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莒哈丝,摄于一九五○年代。(AFP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这里是S塔拉,过了河,还是S塔拉

莒哈丝起死回生的文本默读

填满时间最好的方法就是毁坏它。

——玛格丽特.莒哈丝

 

她问你有没有看过海,问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

你说太阳正要升起,但一年这个时候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整个天空才会完全明亮。

她问你海什么颜色。

你说:黑的。

她说海从来不是黑的。你一定弄错了。

 

你问她觉得是否会有任何人会爱你。

她说不会,可能不会。你问:是因为死亡吗?她说:是的,因为你的感受如此迟钝而涣散,因为你说谎而且还说海是黑的。

接著她沉默不语。

——《死亡的恶疾》

填满时间最好的方法就是毁坏它。

——玛格丽特.莒哈丝

 

她问你有没有看过海,问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

你说太阳正要升起,但一年这个时候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整个天空才会完全明亮。

她问你海什么颜色。

你说:黑的。

她说海从来不是黑的。你一定弄错了。

 

你问她觉得是否会有任何人会爱你。

她说不会,可能不会。你问:是因为死亡吗?她说:是的,因为你的感受如此迟钝而涣散,因为你说谎而且还说海是黑的。

接著她沉默不语。

——《死亡的恶疾》

1.命名

没错。萝儿.V.史坦因:一对纸翅膀;V.,剪刀;史坦因,石头。

——莒哈丝与法国导演希维特的访谈,《电影笔记》

玛格丽特.莒哈丝从头到尾都不叫玛格丽特.莒哈丝。这位死命紧握住自己隐私的女作家,把自己隔离在黑不见天的女疯子,永远喊穷的白皮肤的黄种小共产党,这一切,透过虚构,已完成所有的真实,一如一九九六年三月三日之后,那埋在蒙帕纳斯公墓的尸骨,墓碑上将永远刻镂著那个名字M.D.。她总是说:不要看我,去看我的作品。她老是说:这个叫做莒哈丝的女人,作品,就是她的全部。

一九六○年代初,她进入自己生命里最深沈的黑太阳时期,莒哈丝因为《太平洋的防波堤》的电影版税,她在杜维尔(Trouville)海边的黑岩旅馆——普鲁斯特每年夏天疗养的海水浴场——买下了一层,然后把自己关了起来,除了黑暗和写作,什么都不剩,她剥掉所有的一切,进入死亡冲动的最核心,结果,这个濒临海口的三角洲,她命名它为S.塔拉。她的S.塔拉。那空无的最核心,罗儿.V.史坦因,整个文学史上最不容忽视的精神病征的经典,那荒芜而永随如漩涡般空无起舞的罗儿.V..史坦因,成为S.塔拉的第一个「道成肉身」(「S.塔拉就是我的名字」)。

S.塔拉随后化身为她的印度支那,一年后,她完成了《副领事》,几年后她完成电影《印度之歌》,她一点也不满意,她想将它整个毁坏崩解,只为了证明,电影的影像一点也不重要,而是声音,而是阅读的文本,她将整个《印度之歌》的声带重新剪进全是废墟的空画面,取名为《在荒芜的加尔各答她威尼斯的名字》。威尼斯是虚构的大使夫人安玛丽.史特德儿的出身地,而她威尼斯的名字在荒芜的加尔各答为无名的副领事所日夜呼喊。就像《广岛之恋》里的一夜情,在终将分离,永不相见的清晨,法国女子对日本男子说:「而你的名字就叫广岛。」

一如莒哈丝是她父亲荒凉的故乡,命名,已成为她起死回生因而「永生」的生命真实。一九八○年夏天,就有那么一个年轻人按了她黑岩楼的电铃,她一开门,他就永远也走不掉了,从那天起,他成为她「生命/命名生命」合一的人物,她叫他杨.安德列亚.史坦纳。一切都汇集在一起:河海天;三角洲;毁坏与重生。「填满时间最好的方法就是毁坏它。」她说。

 

