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貂
-
伦敦
报考艺术的中学生锐减 各大组织忧心艺术教育未来
自 2010 年以来,英国 GCSE考试(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中等教育普考,类似台湾的国中会考)选择报考艺术科目的学生锐减了近半,其中表演艺术和舞蹈科目今年报考的人数下降幅度最大。 最近英国公布了 GCSE 考试成绩,根据「艺术复兴运动组织」(Campaign for the Arts)的最新分析显示,今年GCSE 艺术科目的报考学生人数下降了 47%,这是自 2010 年以来的最低报名比例。相较去年报考人数,表演艺术和舞蹈科目下降了 7%,从数字看来,过去 15 年来的下降趋势逐渐趋缓,但艺术复兴运动的总监甘柏(Jack Gamble)表示,持续下降的数字依旧令人担忧,这个结果直接显示了国家艺术政策资金不足,政策本身也被系统性地低估,这在全国的公立中等学校(state funded schools)里特别显著。 报考人数急剧下降背后有许多因素,《学校的艺术:未来的基础》(The Arts in Schools: Foundations for the Future)(注)在最近一份报告里得出的结论是,从小学艺术老师的招聘及艺术老师的训练与养成都缺乏国家协助即可看出,在学校教育的每个阶段,艺术都处于不利的地位。学校目前科目的评估制度不适用于艺术学科,另外也因艺术被视为较低层次的学科,资源分配时艺术学科往往遭到排挤。这也造成了公私学校极大的差异,在私立学校里,艺术学科十分受到重视。
-
伦敦
工党发布大选政策宣言 支持年轻人接触文化艺术
本月初为英国大选,表演艺术产业对两党的艺文政策也特别关注。就广泛产业发展的计划而言,工党坚定地表示创意艺术产业将是该党产业战略的一个焦点,他们也告诉选民,英国的艺术和文化发展仍有极大的潜力有待释放,而工党将成为释放这个潜力的关键。 选举之前3周,工党发布其政策宣言,宣言内容著重在「税收」调整,关于文化艺术发展,工党宣言将焦点放在教育的「一站式服务」(one-stop shop),将为家长、老师和学生提供音乐课程相关讯息;工党也计划为公立学校再招聘 6,500 名教师,而此计划部分经费将来自对私立学校提高税收。许多专家与表演艺术学校都表示,压缩私立学校对文化长远发展有负面影响,因为私立学校往往更有机会专注于音乐、戏剧与艺术等项目,一旦遭受压缩,艺术项目将最易被删减,而全国未来的文化生活则可能变得更贫困。 宣言里引用演员丝汤顿(Imelda Staunton,在影集《王冠》第5、6季中饰演女王)的话:「我赞许工党党主席斯塔默(Keir Starmer)增加并确保所有年轻人都有机会接触艺术的建议。在学校开拓接触艺术与创作的途径是极为重要的,这不仅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有更好的机会进入艺术产业,这途径也是艺术产业成长的关键艺术产业是影响未来经济成长的重要元素,因为它为社会各角落创造良好的工作机会。」
-
伦敦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爱的徒劳》 海岛情境下探索莎剧当代意义
上个月是莎翁生日,其出生地史特拉福于4月20日那个周末举行许多庆祝活动,而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的莎剧《爱的徒劳》(Loves Labours Lost)也同时于该周开演。剧团的新任联合艺术总监哈薇( Tamara Harvey) 和艾文斯 (Daniel Evens)在 2023年 6月上任,年初宣布了今年一整年的剧码,《爱的徒劳》作为新剧季的首档节目,大家都拭目以待。 《爱的徒劳》是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也是其数一数二棘手的作品,因为通篇剧作都在玩弄语言,大部分喜剧元素都来自字汇的多重意义,有点类似台湾人喜爱的谐音哏,令人觉得慧黠而会心一笑。但这是四百多年前的作品,许多文字现代人已不再使用,或现代人对这些文字的理解不同于伊莉莎白一世那个世代的民众,因此要能让现代观众理解这出戏已不容易,要让人「会心一笑」更是挑战。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少年Pi在舞台上的奇幻漂流
