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尼曼的反复手法总是带有一种固执意外的抒情和无视于调性终止的技法。这种作风,让他的音乐获得一种强烈的紧凑感。
第一届台北国际城市艺术节
世界级大师演出系列
节目名称(演出者) |
地 点 |
时 间 |
英国现代音乐大师 麦克尼曼 |
台北国父纪念馆 |
5月6、7日 19:30 |
英国幻想剧场 惊异大奇航 |
台北国父纪念馆 |
5月10、11、12日 19:30 |
新竹市立演奏厅 |
5月13日 19:30 |
|
汉唐乐府 巴黎小艇歌剧院 梨园幽梦 |
台北国父纪念馆 |
5月25、26日 19:30 |
新竹市立演奏厅 |
5月19、20日 19:30 |
|
韩国歌舞料理王 |
台北国父纪念馆 |
6月9、10、11日19:30 6月11日 14:30 |
月亮的女儿- 娜塔莉夏高 颠覆女高音 |
台北国家音乐厅 |
6月14日 19:30 |
高雄市立文化中心至德堂 |
6月10日 19:30 |
|
新竹市立演奏厅 |
6月11日 19:30 |
世界音乐系列
节目名称(演出者) |
演出时间 |
|
西班牙Antonio Placer/希腊Savina Yannatou & Primavera En Salonico |
5/28 |
|
比利时Iep Fouriers/匈牙利Dresch Quartet |
5/29 |
|
澳洲Colin Offord/台湾交工乐队(客家) |
5/30 |
|
比利时Trip Viool/塞尔维亚Mallou |
5/31 |
|
台湾回谷与达克达(阿美族)/法国Catherine Delasalle Band |
6/01 |
|
联合即兴演出Jam |
6/02 |
|
注: |
1.上述演出时地均为台北国父纪念馆 19:30 |
|
2.匈牙利杰斯四重奏新竹演出场次5/25(周四)晚上7:30新竹市立演奏厅 |
||
艺术面对面/书展
|
节目名称 |
日 期 |
地 点 |
讲 座 |
麦克尼曼的跨界音乐创作 |
5/7(周日)下午2:30 |
New York New York展览购物中心七楼C Room |
研习坊 |
盖文罗勃森的表演技巧 |
5/11(周四)下午2:00 5/12(周五)下午2:00 5/14(周日)下午2:00 |
国家音乐厅舞蹈排练室 |
讲 座 |
梨园幽梦的跨国合作 |
5/21(周四)下午2:30 |
汉唐乐府艺文中心 |
研讨会 |
世界音乐研讨会 |
5/31(周三)下午2:30 |
New York New York展览购物中心七楼D Room |
书 展 |
英国戏剧专书大展 |
5/8(周一)至5/14(周日) |
New York New York展览购物中心六楼现代艺术馆 |
洽询电话:23925322台北艺术推广协会
对于许多现代音乐运动,几乎从源起到结束,台湾始终都无缘参与。本地的聆乐者,对现代音乐的认识,几乎都只到音列主义为止。音列主义音乐被称为二十世纪最难懂的乐种,所有人便误以为,音列之后的音乐,理所当然只可能更难懂。然而,幸运的是,随著麦克尼曼的到来,我们终于有机会亲自参与当代音乐中繁盛的一支,分享低限音乐开得最灿烂的时刻。
麦克尼曼是一位擅于在同中求异的人,而这也正是所谓「低限主义」(minimalism)者最擅长的事。这也就是说,尼曼不啻为低限主义者中的佼佼者。不同于其它美国地区的同伴(counterpart),如葛拉斯(P. Glass)、莱许(S. Reich),尼曼是由乐评人到剧作家,最后走向自组乐团、创作低限主义作品(他也是第一位采用minimalism这个字来形容这—派音乐的乐评人),很独特地走出他与众不同的低限风格。
从《钢琴师与她的情人》说起
