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一波艺术节」艺术总监门尼诺从目睹剧场交流的发生,换取工作的回馈与感动。(Timothy Greenfield-Sanders 摄 下一波艺术节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寻访策展人/纽约

策展人的养成没有捷径

专访「下一波」艺术节艺术总监乔瑟夫.门尼诺(Joseph Melillo)

门尼诺挑选节目的方式很传统,也很实际,就是买张票坐在观众席里,静心且耐性地观赏这个节目的成熟度、原创性。对于想要尝试担任艺术节策展人的年轻一代,门尼诺强调不应该怀有太多的憧憬与想像,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跳进来做」。只有靠经验与学习,才能逐渐熟悉这些多元的工作面向。

门尼诺挑选节目的方式很传统,也很实际,就是买张票坐在观众席里,静心且耐性地观赏这个节目的成熟度、原创性。对于想要尝试担任艺术节策展人的年轻一代,门尼诺强调不应该怀有太多的憧憬与想像,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跳进来做」。只有靠经验与学习,才能逐渐熟悉这些多元的工作面向。

「身为艺术总监,我负责规划本机构的艺术走向。」纽约布鲁克林音乐学院「下一波」艺术节艺术总监乔瑟夫.门尼诺(Joseph V. Melillo)言简意赅地表示,「下一波」已经步入第十七个年头,接下来的目标将是从布鲁克林社区与纽约大都会的诉求,提升为「全球性」的表演艺术重镇。

为了洽谈「云门舞集」作品《水月》于二〇〇三年至纽约表演事宜,今年五月门尼诺应文建会的邀请来台参访,并与国内十个表演艺术团体交流观摩,洽谈可能的表演机会。而门尼诺接下来密集的行程更是令人瞠目结舌;紧接著五月飞回纽约之后,他走遍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国家,还到以色列、英国与法国,以观摩「亚维侬艺术节」的表演。在这些一趟接著一趟的全球性飞行之后,为的就是每年十月至十二月举办一次的「下一波艺术节」。

自从一九八三年开始,「下一波艺术节」便成为全球性前卫实验的表演艺术重镇;除了规划豪尔.吉曼歌剧院(Howard Gilman Opera House)两千人席次的主要表演外,还有九百人席次的哈维.利许登次坦剧场(Harvey Lichtenstein Theatre)的前卫演出。究竟门尼诺是以什么样的艺术鉴赏力,来为他的纽约观众选择需要的节目呢?

数十年经验累积的「客观」

门尼诺表示,「下一波艺术节」对于纽约大都会区的居民而言,是一个全球文化的荟萃精华;藉著呈现表演艺术节目,为纽约居民呈现其他文化的多元光谱,更让纽约市民了解在纽约市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他挑选节目的方式很传统,也很实际,也就是买张票坐在观众席里,静心且耐性地观赏这个节目的成熟度、原创性,品味创作者的想像力与内涵,并且检视表演工作者例如演员与舞者的能力,「客观」地观察他们是否能成功地传达作品意念和剧情。那么,究竟什么叫「客观」呢?门尼诺很严肃地说:「我知道我的观众需要看什么节目,而我也知道如何为布鲁克林音乐学院策划演出。」这是数十年经验累积下来的自信与笃定。

此外,当一位策展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与修养?平时幽默风趣的门尼诺,愼重其事地表示,这正和语言基础课程一样,得从abc开始学起。首先,任何一位策展人都必须学习至少一种表演艺术类别,不论舞蹈、音乐、戏剧等等,更应该全面地研究各类表演艺术。在这样的基础下,策展人才能体认创作者为什么必须选择特定的创作形式,为什么要创作歌剧或芭蕾,也才能更进一步地认识表演艺术家,并诠释其作品内涵的养分。

「深耕」自己的表演艺术人脉

由于门尼诺的角色特殊,几乎是「万人之上」的大老板,有时候难免因为自己的背景限制了眼光与鉴赏力;因此,与同事的合作和培养一群堪任幕僚的朋友,也是维持策展人艺术涵养的不二法门。门尼诺表示,咨询自己身边的朋友,并非为了听从他们的建议或受他们喜好的影响,而是透过平等共享的对话,来挑战自己的思考模式。「深耕」自己的表演艺术人脉,也是策展人必要的修养与功课;就像他亲自飞来台北观赏国内传统与现代表演团体的作品,他能够透过文建会的协助,认识当地的表演艺术工作者,因此,维持与培养良好的人脉关系,才能随时提升自己的鉴赏敏锐度,并与各个表演艺术团体建立信任的合作关系。