2001年,杨.马泰尔(Yann Martel)在他的国际畅销小说《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里提问:如果1个10几岁的男孩和1只两百多公斤的老虎,被困在救生艇上227天,会发生什么事?2019年,1出改编马泰尔小说的剧场作品则试图回答另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如何把这样的故事搬上舞台?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疫情起伏之间 各国剧场如何「开门」?(一)
本专题在策划之初,台湾本土疫情突然爆发,剧场再度关门,彼时欧美正逐步解封,剧场也陆续开门营运,未料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现在各国疫情又因Delta病毒再度升温,剧场的重启再添变数就让我们邀请旅居各国的艺文╱剧场工作者,为读者提供第一线的观察,看看各地剧场如何面对这样起伏变动、滚动调整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从现场演出到线上直播
疫情垄罩下的英国剧场,如何在封城令下继续为观众演出?如何在防疫要求下进行排练?如何在无观众现场演出与直播摄影要求下,演员与工作人员维持表演的能量与技术的平衡?旅英台湾导演林大貂在彻斯特「故事屋剧院」执导的《茱莉小姐》经历了从舞台现场到线上直播的排练制作过程,借由她的分享,让台湾读者看到英国剧场人如何克服万难,让表演继续
-
伦敦
英国国家歌剧院宣布将总部从伦敦移至曼彻斯特
前年11月英国国家歌剧院( English National Opera)遭文化部撤销全额补助,政府期望歌剧院能移出伦敦,协助其他地区发展歌剧艺术,若歌剧院能提出总部迁移计划则会回复补助。去年4月文化部同意给予2,400万英镑辅助国家歌剧院推展新计划,去年底歌剧院终于宣布将在 2029 年前将总部移至曼彻斯特。曼城是欧洲数一数二的大城市,却没有常驻歌剧院,国家歌剧院的新计划将改变这个现况。 经过严谨的讨论与推演,国家歌剧院在5座城市中选择了曼城(其他4个城市分别为伯明翰、布里斯托、利物浦和诺丁汉)。歌剧院认为曼城与其周边城市的合作关系紧密,未来发展将不仅缩限在市中心内,而决定移师该地。歌剧院将在未来两年陆续过渡到新的经营模式,并于 2029 年牢牢扎根于曼城。 歌剧院临时执行长莫莉卡(Jenny Molica)表示,透过与他们在大曼城的合作伙伴和股东的讨论,认知到曼城及其社区非凡的文化活力与愿景,她说:「我们期待与在大曼城的合作伙伴、艺术家及观众共同开启这个新的冒险,在地方、全国甚至是国际间创造一系列新的歌剧剧目。」大曼城市长柏纳(Andy Burnham)也对此地成为国家歌剧院的新家感到兴奋,更乐见歌剧院与当地艺术家一起创作的未来。 然而,将总部到曼城并不表示国家歌剧院将完全离开首都,歌剧院辖下位於伦敦的 Coliseum 剧院将持续营运,每季演出也如常计划,此举意味著歌剧院是扩展从首都的业务至英国北部,而非仅仅移居异地。但总部的迁移不可避免地造成Coliseum剧院的人事变动,歌剧院的音乐家与合唱团工会宣布将针对总部人事裁减决议,于2月进行罢工,这表示许多已售票的演出都将取消。于是歌剧院高层紧急展开与员工的对话,协商持续进行中,目前工会则暂缓罢工。
-
伦敦
茹巴辛姆接手领军英国国家剧院,成为首位非白人女性艺术总监
