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维也纳现代音乐节的主题「音乐与它的视觉型态」,将透过影片、绘图艺术、舞蹈和灯光,设计出包括灯光影音的作曲、音乐绘图、电影音乐和舞台剧等连结听觉与视觉的节目,让「聆听」音乐会的听觉经验转换成为视觉经验的活动。
已有十三年历史的维也纳现代音乐节(Wien Modern)(注),每年以一个特定的主题,策划出为期一个月的节目内容,今年的主题「音乐与它的视觉型态」,以瑞士艺术家亚道夫.维芙利(Adolf Wolflï,1864-1930)的作品及其创作理念为音乐节的重心。除了独奏、室内乐、交响乐及舞台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演出以外,还有作曲家座谈与关于现代音乐的演讲。在作曲家座谈会中,将邀请当届重要作曲家介绍即将被演出的作品,让听众在走进音乐厅之前即能够对作曲家以及他的作品有基本的认识。另外,在文化广场 Alte Schmide同时举行一系列新生代作曲家与演奏家的个人发表会。而这样以推广与鼓励现代音乐创作的维也纳现代音乐节,已经成为世界上具有重量级的现代音乐中心,也是现代作曲家每年交换心得与创作发表的园地。
拾回荣光的音乐重镇
维也纳之所以会成为现代音乐发展的重镇,这要归功于出生于维也纳近郊、在现代音乐具有相当分量的作曲家荀白克(A.Schönberg,1874-1951)。在二十世纪初期,荀白克以非调性(atonal)音乐的概念顚覆了古典音乐数百年来的调性美学观,带给世人有别于同时期马勒(G.Mahler)和威尔第(G.Verdi)式优美旋律的听觉经验,进而建立十二音列的作曲手法,开启西洋音乐史上新的一页。
一九一九年,荀白克与学生安东.魏本(A.Webern)和阿班.贝尔格(A.Berg)等,创立「私人的音乐表演协会」(the Society for Private Musical Performances),虽然在一九二一年即结束,但是他与他的学生致力于十二音列技法的创作而创立了第二维也纳乐派,成为当时最前卫的现代音乐研究中心之一。
一九三〇年代,在纳粹主义的恐吓与迫害下,荀白克不得不远走美国(寄居洛杉矶,一九四一年成为美国公民),终身未再回到他日夜悬念的故鄕维也纳,但是他与学生的努力,已经使维也纳在贝多芬逝世后的一百年,再度成为全世界最受嘱目的音乐之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作曲家因十二音列的冲击而致力寻求新的声音,法国的皮耶.布列兹(P.Boulez)和德国的史托克豪森(K.Stockhausen)更以十二音列为根基延伸出对新一代作曲家影响深远的系列主义(Serialism),而美国的约翰.凯吉(J.Cage)虽然在认识了十二音列之后并没有跟随著音列的潮流,但是也以他独帜一格的声响在现代音乐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然而同时期的维也纳却滞留不前,不管是在音乐学界或是作曲界都紧抱著昔日的光荣,孜孜不倦地反刍著第二维也纳乐派的理论,加上保守的社会风气,使得曾经在现代艺术独领风骚的维也纳,虽然拥有音乐之都的盛名却后继无人,远远落在其他欧美国家之后。当时奥地利音乐界的重心,从大战之前的现代音乐又回到了古典的领域中,重要的音乐活动如维也纳音乐厅(Die Wiener Konzerthausgesellschaft)的国际音乐节(Internationales Musikfest)也以古典曲目占绝大部分。
新音乐的论坛
一九五八年,完成了贝尔格未完成歌剧《露露》Lulu的奥地利作曲家费德里希.契尔哈(Friedrich Cerha)和库尔特.须维尔契克(Kurt Schwertsik),共同成立室内乐团 Die Reihe,除了演奏第二维也纳乐派的音乐之外,并致力于演出奥地利当代作曲家作品。一九八五年,属于战后新生代作曲家与指挥家的贝亚特.福勒(Beat Furrer)召集了一批热爱现代音乐的青年演奏家们,成立了「维也纳音调论坛」(Klangforum Wien),不但提供更多当地现代音乐的音乐会以外,更将触角延伸至国际舞台,引进了为数可观的各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
到了一九八八年,因义大利指挥家阿巴多(C.Abbado)有感于维也纳长久以来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之间的失衡,于是与维也纳两大音乐表演场所──爱乐之友协会(Gesellschaft der Musikdreunde in Wien)和维也纳音乐厅(Die Wiener Konzerthausgesellschaft)共同策划「维也纳现代音乐节」(Wien Modern),除了前述 Die Reihe与「维也纳音调论坛」两个演奏现代音乐的室内乐团之外,再加上维也纳当地两大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Wiener Philhamornik)及维也纳交响乐团(Wiener Symphoniker)为演出主轴,并广邀世界各国的作曲家与演奏家,前来为当时几乎已与古典画上等号的维也纳带来属于二十世纪的声音。首届音乐节的开幕音乐会为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在阿巴多的指挥之下,于音乐之友协会大演奏厅演出布列兹(P.Boulez)与李格替(G.Ligeti)的作品。
聆听的图画
二〇〇一年的主题为「音乐与它的视觉型态」,透过影片、绘图艺术、舞蹈和灯光,设计出包括灯光影音的作曲、音乐绘图、电影音乐和舞台剧等连结听觉与视觉的节目,让「聆听」音乐会转换成同时为视觉经验的活动。本届首要艺术家亚道夫.维芙利,因其在作品中将音乐、图画与文字以极独特的方式整合为不可分离的元素,这种艺术呈现的方式也促使了许多作曲家开始寻找音乐的另一种面貌;另外,赋予音乐与视觉艺术新定义的电脑音乐,也是今年的重点之一,将有一系列极富实验性的节目,完整地展现这个音乐新媒介的多样可能性。相对于直接的视觉效果,不可忽略的还有对现代音乐美学产生极大影响力的奥利佛.梅湘(Olivier Messiaen)、与电影绘画紧密结合的费德曼(Morton Feldman)、跟以戏剧化音乐著称的乔治.亚珮吉斯(Georges Aperghis)。
十三年来维也纳现代音乐节依著年度主题,策划出世界各国鲜少可以相提并论的节目内容,但是音乐节本身并未被主题所束缚,依循历年来的传统,在包罗万象的表演项目中仍然包括了与年度主题并无关联,但却是现代音乐领域中不可错失的节目,最好的例子就是今年的开幕音乐会──布列兹将指挥现代室内管弦乐团(Ensamble Modern Orchestra)演出他自己管弦乐版的作品 Notations I-IV;而闭幕音乐会则由「维也纳音调论坛」协会的前任首席指挥席尔凡.张柏林(Sylvain Cambreling)与SWR交响乐团演出名为《咏叹调》、结合人声与管弦乐的音乐会。以年度主题为主干,策划出一个具有多面向的表演型态与演出内容的现代音乐节,是「维也纳现代音乐节」自创始以来的行政方针,日后也将继续遵循,以期在古色古香的音乐之都里泼洒一片绚烂的色彩。
注:
维也纳现代音乐节的活动时间自二〇〇一年十月二十八日至十一月二十六日,详情可查网址http://www.wienmodern.at。
文字|林芳宜 旅澳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