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了解梅纽音的演奏艺术,关键就在于对音乐「透视」的程度如何。(EMI唱片公司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走出神童神话的梅纽音

我们听到的不再只是音乐而已

梅纽音的早期杰作

十五岁之前,梅纽音已是音乐界璀璨耀眼的小提琴天才。自小敏感度就异于常人的梅纽音,在演奏上将技巧性、音乐性与器乐的特质做了完美的结合,而毫无困难的表达自己内心最真诚的感受。但,对于战后出生的新世代而言,如何能了解这位本世纪最伟大的音乐神童,其早期的演奏到底达到何等的水准与格局呢?

十五岁之前,梅纽音已是音乐界璀璨耀眼的小提琴天才。自小敏感度就异于常人的梅纽音,在演奏上将技巧性、音乐性与器乐的特质做了完美的结合,而毫无困难的表达自己内心最真诚的感受。但,对于战后出生的新世代而言,如何能了解这位本世纪最伟大的音乐神童,其早期的演奏到底达到何等的水准与格局呢?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二日,当我正驶离纽约曼哈顿令人厌烦的交通时,WQXR FM96.3(纽约市的古典音乐电台)突然报出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梅纽音(Y. Menuhin, 1916-1999)逝世的消息。我心想天底下哪有这么凑巧的事情,因为前一天才在一家乐器店购买了一张珍贵的梅纽音最早灌录的CD(1928、1929、1931)。

虽然,梅纽音在一九五〇年代末期以后的演奏技巧明显的呈现退化的现象(那时他还不满四十岁呢!),但我早就听闻他儿时的演奏是如何的不得了,特别是我自己的小提琴教授菲利浦先生曾亲口吿诉我,他认为梅纽音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他的说法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神童奇才惊世之后

年轻一代,特别是战后出生的新世代,对于梅纽音小提琴演奏的能力是抱持著怀疑的态度的。因为他们所听到、看到的梅纽音是一个走下坡的梅纽音。在后来的梅纽音的演奏中,虽然偶有巧思的音乐句法,但大部分的时候听者必须要忍受其音质粗糙、失控的演奏技巧,著实让人无法联想到他怎么会是「这个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呢?

记得数年前纽约的公共电视台曾播出梅纽音与德国莱比锡布商大会堂管弦乐团合作演出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由库特.马索(Kurt Masur)指挥。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梅纽音实际演奏的情况。梅纽音那时大概六十好几,从他演奏的外貌看来,似乎他深受生理状况之苦。虽然梅纽音看似已全力以赴,但颇有事倍功半之感,往往使劲越多的地方,越容易造成失误,例如左手双音与和弦的地方。而他跳弓声音的粗糙与不匀称,显示他右手控弓有问题。显而易见地,这些生理技巧上的障碍,必然会限制住一个演奏家内在情感的抒发。

事实上,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就陆续有人针对梅纽音这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现象,提出了许多的探讨。这些论调中包括:小时候老师未注意他拉琴的姿势,以致造成日后的运动伤害;有些人认为梅纽音年轻时受德国大指挥家佛特凡格勒(Furtwangler)的影响很深,所以当佛氏于一九五四年去世之后,梅纽音在音乐的路途上顿失大师的指引,对其心理造成不小的冲击,因此音乐成长陷入困境(此种论调和卡拉扬与穆特的关系颇为类似);另一种说法则是我个人亲身得到验证:梅纽音长期患有关节炎的宿疾,影响其演奏甚钜,所以为了改善其健康状况,他对东方的健身运动,例如对于瑜珈下了很大的功夫。关于受关节炎困扰一事,在纽约曼哈顿一位颇有声望的针灸医师,曾亲口吿诉我确有其事,因为梅纽音曾求诊于他。

上述的这些论点可能全是事实,也可能只有部分可以相信,但是我从未认真的去思考过这些问题,直到有一天当我在台北爱乐电台的录音室播放自纽约购得的梅纽音儿时灌录的CD时,改变了我过去对梅纽音的看法: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是一个十二岁、胖嘟嘟的小男生所拉奏出来的音乐!从耳机中传出来的声音不仅仅只是技巧的完美,或是漂亮的琴声而已;那是一种带有言语难以形容的表现魅力。尤其是听到十五岁(1931)的梅纽音奏出布鲁赫(Bruch)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的头几个音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感动马上流露在我眼框的泪水中。这种打从内心深处的感动,即使在年轻时候的海费兹的录音当中也听不到的!