英国皇家国家剧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于上月中宣布茹巴辛姆(Indhu Rubasingham)将成为其新任艺术总监,于 2025 春天接下诺里斯(Rufus Norris)的棒子,为业界带来新的动力。茹巴辛姆也将成为国家剧院的共同执行长,与执行董事娃拉(Kate Varah)一起工作。这是国家剧院从成立以来,第一次由非白人女性站上领导的位置,也因此剧场艺术从业者皆对此消息感到兴奋不已。 2012 年,茹巴辛姆成为伦敦西北边的窑剧院(Kiln Theatre)艺术总监,当时她也是业界第一位经营伦敦大型剧院的非白人女性,不仅监督900万英镑的资金运作,于 2018 年重建与重新塑造窑剧院的建筑与品牌(前为三轮车剧院 Tricycle Theatre),也让新创剧作 (new writing)成为该剧场的发展重心之一。 茹巴辛姆在国家剧院的3个舞台皆有作品展演,其于剧院最大舞台奥利维耶(Olivier theatre)的作品《印度国父与其杀手》(The Father and the Assassin)于 2022 年5月首演,因其受欢迎程度,去年中又再度重回此舞台。 诺里斯自 2015 年成为国家剧院艺术总监,他认为过去8年可谓多采多姿,带领剧院经历了英国脱欧、新冠疫情、「黑人的生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5个首相及10个文化部长的替换等,这些社会变动都为剧院带来刺激,诺里斯也成功带团队走出困境。他专注于前瞻性的作品,并给予经典作品新生命,而在窑剧院引进新创剧作的茹巴辛姆接下总监位子后,人们也期待她如何更扩展国家剧院舞台给更多元背景的艺术家创作空间。53 岁的茹巴辛姆认为能成为国家剧院艺术总监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剧场具有改变的力量透过分享经验和故事将人们聚在一起,而没有什么地方比国家剧院更能体现这个能力。」曾在国家剧院舞台上导戏的茹巴辛姆将更走入幕后,为这座标志性的建筑开启下一篇章。
-
伦敦
导演阿米特.夏尔玛将接任布仑特区窑剧院艺术总监
位於伦敦西北边布仑特区(Brent)的窑剧院(Kiln Theatre)于上月中宣布,阿米特.夏尔玛( Amit Sharma)将接替茹巴辛姆(Indhu Rubasingham)担任该剧院艺术总监,会于今年12月1日就任。夏尔玛现为窑剧院的联合导演,曾在伯明罕剧院(Bermingham Rep)担任联合导演,也曾任曼彻斯特皇家交易所剧院(Royal Exchange)联合艺术总监。近期最为人知的作品包括在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执导的《有两颗心的男孩》(The Boy with Two Hearts)。 在窑剧院工作一年半的夏尔玛表示,他在过去这段时间亲身体验了窑剧院作为布仑特社区文化中心的重要性,是本区人民的灯塔,将伦敦、英国和国际各地的观众带到这个区域,也把属于这个区域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窑剧院最近制作由现任艺术总监茹巴辛姆执导的《威尔斯登的太太》(The Wife of Willesden)就把这个伦敦西北边的故事带到纽约上演。茹巴辛姆对夏尔玛来说有重大影响力,将接棒的他不仅感到兴奋也诚惶诚恐。 有身体缺陷的夏尔玛在舞台与银幕上一直坚持聋哑人士与身障人士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representation)。2020 年他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当时国内前50间最受政府补助的剧院组织的领导阶层中,有色人种仅占 8%,他说:「这前50间剧院有几间是由聋哑身障人士领导的?还是我们要扩展讨论到100间?150间?身障人士常说:『没有我们的参与就不要替我们做决定』(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这句话付诸实践,从剧院组织领导阶层做起。」 窑剧院董事会主席表示,他们在近 40 份申请中,对夏尔玛的艺术愿景感到印象深刻,认为他对当地社区文化的理解深远,也具备从本土连结到世界的能力。茹巴辛姆也表示:「我非常钦佩和尊敬夏尔玛,他是个正直、有正面价值观、又充满才华的艺术家。」
