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最悠久的莫斯科大剧院,是全世界音响效果最好的剧场之一。(林荫宇 提供)
莫斯科 艺术之旅/莫斯科

名闻遐迩的莫斯科戏剧广场

莫斯科,一座悠久的戏剧历史城市,众多的剧院,众多的杰出导演和演员,众多的戏剧流派。耐心走览一遍,别怕一串又一串的陌生译名,你会每下愈惊,震诧于这个体庞枝繁的戏剧大机器的运作。

莫斯科,一座悠久的戏剧历史城市,众多的剧院,众多的杰出导演和演员,众多的戏剧流派。耐心走览一遍,别怕一串又一串的陌生译名,你会每下愈惊,震诧于这个体庞枝繁的戏剧大机器的运作。

在莫斯科市中心有一个名闻遐迩的戏剧广场。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衣冠楚楚的人群从四面八方熙熙攘攘地涌向广场,涌向风格各别、异彩纷呈的众多剧院。随后,广场逐渐静寂下来,莫斯科又开始了一个令人心醉的戏剧之夜。

据莫斯科工人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资料,莫斯科共有五十所专业剧院、十座音乐厅和多时可达上百个的业余或半专业实验小剧场。但仅戏剧广场和莫斯科内城便有二十余座剧院,历史悠久的著名剧院如莫斯科大剧院、莫斯科小剧院、莫斯科艺术剧院……尽在其中。

大剧院:芭蕾舞剧和歌剧轮番上阵

在戏剧广场的正中是引世瞩目的莫斯科大剧院(戏剧广场2号),创建于一七七六年三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在位于克里姆林宫──勃拉维茨基大门附近的伏隆佐夫公爵府第举行了首次演出。一七八○年即在现址彼特洛夫基大街建筑了剧院。一八○五年因火灾被毁。一八二五年在原址重建,从此命名为莫斯科大剧院。

莫斯科大剧院拥有俄罗斯和原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最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和歌剧演员,在节目单上总是芭蕾舞剧和歌剧轮换上演,著名歌剧有葛令卡的《为沙皇献身》(一八四二年首演),柴可夫斯基的《尤金.奥尼金》(一八八一年首演)、《黑桃皇后》(一八九一年首演),穆索斯基的《包里斯.哥德诺夫》(一八八八年首演),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雪哈莎德》(一八九三年首演);著名芭蕾舞剧有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一八七七年首演)、《睡美人》(一八九九年首演),葛拉祖诺夫的《莱蒙达》(一九○○年首演)。从本世纪五○年代后期莫斯科大剧院不仅演出古典芭蕾舞剧,并在不断推出的新剧目中吸取、揉和了现代舞语汇,例如哈察都量的《斯巴达克》(一九五八年首演),比才的《卡门》(一九六七年首演),一九八○年大剧院根据契诃夫同名剧本创作了芭蕾舞剧《海鸥》。

莫斯科大剧院现任乐队总指挥是阿.拉萨列夫,芭蕾舞总编导是尤.格里戈洛维奇。

莫斯科大剧院的观众厅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共有六层,底层中央是池座,六楼是环形楼座,底层两边和二楼至五楼全是包厢,还设有国家贵宾观赏的专用包厢,共有二千一百五十个座位。无论坐在哪个角落,舞台上演员的歌唱、话语都传送得淸晰悦耳,是全世界音响效果最好的剧场之一。另外,有些演出也时而在克里姆林宫议会大厅举行。

莫斯科大剧院附设博物馆,陈列美术设计的布景草图、模型和服装,演出海报和节目单,以及剧院历史文献等。

小剧院:话剧演出形成独特风格

在大剧院的东边,并排著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话剧院之一──国立模范小剧院,通称莫斯科小剧院(位於戏剧广场1/6号)。今年,一九九四年将迈进一百七十周年。

