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克二十年前的成名作《一个小女孩的教育》。音乐、舞蹈、戏剧自此融于一炉。(昌彦公司 提供)
新浪潮 新浪潮

奇才!蒙克! 一个歌唱、舞蹈、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

玛若迪斯.蒙克把自己的表演形式称为音乐剧场(Musical Theater),她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个人风格,已为自己奠立了大师的地位。在「新浪潮」的新辟单元里,我们将邀请国内编舞家为读者陆续介绍心目中影响当前舞坛思维的重量级人物。

玛若迪斯.蒙克把自己的表演形式称为音乐剧场(Musical Theater),她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个人风格,已为自己奠立了大师的地位。在「新浪潮」的新辟单元里,我们将邀请国内编舞家为读者陆续介绍心目中影响当前舞坛思维的重量级人物。

生在秘鲁利玛市,长于西部骑马,是个印加犹太人,住在间红屋子里。(广告揷播:她将呈现一支新作品:《旅游─献给恐龙》,三月四日在华盛顿史密梭尼博物馆的圆型大厅演出)三岁开始学舞 因为不会单脚跳,曾在加州凡尼开的怒吼的二〇年代上空俱乐部演出《嬉皮爱跳舞》,棕发。

在一九六九年的演出节目单里,蒙克这样形容自己。

编舞家、舞者,作曲家、歌者,电影导演、表演艺术家。

在一九八九年的纪录片里,电影字幕这样描述她。

三岁习舞,十六岁作曲

玛若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才女。一九四三年生在秘鲁利玛市,长在美国康乃狄克州,毕业于纽约莎拉劳伦斯(Sarah Lawrence)学院舞蹈系。三岁习舞,十六岁作曲。母亲是歌手,祖父是哈林音乐学院创办人。

二十岁毕业后到纽约市闯天下,刚好遇上杰德逊教堂(Judson Church)第一代的反动派正兴风作浪,她恭逢其盛,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第二代。杰德逊一票人马后来被冠冕堂皇地封之为「后现代舞者」,据说他们在一九六二年的第二次演出情况如下:

三个钟头马拉松式的演出,是在气温华氏九十度而没冷气的情况下进行。有的表演者穿著溜冰鞋;有的脚穿红袜、身背镜子;有的在膝盖上绑了个东西,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观众倒挤了三百多人,而且从头看到尾……

看来,情况虽拮据狼狈,演出却新鲜有趣。

当时他们举著对抒情式传统现代舞反动的大纛,追随康宁汉与巴兰钦的脚步,认为动作就是舞蹈的目的,形式便足以显现舞蹈。尤其甚者,他们反对剧场幻象,突显过程,贬折结果,因此简约技巧,回归自然动作;反对人为时间,运用重复性使时间感松弛扁平,以解构时间缔造的心理高潮;反对独断的决定论,释放动作的原性与自发性,而大量运用即兴;他们就这样地在追赶跑跳、唱念坐打的工作与游戏(tasks & games)中发现了新规则,而舞蹈从此进入了多面向的后现代纪元。

这票「穿著球鞋的舞蹈缪思」虽沆瀣一气,却路数各异,而蒙克更是奇葩中的奇葩。

一则则建构在祭仪中的史诗

和她走纯粹形式主义路线的师兄姐们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她的作品永远是一则则建构在祭仪中的史诗。而史诗却已然剥离了外在敍述逻辑,幻化为潜意识的断简残篇;动作与声音构筑的仪典便在梦的废墟中进行。如笔者前阵子观赏到的蒙克二十年前成名作的新版《一个小女孩的教育》Education of the Girl-child(1973、1993),便是典型。

其中第一部分身著白色粗袍的六名女子仿佛在游戏与工作中进行著某种家族仪式,动作稀松平常,氛围荒诞诡异。她们各自为政、又相互倚附;各做各事、又齐聚一堂;她们互相讪笑,又一起挖宝、旅行……停格画面的电影手法,强化了对照片般回忆的潜入,并且深化为超现实的梦境,在集体潜意识中,有穿著华服女子的若隐乍现,有手拄多根拐杖的怪老头忽进忽出……

若说第一部分是家族发展史,那么第二部分就是个人生命史了。初起,蒙克头顶白发,面戴眼镜,佝偻高坐于一张摇椅上,发声如颓死的老妇;而后退去白发眼镜,摇身变为束发系裙,操持家务的主妇;再而解去发髻,退下围裙,在简单的舞步中蜕变为无忧的少女;最后散下头发、退去裙裤,返老还童,回归成幼稚天真的女童。

《一个小女孩的教育》便在两种观点下完成,第一段的社会教化,与第二段的自我生命。而蒙克的艺术也自此趋于成熟:一则是史诗精神得以托附于以简约奇诡的意象交错编织的象征网络中;一则是音乐舞蹈剧场自此融于一炉,而完成她的「歌剧」概念。

诡谲多变,色彩缤纷的人声

音乐在蒙克的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很多时候只有音乐,而后在落实音乐意象中完成动作与场面。在《小女孩》的第二段落中蒙克边唱边舞,其间从老到小的历程以下同的虚拟发声隐喩,老态则低沈厚重,童颜则尖高轻快,便是她个人的创作典范。

她的音乐总以人声为主,不诉诸语言,仅止於单纯的发声,诡谲多变、色彩缤纷,为人声造音开拓了无远弗届的可能性。她的音乐简扑又繁复,像原始部落的亘古仪典,又像太空旅程的宇宙之声,远古与未来在她的声音中汇流,遥远幽冥。如今她的音乐成就,是得与葛拉斯(Plilip Glass)、莱克(Steve Reich)等人并驾齐驱而毫不逊色的。

而她的音乐与舞蹈、剧场又常不可切割,像是《龟梦》Turtle Dreams,虽是先有四部人声的音乐形式,但随即四人便成了表演者,有了简单的舞步、动作与队形,于是音乐舞蹈剧场又回归一炉,像是人类远祖的祭仪,祭仪中音乐舞蹈剧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蒙克的电影风格

蒙克的电影也是延续她对意象掌握的一贯风格:敍事建构在神秘而幽微的影像上。她曾开玩笑说:朋友觉得她的剧场很有电影风,所以她就去拍了短片,愈拍愈觉得有道理。电影影像与剧场意像是相辅相成的。

在笔者所看过的名作《爱利斯岛》Hlis Island中,虽企图凭悼爱岛历史上过往移民的困窘,但影像却建立在非写实的剧场风的表演上,譬如镜头来回扫过三组不同装扮的移民,他们在同一房间做著三种不同的事情,有的踱步徘徊、有的跑来跑去、有的席地玩耍,镜头就像超市的监视器般缓慢地来回平扫;或者镜头不动而移民角色纷纷出场,或站或坐或跳舞。而移民人物的黑白影像与现代游客的彩色画面相映成趣,历史与现存交错穿揷,使历史有了现存的印证,而现存也有了历史的观照,二者呼应对比,感伤、荒谬不可言喩。

玛若迪斯.蒙克,才女。

能集作曲、编舞、导演、表演于一炉的全才艺术家少之又少,而在各方面均能自创一格又炉火纯靑者,更是微乎其微。

蒙克,奇才。

不可多得。

 

文字|陶馥兰 多面向舞蹈剧场艺术总监,国立艺术学院讲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