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宇安指挥演出现场。(Hilary Scott 摄 张宇安 提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指挥.不指挥╱指挥概述

在音乐与技巧之外 指挥还需要……

一个年轻指挥家的心得体悟

当一个指挥,除了带领乐团排练、音乐会演出,还需要什么能力与功夫?曾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助理指挥的年轻指挥家张宇安,在本文分享他从职业生涯中得到的体悟:从基本功到心理面的精进与建设,透过认识自己建立正确的人脉,细心聆听才能与团员建立好的沟通……面对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现实,他说:「我们能做的还是只能准备好自己。」

当一个指挥,除了带领乐团排练、音乐会演出,还需要什么能力与功夫?曾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助理指挥的年轻指挥家张宇安,在本文分享他从职业生涯中得到的体悟:从基本功到心理面的精进与建设,透过认识自己建立正确的人脉,细心聆听才能与团员建立好的沟通……面对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现实,他说:「我们能做的还是只能准备好自己。」

BBC前几年有篇谈论「指挥在做什么?」的文章(注),其中有句话一针见血:音乐总监或首席指挥承担的责任远远大于一场音乐会的结果。这个单纯的描述,首先,点出了指挥所需要「照顾」的范围,不仅是在观众看得见的舞台上(团员与音乐诠释);其次,它也意味著指挥的成败将不只影响自己的生涯,也攸关一群人(演奏员、行政、听众……)的未来。因此,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指挥要做好的技术,就真的不光是手上的工夫与脑中对音乐的理解,他可能也很需要在其他面向上下足功夫。而以下是我的一些体验,和大家分享。

自我精进  从基本功到心理面

无论再怎么被逼著产出「量」(音乐会邀约再多),也不能忘记「质」才是关键。我会期许自己做一个「基本功」控,一定要对乐曲有足够扎实的了解才能让音乐路走得下去。

有时如果遇到撞墙期,我会觉得这往往表示「你的方法对了」,因为这让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弱点没被解决,不用太气馁。

我永远记得我的恩师布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说过:「成功是艺术追寻的最大毒药。」外在名声和成就容易让人看不见或选择性忽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尤其在事业快速发展的阶段,机会的到来是目不暇给的。

另外,从学校到职场,我们要面对的竞争实在太多了,建立健康的自我评断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因为得到了第一名而忽略自己的缺点,同时也不应该在落败后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人脉建立  认识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我觉得人脉的关键,不在于你认识了多少人,而在于你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因为物以类聚,在乎名利的人自然会吸引更多只在乎名利的人,反之在乎音乐的人自然会有高强的音乐人想来找你。当自己是一个有足够内容的人时,和他人建立起来的联系才可能是真切和有机的(可以健康生长、扩张的)。

在经营人脉时,应该努力的是我们该如何能够给予别人更多意义和价值,而不是从尽可能从别人身上获得好处,这和我所看见前辈们的「建立好人脉」背道而驰。而且当你接近他人的目的只在于「建立关系」,而非真心欣赏他,别人也肯定知道你只是在尝试与他「建立关系」,歌德就曾说过:「当他人留意到你的意图时,就会带给他人不愉快╱不幸。」(Man merkt die Absicht, Man ist verstimmt.)我觉得花时间在认识你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身上是最好的投资。「他们」不一定是(甚至可说很少是)「现在」就拥有名声的人,但是时间会证明这些人的路总能走得更长远,因为口碑在专业圈中才是关键。事业发展向来比的是续航力,其次才是爆发力。

最后我觉得也要提醒自己:不要尝试让每一个人都满意,那既不可能达到,甚至可说是有害。

还有,避开小人。

团员沟通  聆听、聆听、再聆听

指挥再怎么了解乐曲,也要记得永远能从好团员的演奏中得到收获。这种态度也会让指挥能与团员达到一种彼此尊重的关系,所以可以说:指挥和所有其他领域的沟通一样,「聆听」是第一步。不过指挥和乐团的关系是变化多端的,最优秀的指挥和最顶尖的乐团配合也未必能成为最成功的保证,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本来就是十分微妙的,指挥应该要有认知到这点的弹性。

倘若指挥希望能透过一次又一次排练让演出更好,那就要真的让「每一次都出现更好的声音」来支撑这件事,这才可能建立排练的动能,千万不要千篇一律重复。关于排练方式,指挥的习惯其实差异很大,像尼尔森斯(Andris Nelsos)会给予团员最大的信任——「他相信我们」是他给团员很强烈的印象,他就不会排练到最后一刻,把更好的发挥留到正式演出台上。佩特连科(Kirill Petrenko,柏林爱乐现任总监)则完全不同,他总是一遍一遍地来,希望能有更好的呈现。

音乐总监仍须为音乐的品质做最后把关与负责,尽管布隆斯泰特也非常尊重团员,但他刚刚担任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总监时,也曾因部分团员未达到他的艺术要求而不准其演出。就像指挥应该给予乐团好的声音作为排练动能,他也必须给予音乐会好的声音作为听众聆听的动能。