-
伦敦
露西.佩柏剧作《作用》重制演出,探讨药物与人类情感
风靡全球的电视剧《继承之战》(Succession)其剧作家之一佩柏(Lucy Prebble)的作品《作用》(The Effect)上月于英国国家剧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重制重演(revival),这个发生于狭小临床实验室里的4人戏,承载著关于药物与人类爱恨情仇等重大提问。 2012 年《作用》的首演也是在国家剧院,当时佩柏犀利的笔锋就令人印象深刻。11 年后,佩柏稍微调整了原作以契合目前观众熟悉的文化语汇,而导演洛伊德(Jamie Lloyd)俐落大胆的手法更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身穿白色运动服的演员埃西杜(Paapa Essiedu)和芮索儿(Taylor Russell)在一项新型抗忧郁药物的试验中认识彼此,他们坠入爱河,但同时也像迷宫里的老鼠一样,怀疑自己对对方日益增长的感情是真实的还是药物里的多巴胺所引起的。而观察两位受试者的精神科医生则身著深色衣物,虽未使用药物,但两个医生对彼此的情感及自身的情绪困扰,在与受试者的情绪状态对照下,则提供观众对人类如何产生与控制情感与情绪有更多不同角度的观察。 舞台设计吉摩儿(Soutra Gilmour)把演出场地雷托顿剧院(Lyttelton Theatre)变成双面舞台,舞台地面则以克拉克(John Clark)设计的 LED 灯光组成,演员站在台上时完全没有影子,更加深了「实验室」的科幻感。如同洛伊德近年作品,《作用》也在近乎空台的空间,仅用光影和演员与空间的关系来玩弄戏剧张力与节奏,4位演员紧凑的能量推拉与极其精准的语言使用,让观众屏气凝神90分钟,最终暗场时得以喘口气并大呼过瘾。这出戏里有浓浓的情感,但同时也愤世嫉俗地质问,当医学研究与科技如探针般解剖人脑的各种行为时,我们人类所有的情绪与情感是否仅仅是一堆化学物质反应的结果罢了。
-
伦敦
奥斯卡得主丹尼尔.卡卢亚将任「圆屋」表演艺术中心联合总监
位於伦敦北边肯顿区(Camden) 的「圆屋」表演艺术中心(Roundhouse)于6月宣布演员丹尼尔.卡卢亚(Daniel Kaluuya)将成为他们的联合艺术总监(associate artistic director)。卡卢亚最为人知的电影作品包括《逃出绝命镇》与《犹大与黑色弥赛亚》(于 2021 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卡卢亚正是在肯顿区长大,他人生中的第一堂表演课就发生在圆屋表演艺术中心。 圆屋表演艺术中心是一个综合表演空间,其主舞台为大型音乐剧、演唱会、音乐表演的空间,而其小剧场则是各种新旧戏剧展演的舞台。卡卢亚被任命为联合艺术总监后的首要任务,就是于院内创办名为「59 中心」(center 59) 的青年剧团,协助 13 至 25 岁志在成为演员的年轻人,提供每小时最高 2 英镑的表演课程,提供年轻人创作与发展才华的空间。「59 中心」不仅培养年轻人的表演技艺,更将确保中心与英国表演艺术产业的连结,帮助年轻演员建立工作网络。 卡卢亚认为,为下一代打造一个坚固的平台是维持产业活力的关键,他表示:「20年前我就来圆屋上过表演课,因此能回到这个社区与圆屋一起为表演艺术发展做出些贡献,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圆屋的首席执行官 CEO 兼艺术总监戴维(Marcus Davey)很欢迎卡卢亚回到圆屋与他一起工作,对此他也感到很荣幸。