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井慧(Peggy Jarrell Kaplan 摄)
新浪潮 新浪潮

生命之光 日本舞蹈家武井慧(Kei Takei)

武井慧生于日本,却扬名欧美。她用「光」当作一生作品的主题,分别以Part 1,Part 2,……为她的舞作命名,把「走路」如此简单的动作语汇发挥的淋漓尽致,以「石头」建构出原始、动人、寻常却又前卫的舞台景观。在她的舞作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她面对生命时的乐观和勇敢。

武井慧生于日本,却扬名欧美。她用「光」当作一生作品的主题,分别以Part 1,Part 2,……为她的舞作命名,把「走路」如此简单的动作语汇发挥的淋漓尽致,以「石头」建构出原始、动人、寻常却又前卫的舞台景观。在她的舞作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她面对生命时的乐观和勇敢。

我在美国读书的三年中,曾师事美国当代的几个舞蹈大师,如Anna So-kolow、Bella Lewitzky、Dan Wag-oner、David Gordon、Meredith Monk、Janis Brenner及此次要谈论的武井慧(Kei Takei)。在与这些拥有自己风格的大师工作时,我有许多深刻的领受,不同于过去局限于书籍或录影带的吸收了解,除了能亲自看大师在舞台上演出,在课堂中接受他们的训练,还能有机会和大师「对谈」,从各种角度去看他(她)们如何生活,如何思考,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经验。

我刚到美国时,武井慧正好在我就读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担任客席艺术家,我和她因而有约莫半年的相处,对她的生活态度及创作观十分激赏。

日本文化的背景

武井慧,生于日本东京,在充满日本传统歌舞的环境中长大,并随父亲画画,母亲种菜。之后,和日本舞蹈名师Kengi Hinoki学习舞蹈创作,对她有极深刻的启发。

Anna Sokolow到日本去教舞的时候帮她申请了傅尔布莱特奖学金,她于一九六七年到美国,在纽约茱莉亚学院就读,也曾在玛莎.葛兰姆、模斯.康宁汉、艾文.尼可莱斯和美国芭蕾舞团等地学舞。可是她强烈地感觉自己的舞蹈和大师们的风格非常不同,一九七一年,在她和Ann Halprin工作了三个月后,就不愿再接受固定风格的舞蹈训练了,而宁愿从街上的人事或她的朋友身上学习活生生的生命动力。

她的舞团叫做「移动的土地」(Mov-ing Earth),舞的名字都叫〈光〉Light,第一支舞就叫〈光之一〉Light, Part 1,第二支舞就叫Part 2,从一九六九年到—九九一年,她一共做了三十个部分,每一个作品未必有绝对的连续性,大致而言,一至九部分就可成为一个大段落,而十至十三部分,就是著名的〈石头地〉Stone Field 。

一九九〇年,我是UCLA舞团的十名舞者之一,舞团计划到芬兰演出,在面临美国经济不景气及教育、文化经费不断削减的当时,这的确是个难得的机会,更听说武井慧此次将排练又叫〈朝圣之旅〉Pilgrimage的〈光之二十三〉Light, Part 23,并且只用二男一女的舞者,全系师生莫不猜测著谁是那名女舞者。但,自从武井慧出现在校园后,并未曾有甄选舞者的公吿和动静,只见她不时地出现在课堂中、走廊上,甚至在用餐和休息的时候,她似乎在静静地观察这群她不熟悉的人。两、三个星期过去了,系主任突然找我去,说武井慧要我跳她的舞,当我的名字被公布在布吿栏上时,有人恭贺祝福,有人也不以为然地耳语,而我面对这样的机会,当然只有不管别人的看法,全力以赴了。

〈光之二十三〉曾由荷兰舞蹈团在台北国家剧院公演,记得当时是十男十女的编制。这支舞的人数可多可少,但要用如此少的舞者跳出其精神,是个相当的挑战。

在〈朝圣之旅〉中,我们身穿布衣、光脚、背著包袱、手拿竹杖,从头到尾都弯著背,十分困难且相互扶持地往朝圣地奋进。情境大概是个大风雪的黎明前,武井慧要我们用想像力来揣摩。第一天,我们练习在风雪中逆行,每走一步就深陷一寸。三人用呼吸来凝聚共同前进的脚步,直到我们的呼吸脉息一致。我虽为三人中唯一的女性,但不表示我就是弱者,要依赖男生,反而在多次被狂风击倒时,第一个站起来的就是这个女生,在这一点,我看到了武井慧的精神。

肢体就是她的语言

不难发现武井慧非常不擅言谈与交际,但却总是充满诚心,当然这和她日本腔调的英文也有关系,从书上的访谈录可知道她曾因为学习英文的挫败感而孤立了自己,但也因为语言的障碍,她更能用「感觉」去和别人沟通。

虽然我们在美国的演出很成功,但因著波斯湾战争爆发的反战热潮及国外反美的报复恐布气氛,使美国人不敢踏出美国本土一步,艺术活动也都暂吿停止,玛莎.葛兰姆及保罗.泰勒的欧洲行全部取消,我们也内部投票没有成行。

虽然遗憾未能去芬兰演出,我却亲身经验了美国反战的热潮。除了示威的群众不断地演说,课堂中还有同学因为亲朋远赴沙场而阵亡,哭声及讨论声总是不断,大家根本无法专心上课。在武井慧的编舞课上,她让全班抱住哭泣的同学,许久许久,感觉传达到每一个人的体内,我们开始了一场无声却更激烈的时事讨论。我们的肢体时而愤怒,时而悲哀,彼此攻击,又彼此保护、安慰,从头到尾没有对话,我们却深深记得那天的感觉。她,武井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肢体就是她的语言。

