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公共电视贴近你的心

媒体是社会公器,公共电视不只是一个媒体,还是一个文化机构,公视的节目不只是电视节目,还是一个以节目形式来进行观念传递、观念互动,提供公共议题讨论空间的场域。

媒体是社会公器,公共电视不只是一个媒体,还是一个文化机构,公视的节目不只是电视节目,还是一个以节目形式来进行观念传递、观念互动,提供公共议题讨论空间的场域。

「文化部」是最近文化人常常谈到的议题,尤其在四月二十四日起的「华山文化论坛」活动开始之后,「文化部」的议题,再次被舆论界和文化人广泛讨论和注目。

台湾的文化人是可悲的,从早年的文化局被裁撤之后,只要是谈到「文化」二字,好像就是「不痛不痒」的代名词;所有和文化相关的事务,都是不被重视的:文建会的主委人选总被质疑是酬庸的性质;台北市的文化局在前任市长任内筹备了一阵子后不了了之;文化部喊了若干年,如今还是难产;和传播文化最相关的公共电视在又风又雨之后才得以开播,开播不到一年,各界的「高见」又不断,好像只要挂上「文化」就无好下场。

文化人不谙社会改造运动

当然,「文化」的遭遇和文化人的专业与否也是相关的,文化人在缺粮缺人的情形下,自己能谋生过日子就算不错了,要行有余力来作社会改造、推法,乃至影响政策的工作,只怕是缘木求鱼。因此,有一搭没一搭的结果,就是政府依然不重视文化,文化相关事务永远是分配经费和分配权力时,最后的考量。

华山文化开讲的过程中,我们听到民间和政府完全不同的立场考虑。民间永远是理想挂帅、讲求形式的民主;政府方面要不就是毫不回应,要不就避重就轻,表示完全赞同民间的立场,但实际运作如何如何云云……。我个人的感想是,民间理想性高、但不知实质操作的困难;政府单位则是表示诚恳,形式上听大家的意见,其实完全按自己的脚本在演出。

换句话说,「开讲」一事也许是达到公听的效果,也让民间的声音适度的发声出来,但将来文化部的运作真的会参考其中一二吗?可能还要看是谁接了文化部才能分晓。

媒体和文化互利共荣

这次文化部的讨论,若不是透过公共电视的现场转播,声势和舆论可能不会如此重视,这现象说明了媒体在观念传达上推展和助澜的效果;也阐明媒体和文化重要的共生关系。

公共电视开播近一年,在近百个电视频道中犹如一股淸流。根本上,公共电视台不只是一个电视台,而更像是一个文化机构、一个教育服务团体。公共电视整体的走向就是文化导向,公共电视所有的节目基本上都属文化节目,这也是当时推公共电视法时,多数的学者专家认为,公视的主管单位本应是文建会而不是现在的新闻局的原因。

在这样的初衷和期许下,公共电视的节目政策自然是以文化为大方向,以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公视的理念和目标。这儿所指的文化不只是狭义的艺术、文学……等等,泛指人民的生活形态、思想观念、历史的纵深、文化的轨迹,不论是戏剧形式、纪录片形式、或论谈形式,都在表达同样的文化内涵、都是在关怀全民,尤其是长期被媒体忽略的弱势──老人、儿童、妇女、弱势族群……等等。

公共电视的节目表自开播至今,已有多次的改版,最主要是在测试观众对各类节目的接受程度。四月第二周再次改版之后,经各类收视质和收视率的调查,都发现成效不错,而且观众的触达率也与日倶增,全体的纳税人都可以庆幸的说,公共电视终于通过了严厉的时间考验。

前三年,公共电视的节目方针在于儿童靑少年、新闻深度报导、和公众近用等节目。

目前,公共电视的儿童靑少年节目已打出口碑,不仅在各项奖项中表现杰出,收视上也十分稳定,网路上的观众反应更是热烈,在一片外国卡通挂帅的他台儿童节目中,公视精致自制的儿童节目更是可贵。