戴维说:「从丹尼尔10几岁时来到这里,我们就看著他努力耕耘,逐渐成为一个英国家喻户晓的演员,再让世界都知道这个名字。」戴维以卡卢亚为例,告诉大家当年轻人有空间和机会得以表现自己与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时,他们可以走很远,成为有影响力的人,因此与卡卢亚一起在圆屋创造这个青年剧团是很重要的任务。
-
伦敦
舞台剧《龙猫》在2023年剧场奥利维耶奖大放异彩
一年一度的剧场奥利维耶奖颁奖典礼 (Olivier Awards ceremony)于4月2日举行,在伦敦皇家艾伯特音乐厅( Royal Albert Hall )举办盛宴,由演员汉娜.瓦丁顿(Hannah Waddingham)主持,众星云集。 由皇家莎士比亚剧院(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与日本作曲家久石让合作的《龙猫》(My Neighbour Totoro)入围9项、获颁6个奖项,包括最佳娱乐与喜剧剧作和最佳导演,是本次最大赢家。本剧的女主角之一梅.麦可(Mei Mac)亦获得最佳女主角提名,虽未获奖,但这是首次有东亚女演员获得这个奖项的提名,可谓创造历史。 上次获得最佳导演的瑞贝卡.弗雷克娜(Rebecca Frecknall)这次因执导《欲望街车》再度被提名此奖项。虽然输给《龙猫》导演麦克德莫特(Phelim McDermott),但她执导的剧作获得最佳重演作品,而戏中男主角保罗.麦斯卡尔(Paul Mescal)更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则由是演独角戏《初步举证》(Prima Facie)的周蒂.蔻摩(Jodie Comer)夺得,这是她首次登台演出,本剧也获得最佳新剧本奖。 最佳新音乐剧由《Standing at Skys Edge》拿下,本剧由国家剧院与雪佛德剧院 (Sheffield Theatres)共同制作,雪佛德剧院前年制作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也在去年奥利维耶奖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Standing at Skys Edge》 刚结束在国家剧院的演出,获奖后便宣布将于明年2月移师伦敦西区剧院 搬演。于 1943 年纽约首演的牛仔音乐剧《俄克拉荷马!》(Oklahoma! )是音乐剧的经典之一,去年由杨维克剧院(Young Vic)重新制作,今年搬至伦敦西区,这次则获得最佳重制音乐剧与最佳音乐剧男主角奖项。
-
伦敦
皇家宫廷剧院艺术总监宣布离职
位於伦敦西南边富人区的皇家宫廷剧院(Royal Court Theatre)于上月宣布其艺术总监费瑟丝彤(Vicky Featherstone)将于今年结束前卸任,剧院已开始寻找下任总监。费瑟丝彤表示在未确定接班人前都不会离职,而她也尚未规划自己的下一步。 人称「剧作家的剧院」的皇家宫廷剧院有主舞台与黑盒子剧场两个空间,无论在哪个场地的演出都一定是由剧院与剧作家共同发展出来的新剧作。2013 年费瑟丝彤成为宫廷剧院第1位女性艺术总监,过去10年,她和剧院共同培育了超过600名剧作家。她让这间剧院的发展更广泛与多元,为许多来自不同背景的剧作家、导演、设计等开了一扇门,在给经验丰富的艺术家们一个平台的同时,也为这栋建筑带来不同的声音与创作形式,许多过去不认为皇家宫廷剧院会成为他们创作空间的艺术家都在此找到归属感。 接下总监那年,费瑟丝彤发起了「Open Court」这个为期6周的戏剧节,将剧院完全交给剧作家,共产出了 40 出新剧本与 133 场演出。她说:「当我在2013年开始这份工作时,我给自己设定了10年期限,这10年我一直坚持著我的方向。我无法用言语形容这工作带给我生活多大的改变,它永远充满挑战与活力,也非常繁杂。就像所有曾在这个位子上工作的前辈一样,这份工作带给我的,将永远成为我 DNA 的一部分。」 或许有人会觉得在费瑟丝彤领导下,剧院主舞台的票房不如前任总监们稳定,但也许是因她更专注于她认为重要的事:为皇家宫廷剧院奠定深厚基础,维持其作为新剧作剧院龙头的地位,她的大门不仅为背景不同的艺术家敞开,更能接纳新观众,让在剧院说故事不只是一件一本正经又严肃的事,而是无论年纪老少阶级高低都能共享的经验。