尼曼的风格主要在于神经质的作风。不同于美国同僚们带著舒缓气质或是狂暴风格的反复手法,尼曼的反复总是带有一种固执、意外的抒情和无视于调性终止的技法,这种作风,让他的音乐获得一种强烈的紧凑感,那是远在美国西岸(大部分低限主义者的故鄕)的低限主义者们所未曾达到的,而也正是这种紧凑感,让尼曼的音乐获得了戏剧性,进而得以成为电影配乐里成功的素材,也就是我们在电影《钢琴师与她的情人》The Pianist中所感受到的那股难以形容的张力和不可抗拒的压迫感。可以说,把尼曼的音乐诠释得最好、最成功的是这部电影,而能把电影中这位女主角那逃脱了、最后必须断去手指、乃至自沉于水底、切割与钢琴的情愫才获自由的感受诠释得最好的,也只有尼曼的音乐。这部成功的电影,讲述了成功艺术所不可或缺的真正要素:唯有与创作者内心共鸣的题材,才可能获得成功。问题是,尼曼和导演珍康萍,却不可能预知这一点,这也正是成功艺术可贵的地方。
举电影《钢琴师与她的情人》为例,毕竟是推介麦克尼曼音乐最大的危险。自从该片上映后,就连高中女生也都学会了里面那反复性的弹奏风格。然而,那毕竟不是全部的尼曼,在英国导演葛林纳威的电影(如《魔法师的宝典》The Prospero's Book、《厨师、大盗与他的情人》、《淹死老公》Drown-ing by Numbers、《绘图师的合约》The Droughtman's Contract)(注1)中,尼曼是那么的野蛮而无情地对待他的反复音乐,使人深深地在电影的进行中受到近似折磨的触动。
然而,尼曼的音乐会(非配乐)作品可能更具有挑战性和独立存在的价値。这或许也是近年来他尝试以影像与音乐结合,让音乐成为整个综合艺术主导的原因。这种尝试让他的作品跳脱受到电影情节牵制的附属地位,得以成为故事的主轴,也让这些原本已具有高度感染力的音乐更添挑战和刺激性。尼曼可以算是二十世纪后半叶严肃作曲家中,作品演奏、发表、录音,并被收藏的数量最高的一位。
古乐出身、低限作风
尼曼出生于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毕业於伦敦皇家音乐院,也曾在剑桥国王学院念过一阵子。在皇家音乐院中(1964-67),他随英国古乐学家索斯顿.达特(Thurston Dart)学习,正是达特为他打开了硏究浦赛尔和巴洛克音乐之门。日后,巴洛克音乐在数字低音上简约的作风,惊人地与他的低限主义手法相符,也为他的低限手法,开创出一条异于同派别美国作曲家的另类空间,更使得他的作品添进一种纤细的元素,而那也正是葛拉斯等人较偏向摇滚作风的手法所缺乏的魅力。随达特教授学习古乐之后,一九六四年后他转投剑桥国王学院进修钢琴、大键琴和作曲(老师为Alan Bush,1964-67)。这之后他曾为白特威铎(Birtwistle)写剧本Down by the Green-wood Side(1969)。尼曼也曾是相当重要的乐评人,他所写的《约翰凯吉与其后的实验音乐》(Experimental Music,John Cage and Beyond)现在是英语系国家通用的现代音乐教材,被誉为是一九四五年以后此类书写中最好的作品。
尼曼在七七年接受白特威铎的委托,制作了十八世纪剧作家果多尼(Goldoni)的剧作,剧中他大胆地将古乐器和现代的萨克斯风与班鸠琴组合在一起,制造一种新旧交杂的演出效果。古乐器的风潮当时正在英国风起云涌,尼曼在学校的所学派上了用场。然而不凡的是,他看出现代乐器融入古乐器的可能性,更看到这些声音具有诠释现代音乐的可能。就在这一年此剧演出之后,尼曼将该剧中演出的乐团成员继绩留在他身边工作,成为他实验新作的对象,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麦可尼曼乐团。乐团的存在,是促使尼曼创作的关键。