新闻深度报导一直是国内电子媒体少有的节目,一方面这样常态的节目十分难以维持,二方面这类人才更是难觅;目前少有的各台深度报导节目,不是赶新闻热度粗糙上菜,就是一年只能作个一至二季,无法常态经营;真的能一周生产一小时深度报导节目者,屈指可数;而且,这些少数的节目也经常有无米可炊的窘境,甚至工作人员无法负荷压力,流动情形严重。

新闻深度报导节目是高难度挑战

公共电视在制作这类型节目时,一样遭遇上述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在公视筹备时即决定要制作这类节目,却一直到开播第三季才能全面展开的原因。目前,公视大胆拉出周间带状的纪录报导时段,等于每周要生产五个小时的深度报导节目,真的是高难度的挑战。

这个带状推出以来,反应很好,工作同仁稍感安慰,也确认这是公共电视应走的方向。

公众近用的节目一般人比较不了解,基本上就是「人民拥有媒体的近用权」,目前在公视频道上,周六、日都有安排这类节目,观众反应不错。就像新闻讲究接近性一样,民众当然喜欢和自己地域或生活形态相近的节目,这类节目可以有各式不同的表现形式,公视也会陆续推出新形态的公众近用节目。

另有一项名为「媒体识读」的节目,也是公视新年度的重要节目。这类节目主要在沟通民众和媒体,让民众更了解媒体的生产过程、选择标准、作业程序,进而得以监督媒体、督促媒体彰显第四权的功能。

观众最期待公视制作自然生态节目

经过近一年和民众的互动,公共电视被赋予的任务有了更淸晰的轮廓。在最新的一次联广公司针对公视收视观众收视质的调查中,观众最期待公视制作:1 自然生态(81%)、2 医药知识(79.3%)、3 深入报导新闻节目(71.2%)、4 靑少年节目(69.8%)、5 电影影集(69.1%)等。

事实上,这项期待也突显了现今电子媒体的不足,自然生态节目虽有专业频道「国家地理杂志」和「探索」(Discovery)作全天候的播放,但属于台湾本土的自然生态节目一直是十分缺乏的;医药知识和深入报导节目在市场上一样寥寥可数;观众反映的,就是他们最缺乏的。

一位专家曾说过,需求就是理想减去现状,观众对公视的期待,基本上就是别的媒体无法满足他的部分,公视在筹备期间曾喊出「另一种选择」的slogan,也是著眼于此。

其实,在整份调查中,除了上述的五类节目外,其他如:人文地理、体育休闲、纪录片、艺术文化、妇女新知等类型节目,都有超过六成的民众需求,除了财经节目低于五成外,民众对公视的要求其实是十分多元的。

公视要做台湾人民最可信赖的朋友

以文化的角度来看,许多民众给公视的意见是「太强调精致」、「不够亲民」……等等,在公视内部的讨论中,进入公视二年的最大目标,就是拉近公共电视和民众的距离。我们要吿诉民众:公共电视是精致的但也是亲民的,这两者并不冲突。进一步说,公共电视贴近民众的心、去感受民众所需、去言民众所欲言,将台湾的人文风土、历史文化、人民生活……忠实的反映和记录下来,关怀这片土地、作台湾人民最可信赖的朋友。

媒体是社会公器,公共电视不只是一个媒体,还是一个文化机构,公视的节目不只是电视节目,还是一个以节目形式来进行观念传递、观念互动,提供公共议题讨论空间的场域。因为大半经费来自人民,因为公共领域需要注重与开拓,公共电视的使命和理想就更需落实,在媒体的特色和文化意涵的双重要求下,公共电视在将来的日子里,更应加强和补足商业媒体所忽略的漏洞,一如奥运会的要求:更快、更高、更远一样;公共电视对民众的承诺则是:更精致、更丰富、更值得信赖、也更贴近民众。

 

文字|侯惠芳  公视新闻部经理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