小剧院因拥有一代又一代优秀演员史迁普金、莫恰洛夫、萨道夫斯基、叶尔莫洛娃、尤仁等而著称于世,在格里鲍耶陀夫的《智慧的痛苦》(一八三一年),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一八三六年)等剧目演出中形成了剧院表演艺术的独特风格:强调演员创作的高度热情和情绪的饱满,内心活动急遽、有强烈感染力,强调作品的人道主义内容和创作的目的性。小剧院的艺术成就对俄罗斯舞台艺术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起过积极作用。

自一八五三年起,阿.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成为小剧院的主要剧作家,剧院曾系统地上演他的剧目,所以小剧院有「奥斯特洛夫斯基之家」的荣誉,剧院门前矗有他的塑像。剧场内部镀金绘彩,十分华丽,但比大剧院更精致小巧些,共有一千零九十九个座位。在莫斯科大奥尔登克街六十九号设有分院。现任艺术总监是尤.米.索洛敏。

男人的MXAT:保留传统的风格女人的MXAT:洋溢批判的激情

因它的创建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柯而名闻于世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建于一八九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自创建伊始,剧院的生活就和契诃夫、高尔基及他们的作品紧紧联在一起。

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七日首次演出《海鸥》获得巨大成功。此后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直至一九九二年五月笔者在莫斯科艺术剧院还观看了奥列格.叶伏莫夫(Oleg N. Yefremov)导演的《海鸥》(编注:同一导演及剧今年三月九至十二日在台北国家剧院演出)。一代代导演根据时代意识和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海鸥》作出新的解释、新的处理,这正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柯所主张的:继承和发扬俄罗斯戏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反对思想意识僵化和追求外部效果,戏剧创作者应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明确的时代感,戏剧创作应是社会感受、生活感受和戏剧感受的综合,应有构思的深度,独创性和完美的舞台体现。

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艺术成就对俄罗斯文化乃至世界戏剧都起了深远影响,一九二二至一九二四年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作为剧院院长、导演、主要演员率领剧院赴欧、美巡回演出,震惊了世界剧坛,引起世界各国对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浓厚兴趣。

莫斯科艺术剧院还演出了契诃夫的《凡尼亚舅舅》、《樱桃园》、《三姊妹》,高尔基的《底层》、《小市民》和托尔斯泰、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俄罗斯古典作家及布尔加科夫、万比洛夫、沙特罗夫等当代作家的作品。

一九八七年因政治、经济局势变化的影响,莫斯科艺术剧院分裂为以契诃夫命名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和以高尔基命名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前者由叶伏莫夫任总导演,后者以T.B德勒尼娜为艺术总监,老百姓谑称为男人的MXAT(莫斯科艺术剧院的缩写,读音「莫哈特」)和女人的MXAT。

以叶伏莫夫为总导演的MXAT仍保留严肃、庄重、高雅、充满诗意的老MXAT演出的传统风格。另一所莫斯科艺术剧院十分突出的是在剧目上偏重选择那些曾被当局镇压过、禁演过,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的戏,演出洋溢政治批判的激情。

以契诃夫命名的MXAT占用了八○年代翻修的老剧场(位于艺术剧院胡同3号),建筑质朴、沉着、厚重,有一千一百八十个座位;从边门进去即登楼,楼上有约三百个座位的小剧场。以高尔基命名的MXAT(特维尔斯基林䕃道22号)是一九七二年建成的新剧场,外观完全不同于老艺术剧院:高高的赭红色砖墙,粗砺的巨石台阶,一长排玻璃门,在八道横贯全墙的水平墙牙上装有四组错落有致、组合高雅的灯群,它们成为剧院外观墙面漂亮的装饰。剧院内一楼是衣帽厅,二楼是陈列厅,三楼是休息厅,面积都很大。观众厅共一千三百五十座席。