因为要维持这个乐团的生存,他就被迫要创作音乐,以供他们演奏,于是乐团成为尼曼创作的动力。慢慢地,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尼曼乐团,形成乐团的主力核心,像是后来为尼曼演奏三首四重奏的小提琴家Alexander Balanes-cu、中音萨克斯风手Dave Roach、次中音萨克斯风手Andy Findon、低音吉他手Martin Elliott,这些人的加入,替代了原本的古乐家,使得尼曼乐团变成一个以萨克斯风和弦乐四重奏为基本音色,附带他主奏钢琴的现代声音乐团。这种声音组合,也和美国低限主义者如葛拉斯和亚当斯等人自组的乐团声音构成不同。弦乐细腻的音响是主要的差异,而在萨克斯风数量上的取胜,更让尼曼乐团有一种狂野、粗糙的音色,足以弥补他音乐本身有时煽情的抒情旋律。有趣的是,尼曼乐团不介意使用扬声器来帮助演奏,这成了尼曼乐团音色最大的特色:大声而不真实。
麦克尼曼与葛林纳威
尼曼在整个八〇年代接连为彼得.葛林纳威的十八部电影配乐,一直到九一年完成的《魔法师的宝典》被葛林纳威配上了电子音乐后,忿而离去,从此不再合作。这段时期的作品,成为他最脍炙人口时期的创作。葛林纳威与尼曼的合作不像一般好莱坞的模式,在拍摄工作后期,将毛片送往作配乐家处,指定所有段落音乐所需的气氛,或演奏时长等等。葛林纳威用很个人的方式与尼曼合作,他喜欢作曲家看完剧本后,就立刻著手写音乐,在他听到音乐后,才开始拍摄工作,结果是,好像是葛林纳威在为尼曼拍摄他的音乐录影带一样;他按著尼曼的音乐来搭配电影画面,这种作法,不管对作曲家或导演来讲,都是相当让人惊讶的方式。如今我们回顾两人在这段时间的诸多杰作,更不得不对其作品之独立与圆熟、音乐与影像不知何者先出的效果,感到不可思议,也因为这种合作方式,让尼曼从一开始创作就没想过自己是在写电影配乐,而是当作在创作一首独立进行的音乐会音乐。这种合作当然也显示葛林纳威是一位具有深入音乐感受力和见解的导演,他有时甚至会要求尼曼把以前写好的作品借他在电影里用,像电影《厨师、大盗和他的情人》(1989)片未那场葬礼进行曲中的音乐,其实是尼曼早在一九八五年就已完成的作品,这是他为悼念英国在一九八五年发生的海瑟足球场悲剧所写的。
尼曼在八二年完成的《绘图师的合约》后来被改编成音乐会组曲的三段音乐,这三段音乐让我们接触到的其实是一首巴洛克式的世俗奏鸣曲的三乐章型式。一开始的〈追羊的工作最好留给牧童〉一段,音乐充斥著愉悦与乐天的田园风,尤其中段将配器削减为小提琴和数字低音,那音乐简直就有如广吿配乐一般地简单幸福;由钢琴组成的和弦低音、上面依次堆叠著萨克斯风无尽的反复,伴著弦乐部的卡农追逐音型,尼曼可以让描写音乐发挥到让形容者词穷的地步,而他也可以在极尽摇滚情事的第二乐章〈对光学理论有一套〉中,无止尽地反复那段让人想起七〇年代加勒比海流行乐的畅销旋律,其中微细的变化,每一次反复都不同,音乐逐步复杂化,乐趣却始终不改。最后的〈花园逐渐变成了置衣室〉则是纯粹从维瓦第的协奏曲慢乐章中借用了手法,这个悲伤的乐章,也是这套配乐最有名的片段──类似夏康舞曲的数字低音,加快时値以一小节四拍的方式,共进行了六小节;在第十二小节时,开始起明显的变化,而小提琴独奏的反复运弓则在第二十四小节中断,成为主题的附属齐唱线条。
同样特别的是电影配乐《一加二的故事》A Zed and Two Noughts组曲的第二乐章,这个乐章显然也出自维瓦第的协奏曲,然而,在第一主题呈现后,第二主题却出现了尼曼未来成形于《钢琴师与她的情人》中的旋律形式。这段主题以小号吹奏,其实只是随著数字低音,作每四小节上行四度的手法,但却构成了对比的抒情目的。
麦克尼曼的巴黎服装秀