但是,即使他亲眼目睹其他如拉丁、亚洲、或非洲、印度等不同背景的表演艺术作品,他如何让纽约地区的观众接受呢?提升「下一波艺术节」的全球知名度,又会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呢?门尼诺说,他最倚赖的部门就是「行销推广部」。要怎么样让纽约地区的观众听见一个他可能一辈子都不认识的名字,但第二天他会愿意走进剧场去看这个人的表演,这对于整体行销部门来说,是最大、最困难的挑战。然而从门尼诺所策划的表演节目来看,他似乎没有太多考量与顾忌,难道他都不怕失败?也总是在挑战冒险吗?门尼诺认为,透过详尽的节目规画,则能避免失败的危险。

正面鼓励艺术创作者

虽然在毫无先例的情况下,门尼诺邀请了来自印度的作品,但这并非表示他会让这出戏毫无限制地公开上演一个月的时间;门尼诺以有限度的演出场次,来平衡「下一波艺术节」可能承担的票房风险。对台湾的表演艺术生态而言,公演个三、四场其实司空见惯,但对于看戏习惯一个月、甚至两、三个月周期的纽约观众来说,短短的三、四场演出,便会造成「一窝蜂抢购」的效应。

门尼诺相当肯定果陀剧场梁志民的「音乐剧」尝试,他笑称自己是果陀剧场的「头号啦啦队员」;虽然音乐剧是美国特有的表演艺术产物,但他认为每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都应该以自己的语言,尝试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同时,在看过布袋戏与京剧等演出之后,门尼诺对台湾表演艺术的「动作性、肢体性」(movement)有相当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台湾能够呈现这么多元的艺术种类,也让他目睹了台湾表演艺术的活力,尤其对于许多表演呈现出来的「动作活力」,他觉得是创作者不可多得的资产与本钱。听惯了「什么是台湾人身体」的批评,对于这位国际知名艺术总监的即席评论,或许会让我们半信半疑;但对话之间所显现的态度是,好的观众给予创作者最大的支持,莫过于不吝给予正面的肯定与赞美。也许,这也是策展人多少得以参与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之一:正面鼓励艺术创作者。

没有人是天生的策展人

对于想要尝试担任艺术节策展人的年轻一代,门尼诺强调不应该怀有太多的憧憬与想像,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跳进来做」,或许会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也不喜欢这一行。门尼诺举自己的经验为例,当一个策展人,有时候会望著自己办公室的电话,同时有十条线路的灯都在闪著,而每一条电话线上的表演艺术工作者或团体都指名要找他;有的人要求要住哪个旅馆,有的人希望能在哪个剧场演出,而这些谈判与磋商,都没有学校传授,也没有老师可以事先指导。「艺术策展人」是一件庞大的苦差事,也是艰巨的挑战;也就是说,所有大小的工作事宜,都会在一个短而密集的时间内发生,你没有办法透过每天定期的进度安排来完成。没有人天生就是艺术节策展人,只有靠经验与学习,才能逐渐熟悉这些多元的工作面向。

那为什么门尼诺愿意做这项工作?这其中总有什么是他所珍爱不舍的吧?起初门尼诺也只是自嘲自己「疯了」,是个「怪胎」,并且嫌弃自己的工作「不健康」。不过,他突然想想,眼睛逐渐亮了起来:「我爱这一切!我爱让这一切成真的那种成就的感觉!」当舞台大幕升起,观众与创作者开始建立起一种无形的默契与交流,而当大幕降下,这当下的一刻又会永远消失,无法重现;不过,在剧场中刹那发生的火花,却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不是金钱,也不是国际名声,这就是乔瑟夫.门尼诺如此奔波忙碌,最终渴望获得的回馈。

 

(本刊编辑 傅裕惠)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