一九九一年,她开始用《二十四小时之光》24 Hours of Light来串连她一生的作品,顾名思义,这真的是一支长达二十四小时的作品,这也是舞蹈史上的创举,对观众而言,也许这只是支很长的作品,但对武井慧而言,这却是她一辈子生命与创作的结晶。

在UCLA的演出,呈现的是《十四小时之光》,做为在一九九一年六月一日《二十四小时之光》世界首演的暖身。此舞在傍晚五点三十分的时候开始,淸晨七点三十分时才结束,也就是从天亮跳到天黑,再由天黑跳到天亮。

开始的部份在户外的草地上进行,因为正値下课,学生便在舞者之间走动,那天风好强,夕阳好红,我们用慢动作向室内剧场移动时,几乎是被风吹著走的。

八点半到十点,由武井慧自己演出,只见她屈膝,用快速的碎步环绕上百件的白色长袖内衣,在日本和尙诵经的音乐声下,把衣服一件一件的绑在身上,诵经声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她的动作也是如此,最后因为已绑上了无数件的衣服而无法动弹,由人扛离舞台……。

石头也是舞团的成员

接下来是〈光之十〉,也就是著名的〈石头地〉,武井慧手拿两个石头,不断的有人从各方向,朝她的脚边扔掷小石头,她愤怒的敲击手中石头,企图吓阻四方的攻击者,有时,她的石头会意外掉落,所有的动作也因此而静止。然后她重新开始寻找「她的石头」,找到后,攻击行动重新开始,直到小石头布满舞台为止。

这是一九七五年的作品,也就是她到美国后的第八年,作品显示了她在纽约生活的困顿。

〈光之十二〉是个群舞,除了武井慧在中间固守城堡,五男五女也各自用石头自筑疆界,人人自危外大家还试图去破坏别人的城堡,直到互敲石块的打起石头仗来。武井慧爱石头是受她父亲的影响,她记得小时候看父亲互敲石头产生火花来做佛教宗教仪式的祈祷,对石头互击的声音印象深刻,并说这石头「感动」了她。

有一天,她走在路上发现了一块拳头大的石头和她互通信息,于是她便问那石头:「你想跟著我,或是留在原地?」她似乎听到了那颗石头的回应,于是这块石头就一直陪她演出到今天。在〈石头地〉中每一个舞者也有在路上或山上捡来的「自己的石头」,石头们也都是舞团的成员。

接下来是〈菜园〉Vegetalble Field,也就是〈光之十六〉,舞者将一堆萝卜排列在舞台上,这段舞可能是和武井慧小时候与母亲一起种菜的经验有关吧!

至于最新的作品〈光之三十〉由她的丈夫Laz Brezer演出,舞者双手交叉并放于紧绑两袖的衣服内,闭著眼,如著魔般地蠕动著身体,那时已是深夜,没有什么过客,我觉得他有如蛆一般在纽约那个人蛇混杂的大都会中挣扎。半夜十二点的时候,营火升了起来,那是个月圆的日子,月下日本音乐家Yukio Tsuji的手中响起鼓声,叫做〈月圆之乐〉Full Moon Music。一点的时候,在室内,武井慧让观众活动一下,带大家做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和一些即兴舞蹈,舞团团员和观众十分快乐地舞在一起。

三点到四点的时候,观众被带到约三百公尺外的草地上,用一个小时慢慢地爬回到剧场,风大而冷,月光照在被狂风吹得沙沙作响的树上,在大部分的人们已沈睡的夜里,我却和周遭自然界一样淸醒,触觉、视觉、听觉、嗅觉都特别敏锐,虽然一小段路走了一小时,我却不觉得无聊。

回到剧场,体贴的演出单位,为观众准备了热的味噌汤和日本寿司,这时有人也体力不支倒卧在角落里,舞者却仍然继续表演著。

这时,我终于看到了〈光之一〉,这是武井慧在一九六九年的作品,是个十分简单却动人的舞蹈。三位舞者,原地忙碌却又安静的左右变换方向,如同有磁力互斥一般,从未同时面对相同的方向,而武井慧远远地在角落移动,像是在遥控著她们。在这支舞中,武井慧限制她自己只用「走路」这个简单的元素。在她后来的作品中,动作也都不多,而「走」仍是最主要的动作,她可以说是一个把「走路」发展运用得淋漓尽致的大师。

光引出了男女、生命、舞蹈

五点时,舞者们默默就位,男、女舞者们各自在十字交叉路的两端,有如皇帝与皇后般雍容缓慢前进,天色由黑变灰,当男女在交叉路口擦肩而过之时,蓦然发现天亮了,那是「光」,那是「生命之光」,男女的交集,没有激情,没有任何音乐,就这么简单!两性在遥远的对角,如磁力般的互相吸引,引出了生命的源头。我看著天边的光,这是一天的开始,也是生命的源头,我感动的不能自己,对舞蹈几乎有了新的认识。

淸晨六点四十五分到七点三十分,舞者和观众围成一个圆圈,唱起一些不知名的歌,没人知道那该是什么曲调,却随时可以附加上去,手搭在别人的背上,享受著那种震撼,一种活著的感觉。

演出结束了,完全没有鲜花和亲朋好友的祝贺、拍照,大家在握热彼此渡过冷夜的手,静静地离开,那种朴素的感觉,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文字|刘淑英 国立艺术学院兼任讲师,流浪舞者工作群编舞者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