-
伦敦
政府大刀砍补助,重击伦敦多家剧院
去年11月初,英格兰艺术委员会(Arts Council England)公布 2023-26 全国剧场机构补助申请结果,在业内掀起一阵波澜。英国政府决定将补助分配至伦敦外的剧院与组织,喊出全国「升级」(level up)的口号,在此政策下,伦敦内不少剧院都大受打击。 最让人吃惊的是艺术委员会将英国国家歌剧院 (English National Opera )每年1,200万英镑的补助全砍,并要求全体歌剧院得从伦敦搬至曼彻斯特,才会再考虑将其纳入「国家投资组合组织」(National Portfolio Organisation )内予以补助。另位於伦敦的3间剧院:丹玛仓库剧院(Donmar Warehouse)、汉姆斯迭特剧院(Hampstead Theatre)和盖特剧院 (The Gate Theatre),也都面临补助全砍并移出国家投资组合组织的困境,其中盖特剧院的收入有 45% 来自政府补助,这个决策对该剧院来说是极大打击。 汉姆斯迭特剧院位於伦敦西北边的瑞士屋(Swiss Cottage),60几年来都以只制作新剧本(new writing)为主轴,有镜框式主舞台与地下室黑盒子两个演出空间。特别是黑盒子剧场培养出许多目前活跃舞台与影视界的剧作家,导演米契尔(Katie Michell)去年就在此与剧作家华特森(Rebecca Watson)共同创作1出以听觉为主的戏,广受好评。但在政府补助遭全砍后的1个月,汉姆斯迭特决定改变其剧院走向,未来将主打重制演出(revival),而其艺术总监席尔伯特(Roxana Silbert)也决定在剧院调整方向之际辞职。 与不少业界专业人士相同,笔者对艺术委员会的做法持怀疑态度。政府的做法是将伦敦戏剧发展的主干上砍下几根树枝,用以刺激其他地方森林的生长,但这过于简化与粗暴的政策,彻底忽略在英国全国戏剧的复杂生态中,一切都紧密相连的现况。这截长补短的简单思考,可能对英国剧场造成更大的长期伤害。
-
伦敦
《我们全部》搬演COVID-19下障碍人士的故事
伦敦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的舞台一开场像是个诊疗间,台上有两名女性,一名身体健全,另一名是脑性麻痺患者需他人搀扶步行,直觉是这名身障女士前来接受治疗,但接下来的发展与观众的期望完全相反。由玛丁妮丝(Francesca Martinez)饰演的脑性麻痺患者是一位心理治疗师洁丝,而身体看来毫无障碍的女性则是前来接受治疗的强迫性精神官能症患者。《我们全部》(All of Us)这出戏一开演就挑战观众对「身心障碍」的认知与成见,要观者以更开阔的角度踏上故事旅程。 《我们全部》是主演玛丁妮丝的首出登台剧作,最初计划在 2020 上演,却因COVID-19被迫停止。从那时起,身障人士占COVID-19死亡人数的60%,玛丁妮丝也因此重写剧本,将自COVID-19流行以来政治气候大变进而影响身心障碍人士补助与生活的血泪写进故事里。 《我》剧打破了人们对残疾生活的偏见。剧中多位身心障碍者都是复杂、多面的,有欲望也有缺陷。如米儿丝(Francesca Mills)扮演的21岁女性波比是一名轮椅依赖者,个性奔放的她跟其他女孩一样出门聚餐约会,直到因政策改变失去夜间照护者,她被迫每晚9点前要包著尿布上床,到隔天早上8点照护者来了才能离开床铺,常需与自身排泄物度过长眠,对其身心灵是极大打击。这角色写得很精采,特别是她和帅哥在家里调情的场景令观众耳目一新。 本身有脑性麻痺的玛丁妮丝不喜欢用「脑性麻痺」形容自己,她都以「摇摇晃晃(wobbly)」来向别人介绍自己身体上的不便。她书写并主演这出戏,希望人们建立一个可以真正看见且重视彼此的社会。就像玛丁妮丝的角色洁丝说的:「我并不残破,我是我生命中独一无二的火花。我们全部都是。」