比较版本透视梅纽音

那次在电台为梅纽音特别制作的单元共有三集,我选择了他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五八年的录音;这三集的节目可以说完整的涵盖了梅纽音首次的录音到他的演奏开始显露问题为止,并有系统的按照录音年代从一九五八年往回介绍。在这个有点类似探索梅纽音演奏「症状」根源的介绍中,我依序的播放了他所演奏的多首协奏曲与独奏小品。其中我认为最有趣的部分莫过于将梅纽音十五岁时所灌录的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拿来与其他成年的小提琴家们的演奏版本做个比较。在这些比较的版本中包括了海费兹(Heifetz)、米尔斯坦(Milstein)、史特恩(Stern)、佩尔曼(Perlman)、祖克曼(Zuker-man)、郑京和……等等多个版本,其中甚至包括了梅纽音于三十几岁的壮年时期再一次的录音版本。虽然我时常在自己的广播节目做这种「疯狂」的版本比较的事情,但其目的并不是要比出个高下!而是透过欣赏不同人的演奏,来训练听众的耳朶。同时,在做版本比较时,特别著重先呈现作曲者的乐谱上所有的原貌(调性、拍号、表情术语、articulations、音乐结构等等),建立听者在比较、欣赏不同版本时,有一个比较精准客观的基础。演奏艺术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虽然乐谱的符号是死的,但不同的人在解读同样的乐谱时,往往是完全不一样的!版本比较的最大乐趣就在这里,透过对乐谱本身的理解,倾听不同人对它的诠释,你可以直接「透视」演奏者的内心世界,甚至于知道他/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我认为器乐演奏技巧的增进与对音乐本身的理解是成正比的,当然一些演奏时必备的基本功,像左手的音阶、琶音、各种双音的组合、和弦音、拨弦、泛音,与右手从Legato到Spic-cato的各式弓法,有如一个人每天需要运动,必须天天练习。但是音拉得再准,手指头跑得再快,并不代表这个人演奏出来的音乐就言之有物。一个对音乐了解有限的人,其演奏必像一个充满指法、弓法练习的机械式演奏。

梅纽音的演奏美学

要了解梅纽音的演奏艺术,关键就在于对音乐「透视」的程度如何。梅纽音似乎自小对音乐的感受度就异于常人,像他于一九二八年所灌录的第一首曲子Ries的La Capricciosa,由于他对这首小品风格精准的掌握,一个原本充满高难度技巧的Virtuoso的小曲,在十二岁梅纽音的手上变得如此的easy going生趣盎然,而这居然是他这一辈子所灌录的第一套曲子!梅纽音一九三一年十五岁时所录制的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更是另一个对音乐本质有深刻认知的典型例子。这首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开场白是相当特别的,作曲者写了两段装饰奏给独奏小提琴自由的发挥。这两段装饰奏乐句的和声分别是这首协奏曲G小调的一级(g)与六级(降E),乐句的结构就是上述和声的音阶与琶音的音型所组成。如果从纯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开场白可以说是再稀松平常不过了。不过我们需先对小提琴这个乐器的特性做一了解,小提琴这个乐器是属于所谓的「泛音系列」(overtones series)的乐器。意即在演奏任何一个音时,在理论上皆会和其他具有和谐比例关系的音产生共振的现象。西欧古典音乐和声调性所代表的意义,自古就有许多不同的论述。但不论主张为何,似乎都同意不同的调性和声,会与人类不同层面的情感产生共鸣。「泛音系列」和声所产生的音色共振现象,对于人类情绪的感染具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小提琴演奏美学的认知,是另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 "Messa di Voce" 成为人声表达时最基本的唱腔。到了巴洛克时期 "Messa di Voce" 更变成小提琴在模仿人声时必练的弓法。像历史上最传奇的小提琴家帕噶尼尼(Paganini)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并不是他超人的技巧,而是他在拉奏慢板旋律时,有如在你耳边喃喃细语的歌唱功力。

 

梅纽音的演奏将上述技术性的、音乐性的与器乐的特质做了完美的结合,将布鲁赫这首协奏曲、那带有Blue神秘特质的G小调,做了深刻又生动的诠释。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在比较众多的录音版本中,梅纽音十五岁的演奏对我产生如此这般的震撼。在他的演奏中音乐已经不再是「音乐」了,他的琴声神奇的勾动著我内心深处的每一根神经,仿佛唯有自身的灵魂方能对生命发出这样的礼赞。在梅纽音接近完美的演奏中(一九三一年的录音一次0K!),任何形式的演奏理论或是音乐知识,似乎都无法足以解释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他是如何超越世俗的障碍,而毫无困难的表达自己内心最真诚的理念。

天才神童之谜

这次节目制作的经验是非比寻常的,因为我本来是一个不太相信有所谓「神童」、「天才」存在的人,十几岁能演奏帕噶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那不叫做「天才」;但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能拉得让我感动落泪,那已不是「神童」二字所能解释的了。我时常看到一些演奏技巧吓人的孩子,但是却无法从他/她们的演奏中得到音乐应有的纯真与乐趣;但是,梅纽音的演奏绝对是一个例外!他的音乐语法让我感受到温暖无比的人性面!一个才十五岁的孩子,他是如何办到的呢?他又为什么在年近不惑之际,失去了儿时的天赋异禀呢?这是梅纽音的「中年危机」造成的吗?这一连串的疑问,会不会随著梅纽音的逝去而成为世纪之谜?

 

文字|彭广林  东吴大学音乐系专任副教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