MXAT在莫斯科维街三号另有一所分院,能容纳一千二百五十个观众。

玛雅可夫斯基剧院常搬演历史题材

在戏剧广场的西南方向赫尔岑大街十九号是玛雅可夫斯基剧院。从地图上看它仿佛离群索居,其实与国立戏剧学院、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毗邻。八○年代中期,笔者在这个剧院进修一年半,每晨九时亲睹舞台技师和工作人员来为新戏搭景;十一时导演和演员们开始排新戏至下午三时;四时舞台技师们来拆景并搭好晚场演出的布景;六时演员来化粧,七时多开演,约十时散场;演员卸粧未完,观众尙未完全走光,舞台上的景已拆得干干净净,为明晨九时的搭景腾空了舞台……

剧院创建于一九二二年,由梅耶荷德领导,他的学生巴巴诺夫.奥赫洛甫科夫任总导演。一九五四年以玛雅可夫斯基命名剧院。

剧院二楼的弧形休息廊陈列不少保留剧目的舞台模型,从这些模型可以看出现任总导演安.阿.冈恰洛夫继承了梅耶荷德和奥赫洛甫科夫的美学追求:注重发掘戏剧作品的哲理性,追求舞台处理的假定性,并有意识地借鉴中国、日本传统戏剧的某些表现手法。他的导演风格严谨、深沉、凝重,他的戏多是历史题材(包括卫国战争题材),演出显示了这位年届八十的老艺术家对历史到现实的深邃洞察力和警世醒世的使命感。

剧院历来的著名剧目有法捷耶夫的《靑年近卫军》、瓦斯塞尔芒的《从拉芒恰来的人》、阿尔布佐夫的《老式喜剧》、布尔加科夫的《奔走》、拉钦斯基的《湼隆和塞湼卡的戏剧生涯》等。

塔甘卡剧院在铁三脚支架上的探索精神

在莫斯科城区的东南方,外围环形路上真有一所离群索居的剧院,它就是位于契卡洛夫街七十六号的塔甘卡话剧喜剧院。由于占据了两街相交的三角地,因此外形奇特,像是几个不成方形的大盒子相叠或互套在一起。

剧院成立于一九四六年,原名莫斯科话剧喜剧院。一九六四年史楚金戏剧学校一批毕业生加入剧院,尤其即席自编自弹自唱的诗人、歌手、演员维索茨基的加入,使剧院的演出深受观众钟爱;尤.彼.留比莫夫出任总导演使剧院以革新精神赢得社会声誉;自此更名为塔甘卡话剧喜剧院。

无论外国人或当地人都以一睹塔甘卡剧院的演出为快:在《震撼世界的十天》(根据美国记者里德Reed.John的报导文学改编)里,那令人目不暇接的结构主义场面处理;《这里黎明静悄悄》中,七块长板魔术般地巧妙运用;《伽俐略传》结尾时手拿转动著的地球仪横穿舞台的小学生队伍……脍炙人口的演出还有《大师与玛格丽特》(根据布尔加科夫同名小说改编)、《母亲》(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罪与罚》(根据杜思妥也夫斯基同名小说改编)等剧目。演出都充分显示出留比莫夫的风格:把对生活和历史的深刻思考,热爱人民和祖国的激情,与无止境地发挥舞台假定性的巨大魔力,满溢活力的舞台演出形式,相互渗透、交融,完完全全地融合在每一个活生生的戏剧场景里。

「塔甘卡」是音译,若意译即「在铁三脚支架上」,笔者以为这正体现了剧院的探索精神,不怕失败的勇敢精神,和求胜的奋进精神。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从莫斯科来的消息是塔甘卡剧院濒临关闭──国家的变化必然影响到社会上层建筑文化领域的变化,必将波及到剧院的人与事。

列宁共靑团剧院高票价贩卖政治热点题材

社会制度的变化引起商品化大潮漫溢,冲击著俄罗斯的每个角落。在戏剧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是玛.阿.扎哈罗夫领导的莫斯科列宁共靑团剧院。