尼曼音乐之极简,莫过于他的四首弦乐四重奏。四首作品中,前三首出版年代较远,在八九年前以连续四年的时间分别问世,已被讨论极详。其中第一号是献给其师达特的,音乐中带有英国文艺复兴时代John Bull和音列主义创始人荀白克的风格。第二号则是以一种名为Baratha Natyam的民俗舞曲节奏写成。第三号是以他一首圣咏曲《走出废墟》为基底构成,原曲是纪念亚美尼亚八九年大地震所写,所以音乐中有罗马尼亚民谣和舞曲(尼曼在六五、六六年随达特学习时曾前往该地收集民谣),而全曲则以纪念一九九〇年亚美尼亚独立革命而写。至于完成于一九九五年的第四号四重奏则尙未被讨论。此曲缘自他九三年为日本服装名设计师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的巴黎秋季服装展所作(注2)。这份乐曲原是由尼曼亲自弹奏钢琴,他长期的搭档巴兰涅斯库担任小提琴,以二重奏方式完成。原始的服装秀版的前半段可以说是一套非常艰难的小提琴无伴奏组曲,而尼曼的反复性低限作风在这里也几乎消失难见。甚至,因为反复的低限作风消失,可堪对照的节奏也因此藏匿无踪,结果就成为尼曼最难懂、却也最饶富趣味的一套作品。(有趣的是,服装展一般都被视为是时尙和平民品味的指标,却偏偏出现了作曲家最意外的作品,巴黎文化之多样性与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这套小提琴无伴奏组曲,让我们看到了尼曼作品最纯粹,不受到配器、和声和戏剧效果影响的独立面貌,展现出对尼曼多样的音乐性格。作品中呼应山本耀司的服装展主题「灰姑娘」和山本耀司本人指定希望采用欧洲民谣元素作为基础的要求,采用了四段苏格兰流行歌谣(这些歌谣旋律本来是要用在《钢琴师与她的情人》配乐中的,但后来没用上,尼曼创作第四号弦乐四重奏时,又借用了其中三首歌谣)。这四段歌谣都巧合的以a小调呈现,且都是艾奥里亚调式构成,后来在第四号弦乐四重奏中,可以听到这几段曲调,不停交互出现在各个乐章中。当这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作品,出现在第四号弦乐四重奏交织的和声中,你会惊讶于尼曼是怎样地善于散发他自己所习惯的音乐气味和情境。音乐一开始呈现出来的那种落寞和民谣色彩,让任何熟悉「永恒的山本耀司秀」作品的人大为动容。这首献给其师亚伦.布许(卒于一九九五年)的四重奏,全曲一共分为十二个乐章,第一、三、七乐章中,引用上述的苏格兰曲调,在第六乐章中,则引用了另一部尼曼的电影配乐《玻璃情人》Carrington中的主题音乐。
这一次尼曼来到台湾不仅带来英国近内最杰出的萨克斯风作曲家约翰.哈尔(注3)还将他新近实验的视觉综合作品带来台湾,让我们终于有机会不用前往欧、美前卫音乐节中观赏这种新兴的艺术型态。这样的演出,是台湾近年来最让人兴奋的现代音乐演出,而让人欣慰的是,透过尼曼的安排,这场音乐中尽是我们熟悉的尼曼音乐(将乐团取名「尼曼」不是妄自尊大,这是低限作曲家的传统),他避开了近年来新发表、更具实验性的新音乐会作品,迳自以作品精选方式呈现来台的两场演奏会,同时对现代音乐和通俗音乐听众作了交待。这种融合音乐族群的作法,既让台湾的本地听众了解现代音乐的生命与真相,也向本地作曲家和音乐工作者示范了音乐创作的方向。
注:
1.前述这些电影旳音乐都将出现在尼曼这次来台的演奏会中。
2.山本耀司服装展音乐,每一次个展都请不同风格的音乐家创作,有日文、重金属、另类、地下、世界音乐等等,后被发行成唱片出版,在台湾这套录音成为时尙界和文化界最喜爱的非主流音乐。
3.约翰.哈尔既是萨克斯风手,也是半属于低限、半属于电子的作曲家。他的作品Silen-cium在台湾因为被用在电视汽车广吿配乐中,而大为出名。
文字|颜涵锐 音乐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