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仁豪
国立中山大学剧场艺术系专任副教授
-
戏剧
第四面墙内外的爱情
台南人剧团的《爱情生活》从首演至今,已经巡演多次,其以男色经济打造出来的立基市场(niche market)长销剧路线,除了突围艺文观众同温层,让大量男同志族群走进剧场之外,也让喜爱BL的腐女族群走进剧场。近来剧场圈的定目长销剧风潮,大致上多半处理都会爱情或是婚姻主题,情情爱爱加上当代人孤单寂寞、真情难觅的议题,演员外型吸睛,舞台炫目好看,加上够说服力的演技,大致上都能吸引一定数量的观众,比如横向移植的音乐剧《LPC》,或是改编自流行IP小说的《婚内失恋》都创造出亮眼的票房,以及一再演出的风潮。 台南人剧团这几年深耕男同志市场,也算是开创出了某种男同志都会观剧风潮,而《爱情生活》则是其中的代表作。 乍看之下,《爱情生活》卖的是在男同志族群无往不利的男色经济。舞台以酒吧夜店风打造,橘黄霓虹灯大大闪烁著「WORK OUT」两个大字,呼应著男同志群体对于上健身房打造肌肉身材的日常现象,白磁砖搭成的方框底下闪烁著幽幽蓝光,是夜店常见的灯光设计,框里铺满著沙,中间是一个白色双人浴缸;边框上满摆满了象征都会男同生活的时尚品味,纯白色的瓶瓶罐罐可以是Muji的沐浴用品,也可以是Le Labo昂贵的东京限定城市香水款;拖鞋与内裤的品牌一方面标记著男朋友的品味与身分,一方面也是三角关系的战场;更重要的是散落各处的哑铃与拳击手套,那是男子气概的必备物件,也是整个舞台,男性气质擂台赛的象征所指,WORK OUT除了健身运动之外,作为英文片语也有解决、把关系处理好的动词作用,在整个演出过程,两个字除了指涉健身,也大声地呐喊著,男同志爱情关系到底能不能成功,迈向婚姻修成正果的提问。
-
戏剧
后人类时代的人类展演
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在人文学术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作为对人类中心思想的批判资源,「后人类主义」的风吹进表演艺术,除了引发学者开始研究动物的表演,比如早期马戏团中的人与动物共演,也引发了多种非人类受众的展演行为,比如植物音乐会,比如狗狗剧场。但这些研究或是展演多半停留在实验或是概念层次,要真的蔚为风潮或是对表演艺术产生根本性影响,说真的,还有待观察。 表演艺术中的动物登场,多半还是以「拟人化」(anthropomorphic)的方式出现;亦即,以拟人的方式赋予动物主体,让牠们感知、表情达意、甚至思考与行动。借此,动物从「牠」们变成「他」们的过程,便不再只是属于人的「物品」,而成了自己的「主人」。但动物真的因此就获得赋权,不再从属于人了吗?说实话,不论如何展演再现,动物的本体,只要是在人的认知框架下,便无能成为其自身。我们顶多能做的是在伦理学的层次上,打开人类与动物的主客界线,位移人类本位思维,在「拟人」手法打开的戏剧假定性时空里,重新检视人性,展演动物,最后关乎的还是批判性地认识人性本身。 如果从这个观点切入魏于嘉的剧本《大动物园》,我们便能「听」出剧作家,透过「展演性」(performativity)打开「人性」与「兽性」之间的辩证空间,最后取径「表演动物」重新思索如何「变成人类」的伦理学命题。
-
音乐
超越感伤的悼念的艺术
由陈欣宜带领的新古典室内乐团,发展多年,从古典音乐演奏与编创的实验精神出发,努力尝试跨界表演,突破传统音乐会的编制与演出模式,在舞台布景、场面调度以及展演结构上,屡屡创新,这几年来也是跨界艺术的话题团队之一。 这次的《旗津白玫瑰.25纪事》取材自团队发源地高雄的在地故事,以旗津「二十五淑女之墓」背后的工殇历史出发,在追忆悼念与超越创伤之间,再度以跨领域艺术的方法,解构了「音乐会」的惯习,也突围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语言。
-
特别企画 Feature
剧场现代主义与文化冷战
在我们熟悉的台湾戏剧史叙事里,李曼瑰往往是反共抗俄剧的同义词,她一个人几乎等同了党国威权时代的戏剧文化。因此,她的剧本必然是改革前的老派话剧,服膺于反共抗俄的正邪二分套路,千篇一律,了无新意,除了历史的考据价值,应该没有美学的价值。但事实上,正如同钟明德把小剧场运动的起点拉到她返台后所开始的计划,李曼瑰在台湾戏剧美学的变迁上应占有转折性的重要历史位置,对我来说,这便是剧场现代主义美学的引入。 李曼瑰为了「新世界剧运」,开启了系列历史剧写作,比如《汉宫春秋》(1956)与《大汉复兴曲》(1957),一开始固然受到党国意识形态的指导,但她在西游之后,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美学的洗礼,回国后积极推行小剧场运动,企图在戏剧思想与形式实验上突破,而因此出现了创作风格的微妙变化,而其中关于「历史再现」的议题成为了其剧作实验的核心。
-
ARTalks
持续直球对决的文化行动
编按:由差事剧团制作,段惠民执导,2022年6月首演于台北牯岭街小剧场。演出透过一个奇幻爬山旅程的诡异寓言,回顾1970年代的「保钓」运动历史。
-
戏曲 展演历史,表演台湾
从《船爱》与《步月.火烧》的景观化展演谈起
最近高屏两地不约而同推出两出大成本、大制作的历史剧公演。首先是2月中旬配合台湾灯会在卫武营户外登场的《船爱》,接著是3月底在屏东千禧公园,作为六堆300的旗舰活动《步月.火烧》。(注1)两出戏的取材与剧本结构十分不同,《船爱》由古至今,散点式撷取历史片段,没有完整事件的起承转合,而是浏览式的汇集,历史成了流转的古今风景;《步月.火烧》聚焦单一历史事件,情节来龙去脉完整,人物随事件变化起伏,舞台上的历史如同说书,以古喻今,晓以大义。
-
演出评论 Review
搜神与求道
天狗的文化意涵被挪用到当下的台湾,剧情走到最后,透过僧人的媒介,我们了解到天狗有可能只是宗房面对巨大创伤的心像投射,舞台上虚实的演绎,到了结尾也不让我们知道到底天狗最后有没有出现,成与败、生与死都变成了一个谜,这个开放的结局,让我们看见天狗作为一个搜神愿望的视觉形象展现,在剧里打开了关于超越历史创伤,寻求个人解脱之道的哲学思考空间。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专访《第十二夜》导演
阿图.库玛 从自身源流 找到喜爱与真实的戏剧
即将带著《第十二夜》造访台湾的印度导演阿图.库玛,本身的艺术历程就是活生生的跨文化范例他接受过传统印度武术、歌舞的训练,也曾到欧洲受过义大利即兴喜剧、默剧及肢体剧场的训练,东方与西方的表演艺术在他身上激荡,也让他在创作跨文化戏剧时有更深刻的思考。他以印度本有的Nautanki戏剧形式改编《第十二夜》,浓厚的节庆气氛,风靡了世界各地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