剧院创建于一九二七年,原称中央劳动靑年剧院。它的特点之一是剧院要职多由年轻人担任,这使剧院的演出朝气蓬勃、富于活力,深受靑年观众欢迎。八年前,一出《良心的专政》(作者米.沙特罗夫,一九八六年二月首演)使剧院和总导演扎哈罗夫轰动原苏联剧坛,它抓住了支持戈巴契夫的政治热点,贯串情节是「审判列宁」,这对人们当时的政治思维无疑极具挑战性,观众争抢一睹为快。一九九二年莫斯科各剧院票价还停留在二至五卢布时,共靑团剧院票价已达三十卢布,黑市票可达一百卢布(当时卢布与美元的汇率为150:1),这对当时的莫斯科市民来说属高票价高消费,但靑年人依然蜂拥而至。

吸引观众的剧目有《对亡灵的祈祷》(戈.高林)、《尤诺那与阿沃司》(根据阿.沃兹涅塞斯基的长诗《阿沃司》改编)等。现任总导演扎哈罗夫熟谙各个文化层面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心理,面对戏剧低谷,不耽于徘徊、哀叹、空谈,勇于付诸行动,一方面他善于攫取立足于历史、立足于政治的热点题材,使其具有较高品位而不流于低俗无聊。另一方面他敢于大胆创新,对剧院一九三三年首演的保留剧目《乐观的悲剧》(弗.维.维什涅夫斯基),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经典作品的传统演出,他都作了全新解释、全新处理,追求一种现实和历史、真实和幻觉交错对位、扑朔迷离的时空处理,并适应年轻人喜好,追求载歌载舞的话剧演出样式,讲究多媒体的综合演出。

自一九二七年始,剧院便在原址:契诃夫街六号。但剧院更愿沿用旧街名,自称「在小德米特洛夫卡街上的房子」。它位于著名的普希金广场的一侧,正对全莫斯科最大的「俄罗斯」电影院的北墙。剧场观众厅有八百一十个座位。

瓦赫坦戈夫剧院演出《杜兰朶公主》逾一甲子

在莫斯科的著名剧院还有瓦赫坦戈夫剧院,创建于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当时是莫斯科艺术剧院第三实验硏究所。一九二二年剧院领导者叶.巴.瓦赫坦戈夫导演的《杜兰朶公主》别开生面,一种崭新的导演手法对俄罗斯戏剧的舞台艺术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据资料记载,至一九八三年二月十三日,《杜兰朶公主》一共演出了二千一百一十六场。一九九二年笔者赴莫城时有幸观看了为《杜》剧七十周年举办的纪念演出。这表明《杜》剧作为瓦赫坦戈夫剧院的保留剧目从未中断上演。

瓦赫坦戈夫剧院位于阿尔巴特步行街二十六号,观众厅能容纳一千余人。现任艺术总监是米.乌里扬诺夫。

创建于一九二三年的莫斯科市苏维埃剧院位于大萨德瓦雅街十六号。大观众厅有一千一百七十九座位。楼上另有小剧场,座位临时搭置,经常上演探索性剧目,一九九二年笔者在此观看了彼.法缅科导演的荒诞剧《卡里古拉》(卡缪原作)。现任总导演是奥.豪姆斯基。

一九九四年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柯音乐剧院将庆祝七十五岁生日。它位于普希金街十七号。著名剧目有柴可夫斯基的《尤金.奥尼金》、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春宵》等。

位于真正市中心的、与「外国旅游者」大宾馆相邻的剧院是叶尔莫洛娃剧院(高尔基大街5号)。由著名艺术家尼.巴.赫梅廖夫于一九三二年创办,原是戏剧实验培训所,一九三七年更名为叶尔莫洛娃剧院。上演俄罗斯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各类剧目。现任总导演是瓦.弗金。

四轮马车、坦克开上中央苏军剧院舞台

莫斯科城区外围环形路的北边,在一片绿荫中有一座迎面矗立十八根白色高柱的宏伟建筑物,它就是公社广场二号──中央苏军剧院。创建于一九二九年,著名导演、人民艺术家尤.阿.扎瓦茨基和阿.德.波波夫都曾担任剧院的艺术总监、总导演。现任总导演是叶.海费茨。

它的舞台令一切从事导演专业和舞台美术专业的人叹羡不已:既高又大且深,有大、小两个不同圆心的转台,小转台可沿著大转台的内缘转动,还设有前后方向的推拉台装置。笔者曾在此看《茶花女》演出,女主角玛格丽特驾著真的四轮马车出场,男主角阿芒骑白马上场,据说真的坦克车曾开上舞台──在这样设备装置齐全的舞台上可以演出多少撼人心魄的戏剧呀!