生涯规划  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指挥的生涯实在是不容易规划的,回想二○一八年三月我接到波士顿交响乐团(BSO)邀请,四月甄选,九月就开始往返德美两地工作。今年一月初才刚结束和BSO的四场乐季音乐会,疫情一来所有东西就都停摆了。

我们能做的还是只能准备好自己,一方面是尽可能抓住到来的机运,另一方面是持续认识自己,让每个选择都不后悔。勇敢评断、认识自己的喜好是关键的,这能够避免花太多时间在杂物、杂事上,去把生命投注在那些最有价值的事物。

和那些我们愿意接近的人一样,我们选择自处的环境也会极大程度形塑我们的样子,而我相信只要是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愿意脚踏实地、真材实作的人,就算一时失意,也不会一辈子被埋没的。

注:英国记者C. Burton-Hill于BBC.com发表的文章〈指挥家到底做些什么?〉(2014.10.31)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指挥职衔多样  差别在哪里

文字  刘马利 专业音乐人、媒体人、文字工作者

指挥,这门学问、这份工作、这项事业,虽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是大同小异的,但一个音乐团体就像是一般的企业组织,每人各司其职,分层负责,除了要能独立作业,又要有领袖特质,有时还必须兼负经营管理的事务,处理各种音乐以外「疑难杂症」,甚至是可以牵动著一个团体的成败兴衰。

因此,同样是站在指挥台上担任指挥,或是坐在首席的位置领奏,当指挥家走下了指挥台,走出了舞台,可能就要开始处理音乐以外的事务了,因此也就从「指挥家」的单一身分,衍生出音乐总监、常任指挥、客席指挥、兼任指挥、首席客席指挥、艺术总监、艺术顾问等等不同职称,所以除了音乐以外,每一位指挥家在一个音乐团体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他们在职务上是如何分工?工作的内容又包含哪些?

当然,由于每一个音乐团体都是独特的,每一种职务在不同的乐团、合唱团、音乐节、歌剧院等等,这些头衔名称的定义及职务范围多少有些出入,但基本上也是殊途同归,就是让音乐专业制度化的概念。以下就几个重要的指挥职称逐一阐述,就先从在团体中最具主导地位的职称说起。

艺术总监(Artistic director) 

通常是出现在跨界表演或是节庆式的表演艺术的范畴中,如歌剧院、音乐节或艺术节等等,也就是重要的决策者,除了策划统筹所有音乐事务之外,也需负责经营管理、人事布局、市场行销、筹募资金等等行政事务。

音乐总监(Music director

通常是出现在纯音乐团体,基本上与「艺术总监」的执掌大同小异,必须兼顾及统筹所有音乐与行政工作,也被赋予决策的权力。如国家交响乐团之前先后就有张大胜、林望杰、简文彬、吕绍嘉担任此职务。

驻团指挥╱常任指挥(Resident Conductor╱Regular conductor

在音乐团体里负责音乐工作,每个乐季有固定的演出,有时也协助乐团排练,但并不是担任决策者,而是有时配合团上的政策,来执行一些任务。如国家交响乐团目前担任此职务的张尹芳的职称即为「常任指挥」。

首席指挥/主要指挥(Chief conductor/ principal conductor

就职务性质来看,这两种的职务名称及内容常常是因地制宜,有些许出入,有时是被定位介于驻团指挥与音乐总监之间,有时就是「音乐总监」的别称。譬如在美加地区就被称为「音乐总监」,在英国是「首席指挥」,在德国的歌剧院称「音乐总监」。所以在英国的「首席指挥」权力就不如其他地区,除了负责大部分的演出事宜、参与音乐行政的决策工作,但很多时候是必须配合音乐团体的策略而行事。如台北市立交响乐团由瓦格(Gilbert Varga)与殷巴尔(Eliahu Inbal)先后担任此职务。

首席客席指挥(Principal guest conductor

一个具规模的职业音乐团体,每年有多达五十至七十场各种类型的音乐会时,会需要聘请客席指挥来参与演出,一方面进行音乐上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分担音乐会场次分量,通常乐团在没有音乐总监及首席指挥的情况下,首席客席指挥会负责多场音乐会指挥、选曲、邀请独奏家的工作,但决策者通常为团长,如国立台湾交响乐团水蓝就是担任此职务。

艺术顾问(Artistic Advisor

通常是在艺术界德高望重或拥有高知名度的专业人士,并且在一个特定的音乐团体中深耕多年之后,仍备受爱戴,如国家交响乐团的吕绍嘉目前担任此职,而在二○一○年吕绍嘉接任音乐总监之前,是由根特.赫比希(Günther Herbig)担任此职。

桂冠指挥(Conductor Laureate

与「艺术顾问」一样,也是在艺术界德高望重或拥有高知名度的专业人士,诚如「桂冠」一词就是光荣的象征,每个乐季会固定邀请桂冠指挥担纲指挥几场音乐会,赫比希就是目前国家交响乐团的桂冠指挥。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