透过一个奇幻爬山旅程的诡异寓言,回顾1970年代的「保钓」运动历史。
-
戏曲 展演历史,表演台湾
从《船爱》与《步月.火烧》的景观化展演谈起
最近高屏两地不约而同推出两出大成本、大制作的历史剧公演。首先是2月中旬配合台湾灯会在卫武营户外登场的《船爱》,接著是3月底在屏东千禧公园,作为六堆300的旗舰活动《步月.火烧》。(注1)两出戏的取材与剧本结构十分不同,《船爱》由古至今,散点式撷取历史片段,没有完整事件的起承转合,而是浏览式的汇集,历史成了流转的古今风景;《步月.火烧》聚焦单一历史事件,情节来龙去脉完整,人物随事件变化起伏,舞台上的历史如同说书,以古喻今,晓以大义。
-
演出评论 Review
搜神与求道
天狗的文化意涵被挪用到当下的台湾,剧情走到最后,透过僧人的媒介,我们了解到天狗有可能只是宗房面对巨大创伤的心像投射,舞台上虚实的演绎,到了结尾也不让我们知道到底天狗最后有没有出现,成与败、生与死都变成了一个谜,这个开放的结局,让我们看见天狗作为一个搜神愿望的视觉形象展现,在剧里打开了关于超越历史创伤,寻求个人解脱之道的哲学思考空间。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专访《第十二夜》导演
阿图.库玛 从自身源流 找到喜爱与真实的戏剧
即将带著《第十二夜》造访台湾的印度导演阿图.库玛,本身的艺术历程就是活生生的跨文化范例他接受过传统印度武术、歌舞的训练,也曾到欧洲受过义大利即兴喜剧、默剧及肢体剧场的训练,东方与西方的表演艺术在他身上激荡,也让他在创作跨文化戏剧时有更深刻的思考。他以印度本有的Nautanki戏剧形式改编《第十二夜》,浓厚的节庆气氛,风靡了世界各地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