大萨德瓦雅街十八号,紧挨著市苏维埃剧院的是莫斯科讽刺剧院。创建于一九二四年,著名演出有玛雅可夫斯基的《澡堂》、《臭虫》,果戈里的《钦差大臣》等。现任艺术总监是瓦.普普契诃。

在特维尔斯基林荫道二十三号,与以高尔基命名的莫斯科艺术剧院隔街相望的是普希金话剧院。创建于一九五○年,剧院二楼的走廊装饰有古老的雕塑物,人们称它为「普希金厅」。观众厅有一千零二个座位。现任总导演是尤.依.叶廖敏。

在著名的普希金广场附近、「明斯克」旅馆的对面是莫斯科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话剧院。一九四○年时它还是一座歌剧话剧院,一九四八年改为现称。位于高尔基大街二十三号。现任总导演是罗芒.考扎克。

顺著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剧院向北走约一百米,往左一拐就是萨道夫斯基胡同,那里的十号建筑物是莫斯科靑年观众剧院。一九八七年以象征主义手法首演布尔加科夫的《狗心》,震动了整个莫斯科戏剧界,导演是雅诺夫斯卡。现任总导演是依.拉庇杜斯。

当代作家的新作品轮流上果戈里剧院的舞台

在国家通讯社塔斯社的对面有一条小勃劳纳街,一进街口就能看见二号建筑物──小勃劳纳话剧院。于一九四六年开创,曾演出过奥斯特洛夫斯基、契诃夫和当代剧作家的作品,一九八五年演出根据康.西蒙诺夫小说改编的《军人不是天生的》。总导演是叶.拉扎廖夫。

走出杜尔盖涅夫斯卡雅地铁站就能看到格里鲍耶陀夫的塑像,在他身后约二、三百米的左侧是莫斯科现代人剧院,那是契斯道普鲁德林荫道十九号a。它的历史较短,由奥列格.叶伏莫夫于一九五四年发起成立,一九五七年开始演出。现任总导演是伽.伏契克。

在库尔斯卡雅地铁站下车,得走很长很长的地下甬道,刚一走上街面,红黑相间的「果戈里剧院」大字就在远处向你微笑,那是卡扎考夫街八号a。一九二九年剧院的导演们宣称自己的剧院是「流动的」剧院,一九三八年曾称中央流动剧院,它一贯扶持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和有尖锐主题的剧本,「流动」即指当代作家的新作品可以轮流在舞台上得到第一次体现。现任总导演是伊.雅辛。

中央木偶剧院的木偶钟,每天正午耍小把戏带来无穷欢乐

俄罗斯社会各界对儿童美育教育十分重视,仅莫斯科就有中央儿童剧院(位於戏剧广场2/7号)、莫斯科靑年观众剧院(前述)、莫斯科国立儿童音乐剧院(维尔纳茨基大街5号)、中央木偶剧院(萨道夫—萨玛杰契纳雅街3号)、莫斯科木偶剧院(斯巴达克斯基街26号)、杜洛夫马戏剧院(杜洛夫街4号)、莫斯科国立杂技剧院(列宁山上,维尔纳德斯基大街7号)。