2.敞开的文本

所以这两个演员说话的方式就好像在不同的房间里阅读文本,两人分隔孤立。

要是文本被剧场化的方式阅读,文本就会完全被抹消。

——《死亡的恶疾》

「我对写一本书有概念,但对拍电影,舞台剧场,我没有。」莒哈丝在访谈中说。

一九五五年,《广场》Le Square,莒哈丝开始创造完全敞开的文本,虽然几乎是简单句的对话,却含纳了小说和舞台剧本(而同时并非单一定本)。不过早在为雷奈(Alain Resnais)所写的电影剧本《广岛之恋》,莒哈丝就已经开创了她自己独特的写法,是电影剧本,但也完全可以当成一本小说来读(如同《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L'Amant de la Chine du Nord(1991),是她对《情人》那个「蠢才」导演不满,表明否决姿态而另起炉灶、想自己拍摄的电影)。到她越来越不满一般常见的造句法(「我再也读不下任何小说了,主要是句子的缘故。」),一般常见说故事的方法,一般惯性的时序,她于一九六七年,将一件谋杀案的私下访问调查录音,近乎原封不动的誊写成为小说,又直接将其搬上舞台,《英国情人》L'Amante Anglaise。两年后的《摧毁吧,她说》Détruire, dit-elle,在出版的文本上更形实验,破碎,涵纳小说/舞台/电影的可能,在访谈中她说:「我总有欲望想要在成篇的作品完成前将其撕毁。……这样说吧我希望这些素材可以尽其可能自由底被阅读。有十种阅读《摧毁吧》的方式,那就是我想要的,也许也有十种不同观看它的方式。」

随著《摧毁吧,她说》,莒哈丝进入激进、革命、实验的时期,成了她所谓的「杂种文本」(hybrid texts),与其同时进入她差不多十多年,「将整个电影史夷平」的电影/小说时期。即使在接近八○年代后她回复到较具小说叙述性,故事性,简洁性,她还是在文本上企图俭约化的附带「舞台/演员走位/电影」提示,如《死亡的恶疾》La Maladie de la mort(1982),或是《蓝眼睛,黑头发》Les Yeux bleus Cheveux noirs(1986),它们有时甚至如影随形,夹杂在充满音乐性的文本叙述上,成为新视点的偏移,可能新流域的岐出。

 

3.在白色海洋上的夜航船

她在走,彼得.摩根写著。

要怎样才能免于走回头路?把自己弄丢。我不知道怎么做。你学就会。我需要某个路标引领我误入歧途。让你的心智一片空白。一概不认熟悉的地标。将你的脚步投向地平线上敌意最深的一个点,投向广衾的沼泽地,被成百上千纵横交错的堤道昏头转向。她这样作。日继一日她行走,有时沿著堤道走,有时涉水溅著水走。到达沼泽地最错综复杂的极限。她继续往下一个极限走,然后下一个。

她仍在洞里萨平原,仍在熟悉的土地上。……

低著头,她走。她走。她的毅力坚强。她的饥饿跟她的毅力一样坚强。

——《副领事》

即使她极力敞开文本,以及充满流质跨越性的「杂种文本」,但从莒哈丝对文本阅读的极端强调,她捍卫的还是身为使用文字的创造者,而非一个舞台导演,或是一个电影导演。要理解她的舞台想法,可以阅读她习惯附录其中/其后,极为俭约舞台指示。

例如繁复而原创的《印度之歌》:「从声音的角度,舞台(或画面)应扮演回音箱的角色。声音穿过这个空间,到达观众,就像是观众自己『内心默读』的声音。/声音要让人感觉是在宣读,而且是转述,也就是说:已经演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心默读』。/这些声音绝不嘶喊,一迳轻柔。」(刘俐译/联经)

或者《死亡的恶疾》:「男子绕著女子身体来回的步调应该拖得很长。他会从观众的目光里消失,他在剧场里不见了就好像他失落于在时间当中,然后又回到光里,回到我们面前。/年轻女子的离场不被看见。她消失不见的当下舞台应该整个黑掉,然后当灯光再亮起时全场什么也没留下,除了舞台正中央的白色床单以及从黑色的门涌进的海的声音。」或《摧毁吧,她说》:「没有任何角色真的『大叫』,就算出现这样的话语:话语只用来指示内在的反应。」

但为何莒哈丝对文本(起死回生的文字肉身)的强调,在舞台上徒劳无功——在《诺曼底海边的妓女》La Pute de la côte normande,书里她提起改编《死亡的恶疾》的彻底失败——却在她企图「夷平」的电影获得了「拉萨路」(Lazarus),原因就在于,字句只能在身体空缺底下(而影像是全然的过往,已然不在),得到它的肉身;咬字,让字取得了肉身(如果肉),可以触摸、碰撞、抚摸,它如同音乐,是在场者;而已然过去(不用拍废墟,它已经是废墟)的影像,可以断裂、跳脱,一张脸的特写可以取消所有的时空,成为独一无二的宇宙,充满情绪的风景。不过在舞台剧场里,身体就是在场者(所以并不存在「已然过往」或「已然不在」),文本的字句和声音终将无法「起死回生」。

