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峨眉山》的宣传字样立雕。(颜子乐 提供)
四川峨眉山市

《只有峨眉山》停演 投资8亿的沉浸式戏剧遭当头一棒

当下中国演出市场最赚钱的摇钱树,非沉浸式戏剧和脱口秀莫属。脱口秀因为体量较小,暂且可以不论,而沉浸式戏剧演艺则正处于风口,加上政府文旅政策的扶持,资本热钱的追捧,说是遍地开花、如火如荼,不为过也。

对于将到来的10月演出市场旺季,谁也没有料到,一则停演通知仿佛当头一闷棍,令人目瞪口呆:投资8亿元人民币、由知名导演王潮歌打造的沉浸式文旅戏剧《只有峨眉山》正式停演。这部2019年才开幕的作品,仅仅营运了6年,就以巨额亏损告终。2024年亏损1.23亿元,2023年亏损2.3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仅540万元,巨大的投入与惨澹的产出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重量级文旅戏剧演出黯然退场的现实。

8亿元投资、「只有」系列开山之作、名导王潮歌操刀……当这些耀眼标签与「仅营运6年便停演」的结局碰撞,《只有峨眉山》的落幕不仅是一个专案的失败,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沉浸式演艺行业的深层困境。平心而论,《只有峨眉山》的艺术品质和品位,本不该是争议的焦点。作为王潮歌「印象」、「又见」、「只有」三大系列迭代中的关键作品,它延续了导演一贯的创作野心——不做流水线式的晚会拼盘,而是用「戏剧幻城」的形态重构文旅演艺的边界。不同于《印象刘三姐》的实景写意,也区别于《又见平遥》的行进式沉浸,这部作品直接造了一座「戏在城中、城即是戏」的空间,从挑夫的扁担到僧侣的袈裟,从山间的流云到游客的心事,一个个具象的人物故事,将峨眉山的「灵」与「魂」编织成情感密网。它摒弃了传统文旅戏剧大红大绿的视觉轰炸,用克制的灯光、细腻的表演,试图让观众从「看热闹」转向「品意境」,这种对艺术品质的坚守,本应是文旅市场的清流。但问题在于艺术门槛与对象需求形成了致命错位。峨眉山一年近600万游客中,进香客与中老年团占比超过七成,他们期待的戏剧演艺是隔壁《圣象峨眉》式的「川剧变脸+峨眉武术」的速食式华丽歌舞和特技表演。于是,尴尬的一幕出现了:当王潮歌要求观众在「云剧场」(线上剧场)里与寡妇的孤独共情时,多数人只会困惑地低头刷著手机……这场景恰似在菜市场演奏萧邦的钢琴曲,再精妙的艺术也敌不过场景的荒诞。

《只有峨眉山》宣传视觉。(颜子乐 提供)
艺@展览广告图片
《霸王虞姬》交响组曲CD广告图片

饶有意味的是,王潮歌自己的作品其实早已预示了《只有峨眉山》的结局。同属「只有」系列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凭借郑州周边2小时车程内3000万常住人口的客源基础,以及大学生、都市白领等「有闲有品味」的客群,名闻遐迩成为现象级爆款;而《又见五台山》与《只有峨眉山》如出一辙,因锁定以香客为主的观众群,最终经营惨澹。可想而知,当五台山的游客更愿将300元捐作香火钱而非演出票时,那么再精妙的舞美设计也抵不过信仰经济的朴素逻辑。这两组对比就像一把尺规,清晰丈量出「好作品」与「好市场」之间的距离。因此,《只有峨眉山》的停演,更像是一次「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提醒著所有文旅戏剧演艺从业者:市场从不否定艺术,但艺术必须学会「看见」市场。如此,这场停演事件留下的,就不仅是8亿元投资的教训,而更是一份清醒:在文旅融合的赛道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范本」,只有读懂市场、尊重观众,把 创作从「大导演崇拜」转向「观众真实需求」,那些真正扎根土壤的作品,才会有无限和新的可能。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10/26 ~ 2026/01/26
Authors

作者

数位资料库-开学季优惠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