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惠芳
-
专栏 Columns
后金钟的公共电视
得奖当然不是全部、也不是唯一,可是,得奖之后别人对你的期许更高了,你又要「维护」这样的荣誉,随时保持「卫冕」的高警戒心态,又要推陈出新、永远走在前面让人追,这种松懈不得的心情是很累人的,所以,"What's next?"就成为新的挑战。
-
专栏 Columns
公视两周岁 等待一飞冲天
虽然公共电视「问世」的时机不是最好──九八年时,电子媒体已是百家争鸣而且恶性竞争到一个程度,但,公共电视还是在全面的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且突破了商业媒体的垄断,真的带给民众一个不同的选择;同时,这样的努力也已获各方肯定。
-
专栏 Columns
人间当有四月天
以《人间四月天》的收视热潮,来讨论公视的存在价値,就像以收视率不佳的冷门节目来评估公视的绩效一样不客观。事实上,公视可以是大众的、更应是小众的,各类节目都有其需求,各种收视人口都应被关照;只是,在目前台湾媒体十足商业化之下,公视的任务和责任更在于照顾弱势和小众。
-
专栏 Columns
我们能做什么?
公共电视在台湾的发展只有一年多,真正能做什么?才能将来自西方这个「公共领域」的观念彻底「台湾化」、并且为观众所接受,还在实验和尝试阶段。这次的九二一灾变,给了商业媒体许多即时展现机动能力的时机,同样也给了公共电视进一步思索本身功能和定位的机会。
-
专栏 Columns
公共电视贴近你的心
媒体是社会公器,公共电视不只是一个媒体,还是一个文化机构,公视的节目不只是电视节目,还是一个以节目形式来进行观念传递、观念互动,提供公共议题讨论空间的场域。
-
专栏 Columns
期待媒体与文化「挂勾」
媒体应该是文化艺术活动的最佳推动者和层次的提升者。因为,「传播讯息」本来就是媒体的天职,而文化艺术的气息、或是活动,都是最需传播和推动的。公视文化类型的节目占一半以上;有些是本土的民情展现、有的是精致艺术的展演、更有先进国家的文化艺术影片,形成一个丰富的、多元的、前卫的、传统的、底层的、尖端的、本土的、世界的文化国际村。
-
台前幕后
名家、名弦、名彦
一九八八年,小提琴家简名彦成立了「名弦」室内乐团,风光一阵,但没有固定组织导致后续无力,来自澳洲的小提琴家兼指挥家林克昌就像一剂即时强心针,让简名彦重燃希望,甚至准备卖掉名琴筹钱,支持「名弦」和林克昌的合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