4.这里是S.塔拉,过了河,还是S.塔拉

「她看著空无。」史坦因说。

「那是她唯一看著的东西。不过她很很擅长这个。」

……

「坏损,」马希朵说:「血腥。」

「没错。」

——《摧毁吧,她说》

莒哈丝(Marguerite Duras)生平小档案

  • 法国作家。1914年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在印度支那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成了她创作灵感的源泉。大学时学过数学、法律和政治学,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后来参加过抵抗运动并加入共产党;1955年被共产党开除党籍。
  • 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太平洋的防波堤》(1950)。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较古典,后期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描写一些试图逃脱孤独的人物的故事,并赋予心理分析新的内涵,给小说写作带来了革新,常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
  • 1984年,她的《情人》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作品包括40多部小说和10多部剧本,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如《广岛之恋》(1959)、《情人》(1992)。同时她本人也拍摄了几部电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们》。
  • 她的小说经常由一个瞬间的暴力场面引起叙述,例如战争与爱情,死亡和肉欲象征性地糅合在一起。语言与音乐紧密结合,围绕一个主题,无穷尽地反复叙述与变幻。
  • 她在作品中叙述了「说」的需要、艰难和恐怖,在试探,重复,在寻找恰当的词语,「试著」写作,就像「试著」去爱一样,不可能的爱情和对爱情的追求是她作品中重要的主题。她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她不停地创作的正是这部小说。1996年3月3日,莒哈丝逝世,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莒哈丝重要作品年表

整理  林则良、庄珮瑶

 

剧场剧本出版

《塞纳-瓦兹的高架桥》Les Viaducs de la Seine et Oise(1959)

《戏剧—卷一》Théâtre I(1965)

《戏剧—卷二》Théâtre II(1968)

《印度之歌》India Song(1973)

《卡车》Le Camion(1977)

《伊甸影院》L'Eden Cinéma(1977)

《戏剧—卷三》ThéâtreIII(1984)

 

自编自导电影

◆《孩子们》Les Enfants(1984)(与Jean Mascolo、Jean-Marc Turine合导)

◆《罗马对谈》Il Dialogo di Roma(1982)

◆《大西洋男人》L'Homme atlantique(1981)

◆《艾加莎无尽的阅读》Agatha et les lectures illimitées(1981)

◆《奥蕾丽亚.史坦纳》Aurelia Steiner (1979)

◆《黑夜轮船号》Le Navire Night(1979)

◆《塞札蕾》Cesarée(1978)

◆《否决之手》Les Mains négatives(1978)

◆《巴丝特,薇拉.巴丝特》Baxter, Vera Baxter(1977)

◆《卡车》Le Camion(1977)

◆《终日在树林当中》Des journées entières dans les arbres(1976)

◆《在荒芜的加尔各答他名叫威尼斯》Son nom de Venise dans Calcutta désert(1976)

◆《印度之歌》India Song(1975)

◆《恒河女子》La Femme du Gange(1974)

◆《纳塔莉.葛朗热》Nathalie Granger(1972)

◆《黄色太阳》Jeune le soleil(1972)

◆《摧毁吧,她说》Détruire, dit-elle(1969)

◆《音乐》La Musica(1967)(Paul Seban合导)

 

文本改编与原创剧本的电影

◆《太平洋防波堤/海墙》Un barrage contre le Pacifique(2008)改编自1950年原著小说

◆《这就是爱》Cet amour-là(2001)改编杨.安德列亚Yann Andréa详述莒哈丝晚年的同名小说

◆《写作》Écrire(1993)纪录片

◆《年轻英国飞行员之死》La mort du jeune aviateur anglais (1993)纪录片

◆《情人》L'amant(1992)改编自1984年原著小说

◆《萨瓦纳弯》Savannah Bay(1990)改编自原著剧本

En rachâchant(1982)改编自短篇故事〈Ah! Ernesto〉,即随后延展的长篇《夏雨》

◆《来自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The Sailor from Gibraltar(1967)改编自1952年原著小说,电影剧本编剧为英国小说家Christopher Isherwood

◆《夏夜十点半》10:30 P.M. Summer(1966)改编自1961年原著小说

◆《小姐》Mademoiselle (1966)莒哈丝电影编剧,改编自惹内原著舞台剧本

◆《漫长的不在》Une aussi longue absence(1961)莒哈丝原创电影剧本

◆《如歌的行板》Moderato cantabile(1960)改编自1958年原著小说

◆《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1959)原创电影剧本

◆《海墙》This Angry Age (1958)改编自1950年原著小说《太平洋的防波堤》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