中央木偶剧院门外的木偶钟成了莫斯科一景,钟顶上昻首挺立一只金雄鸡,快到中午十二点时,它就转过身子,扑翅啼鸣三声,因它的召唤,它脚下围绕圆形钟面的十二个小门就依次打开,每个小门前出现一个动物木偶或鸟偶。十二个小门全打开时,时针正指十二点,垂挂在钟边的铜铃便纷纷响起来,同时传出悦耳动听的俄罗斯民间音乐,木偶随之舞动。在第十二响钟声后,木偶又一个个退回小屋,小门随即关上。每到中午,剧院门前观看的人群摩肩接踵,尤以孩子为多,一代又一代儿童都喜爱这座由著名演员奥布拉兹佐夫于一九三一年创办的、给他们带来无穷欢乐的剧院。

国立儿童音乐剧院除了有大(一千二百个座位)、小(三百二十个座位)两个剧场外,在大而多的休息厅里还有水族馆、圆形巨高的大鸟笼、各色花簇草丛,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看到并学会辨认动物、飞禽和植物。还有游艺室、音乐室、图画室、木偶剧场。孩子们可以自行画画、弹琴、唱歌、演木偶戏。有一间帕列赫壁画厅,四周全是取材自文学名著的巨幅绘画,如普希金的《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民间故事《宝石花》等,剧院教导员先弹一段钢琴,请围观的孩子回答这段音乐和哪幅壁画有关,然后请孩子们讲述这幅画的故事,最后教导员再演奏一曲完整的音乐。笔者在现场观看的那一次,孩子们竞相擧手回答,踊跃兴奋极了,他们获得了文学知识、欣赏了音乐、锻练了语言表述能力。这正是国立儿童音乐剧院一九七九年创办的宗旨,也是它的创建人、著名导演纳.萨茨所期望的:把剧院办成集演出欣赏、艺术教育、自由游戏为一体的陶冶儿童高尙情操的场所。

莫斯科所有剧院内部都有下列设施:衣帽厅、小吃部、吸烟专用场所、陈列室,祇是大小不同。各个剧院都在说明书上注明:迟到者请在幕间休息时入场。因此演出过程中场内极其安静,观众都能自觉保持安静并自觉互相监督。

九○年代大红大紫的洛曼.维克丘克剧院

近年来,莫斯科出现了一些新的戏剧团体,如莫斯科叶尔莫洛娃国际戏剧中心、新讽刺剧院、洛曼.维克丘克剧院等。众多的实验剧团不断地优胜劣汰,有的已成为专业性剧团,如塔巴科夫领导的实验剧团、「西南角」实验剧团、「尼基茨门旁」实验剧团等。

値得一书的是洛曼.维克丘克剧院于九○年代初在莫斯科大红大紫了一番。维克丘克原是前列宁格勒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八○年代后期到莫斯科任客座导演,他把昔日严格的思想控制下噤若寒蝉、今天年轻人趋之若鹜的西方某些观念、某些审美外在形式,贴切地用在自己的舞台演出中,他以往昔视作颓废艺术的现代派剧目、以演出中隐晦的象征、以强烈的重金属音乐、以表现力极强的现代舞的形体动作吸引了大批靑年观众。他的代表作有《蝴蝶君》(美、黄哲伦)、《女仆》(法,让奈J. Genet)。尽管俄罗斯戏剧评论界对他颇多微词,但不得不承认他是九○年代初値得注目和硏究的导演。

莫斯科确实是座文化城市,具有悠久的戏剧历史的城市。众多的剧院、众多杰出的导演、众多优秀的演员。这里既孕育出重体验的写实主义流派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又出现了「把戏剧引向它的假定性本质」的表现派的梅耶荷德戏剧主张,还产生了综合两种戏剧流派的强调戏剧处理的形式与手法的瓦赫坦戈夫的「幻想现实主义」。越接近当代,俄罗斯戏剧界对各戏剧流派就越能进行历史的客观的再评价,各种流派不再拘囿于孤流独川,各种风格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今天的戏剧没有统一的规范,可供选择的范围是如此之大,对任何一种形式都没有禁忌,莫斯科的各个剧院在继承、革新、综合、融汇的基础上,又发展、形成各自的新的艺术特色。

(本文全部图片均由作者林䕃宇摄影及提供)

文字|林䕃宇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导演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