-
伦敦
业界人士齐聚讨论剧场如何永续
英国剧场人于6月6日齐聚国家剧院( National Theatre )举行会议,讨论剧场生态与环境发展的关系,及业界各部门对气候变迁的调整与反应。 建筑师兼剧作家狄龙 (Paddy Dillon )去年提出《剧院绿皮书》(Theatre Green Book)以指导剧场界如何实现永续发展,书中列举剧院应遵守3个级别的环境标准,以减少制作和建筑物运作时产生的碳排放。1年后,在上述文件发表的周年活动开幕式上,国家剧院艺术总监诺里斯(Rufus Norris)表示,剧场应加速对气候变迁的应对:「在为舞台作品发展原创概念时,环境影响应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并更全面考虑创作过程所需资源与永续发展的关系。」环境非政府组织(environmental NGO)「茱莉自行车」(Julies Bicycle)的创办人蒂克尔(Alison Tickell)表示气候危机与社会正义密不可分,气候正义运动推动者阿希库(Simmone Ahiaku)更表示目前仍未有足够的戏剧表演探讨环境正义议题。 雪佛德剧院(Sheffield Theatres)艺术总监黑斯堤(Robert Hastie)与该剧院驻馆设计师史东斯(Ben Stones)则展示了他们在新冠疫情中如何应对气候变迁:舞台上的帆布结构 (canvas structure)必须灵活可应变不同的设计,且是可负担的6500英镑价格,不仅要能保护演员与观众免于染疫,也须具备艺术挑战性;这个帆布结构提供了整季节目设计的基础出发点,不仅为昂贵的音乐剧提供了舞台,也拯救了去年的圣诞节目。由此例出发,与会人士多同意「永续发展」不应是约束,而应是激发创造的推动力。 诺里斯承认要实现这些制作与环境保护共存的目标,意味著团队需注入额外的精神与时间,因此他也宣布:此后在国家剧院的制作若与剧院配合探索并发展可行的永续发展方针,剧院将提供导演与设计额外的报酬,以促进双方在环境议题上的合作。
-
伦敦
Punchdrunk在新家推出新作《被烧毁的城市》
20年前,英国剧团 Punchdrunk 创办人巴雷特(Felix Barret)在伦敦向各区所询问表演场地使用的可能性。他和共同创办者朵莉(Maxine Doyle)正在为剧团找个家,期望能在此进行为期两周,具有体验式、场地共感特性(site-sympathetic)作品《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的实验工作坊,这是他们的创团首作。
-
布里斯托
《战马》导演宣布今年底卸任老维克剧院艺术总监
英格兰西南部城市布里斯托(Bristol)的老维克(Bristoal Old Vic)剧院,将在秋天与其艺术总监说再见。2009年,原于英国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担任联合导演的汤姆.莫里斯 (Tom Morris )搬到布里斯托,接下老维克剧院艺术总监一职,一待就是12年。
-
伦敦
马修.伯恩演出新舞作《午夜钟声》
马修.伯恩的最新作品《午夜钟声》灵感来自作家汉密尔顿的系列小说。伯恩在表演艺术界极受欢迎,因此很容易让人认为他是「主流」作品的创作者,但以此角度观察伯恩的作品,则可能会忽视一直以来支撑他所有创作极富颠覆性的美学。
-
爱丁堡
爱丁堡艺穗节重新开张
今年的艺穗节规模较小,有近800档演出,而这些演出的三分之一都会透过线上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