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公视两周岁 等待一飞冲天

虽然公共电视「问世」的时机不是最好──九八年时,电子媒体已是百家争鸣而且恶性竞争到一个程度,但,公共电视还是在全面的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且突破了商业媒体的垄断,真的带给民众一个不同的选择;同时,这样的努力也已获各方肯定。

虽然公共电视「问世」的时机不是最好──九八年时,电子媒体已是百家争鸣而且恶性竞争到一个程度,但,公共电视还是在全面的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且突破了商业媒体的垄断,真的带给民众一个不同的选择;同时,这样的努力也已获各方肯定。

公视曾经等待开播近十年,但光阴似箭,一晃眼也已开播二周年了。

对于许多和我一样,在公视一待近十年的工作人员来说,看到一个梦想的实现、也同时体会了落实理想的艰辛,如此又欣喜又戒愼恐惧地过了多年,心情真是有如三温暖。

开播了两年,我相信大部分公视人的感想,都可以套用新政府文建会主委陈郁秀所言:任务很挑战、心情很愉快!

虽举步维艰 却步步踏实

日前在一场内部的聚会当中,董事长吴丰山曾要各主管就两年来的心得作一报告,大家虽然是在没有预期的心情下接受指定发言,但说出来的感言基本上大同小异,那就是:公视处在一个太多人关心、太多元意见、必须整合的状态下。这样的所谓「民主机制」,在内部运作中,经常显得左右摇摆;而最后取得的最大公约数,通常是四平八稳、创意未见百分百发挥。

这样的状态出现在节目制作、人事竞争、内部企业文化的养成、以及各类事务的推动上。

魄力和鸭霸常只是一线之隔、妥协和民主也只是换种说法;要彻头彻尾翻转一种既定的工作模式或制度,一定会受到现有体制维护者的质疑或反对,理性的讨论者会给双方一个说明和沟通的机会;为反对而反对者,则片面认定新制和新做法一定不利于现有的一切;公共电视开播两年来,就一直在这样进两步退一步的状态下,虽然步步踏实,却也举步维艰。

也许因为公视这样的制度和作法,在台湾还是实验尝试阶段,这两年发生的问题,其实就是预期的结果,以正面的角度看来,让该有的问题愈早表面化愈好,媒体观察者也可以确实地了解:公共媒体在台湾,到底能实现到什么程度。

突破商业垄断 给民众不同的选择

令人开心的是,虽然公共电视「问世」的时机不是最好──九八年时,电子媒体已是百家争鸣而且恶性竞争到一个程度,但,公共电视还是在全面的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且突破了商业媒体的垄断,真的带给民众一个不同的选择;同时,这样的努力也已获各方肯定。

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在儿童青少年节目、艺术文化节目(含转播)、精致戏剧节目以及照顾弱势族群的节目方面,公共电视两年来已交出相当亮丽的成绩。这四大主题的节目,几乎是公视最独一无二、无可取代,而且也是最擅长的制作、最有价値的展现。

在这四大主题中,儿青节目如:「天线宝宝」、「水果冰淇淋」、「珂垃传奇」、「挑战未来」……等,长久以来叫好叫座,其中公视自制的「水果冰淇淋」,早就是小朋友最欢迎的节目,主角人物水果奶奶、以及淇淇、琳琳的布偶娃娃,都是偶像级的人物。

几次活动举办下来,人山人海的小朋友只为看水果奶奶一眼,或是和她的造型板合照,盛况实不亚于偶像明星的签唱会。

艺术文化节目方面,人人记忆深刻的马友友音乐会转播、各类经典艺术片的播放、人文纪录片的关怀、自然环保节目的催生和维护……等,都在公共电视的频道中清楚地看到。

人文环保纪录片 展现公视特质

记得在九七年推动公视法时,有人不以为然地说,要看好的生态纪录片看国家地理频道或Discovery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有公共电视?

我们当初强调的就是,上述的两个频道拍得再好也是外国的,我们需要的是台湾本土的关怀、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态纪录片。

公视没有食言,在开播半年之后,我们就克服万难地制作了一个常态的、每周一小时的本土环境生态纪录片节目「我们的岛」,迄今,这个节目依然是公视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节目,我们将台湾的水域河川问题、山林问题都一一指出来,这个节目由于集合了国内环保问题的专家,因而兼顾了知识和视觉效果,己获得许多的回响,并获得环保界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第二届的永续台湾发展奖。

艺术文化展演的现场转播,也是公视招牌节目之一。

除了名人如马友友、林昭亮、胡乃元、黄英等的现场表演,透过公视专业的音乐导播团队,将其精致的表现传到每个家庭中;公视也转播本土具潜力的艺坛新秀的展演,让艺术的传承更具时代意义。几个国内知名的团队如:国家音乐厅交响乐团、北市交、高市交、北县交、台北爱乐管弦乐团、世纪交响乐团等,都是公视合作的对象。

人间四月天效应显示戏剧贴近人心

精致戏剧是公视在开播第二年伊始,就大大出名的主因。

徐志摩的「人间四月天」故事,在二〇〇〇年的第一个月即播映完毕,可是效应却发酵至今、历时半年不退。不论是影带的持续发烧、还是相关书籍的持续畅销、或是人们讨论话题不断地被提起等等,都显示公视在这部戏剧推出前后所做的努力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肯定。

这部戏剧相当程度地说明了公视优质节目的精神:制作精良、要求精致、叫好又叫座、兼顾了「好看」和「艺术性」,不向通俗妥协、也不曲高和寡。

持续下来,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汪洋中的一条船」和廖辉英原著改编的「辗转红莲」等,都延续「人」剧热潮、创下收视和口碑的佳绩。

照顾弱势是公视的使命之一,制作这方面的节目也是公视开播以来的任务。

原住民新闻杂志、原住民座谈扣应节目「部落面对面」、原住民人文纪录片「摇滚祖灵」……;听障节目「听听看」;客语节目「大禾呈」、「文学过家」……;银发族节目「银发青春倶乐部」、「摩登银发族」、「银发大学」……;公众近用节目「大家来开讲」、「公民对话录」等等节目的制播,在在凸显公视的特质和价値。

公视两岁公共媒体在台湾有了开始

新政府最近为了「党政军退出无线电视台」的议题被骂得臭头,有学者建议,乾脆将台视和华视都改成公共电视算了,可以避免被商业机制迁著鼻子走;但也有学者认为,台湾不需要这么多公视,因为政府支持一家公视都已是气喘吁吁,再多二家,非得断炊不可。

其实,一个多元的社会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并不冲突,因为任务不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因此,有一家公共媒体实已足够,其他的商业媒体只要不遗忘媒体本身的社会责任,在商业媒体以利润为主要考量的因素之外,也以媒体人的自我期许做为基础,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自然可以合理地并存、并且在节目品质的追求上形成良性而有效的竞争。

当年在立法院推公视法的惨烈过程记忆犹新,一晃眼已是开播二周年了。

看著公视由初生的婴儿般,逐渐茁壮成能跑能跳的二岁小孩,对于在公视内部工作的员工来说,都是欣喜而感动的。

放眼今日的台湾电子媒体环境,公共电视存在的价値和功能,显著而且必要,在随即而来的未来日子里,公视人会在全民的支持下,排除万难、以最快的速度进步,等待一飞冲天!

 

文字|侯惠芳  公共电视台公共服务部经理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