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号手洛伊.哈葛罗音乐中充满古巴热情。(国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Cool & Hot!夏日爵士派对

Jazz爵士,就是玩音乐的乐高游戏

从美国红到欧洲 从混血玩出百花齐放

爵士有啥动人魅力,让这个从美国纽奥良乡下发源的乐种,不仅红到大都会还飘洋过海红到欧陆?关键字就是「混血」,混血让爵士随时补充新元气,不停用吸星大法抽来在地音乐特色让自己青春永驻,永远让人如痴如醉!

爵士有啥动人魅力,让这个从美国纽奥良乡下发源的乐种,不仅红到大都会还飘洋过海红到欧陆?关键字就是「混血」,混血让爵士随时补充新元气,不停用吸星大法抽来在地音乐特色让自己青春永驻,永远让人如痴如醉!

夏日爵士派对

派特.马堤诺爵士四重奏

8/22    7:30pm 

艾多.罗曼诺三重奏

8/25    7:30pm 

迪迪.布里姬沃特演唱会

8/29    7:30pm 

洛伊.哈葛罗爵士五重奏

9/1    7:30pm 

台北国家音乐厅

INFO  02-33939888

找一个对爵士乐略有涉猎的朋友问问:「爵士乐是打哪儿来的?」大家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美国东南边的纽奥良。然后再问:「爵士乐是谁发明的?」这时候或许钢琴手Jelly Roll Morton(注1)会告诉你爵士乐是他发明的,至于其他人,答案恐怕五花八门。

「爵士乐在纽奥良诞生」这个结论不会动摇,但是谁发明的却值得讨论。

就是从「混血」开始

钢琴手Jelly Roll Morton的皮肤颜色不黑不白,是黑白混血的「克里奥人」(Creole),而这是殖民政策下的结果。欧洲人链著黑奴大量殖民美洲,人种混合下出现了大量黑白混血的「克里奥人」,由于他们拥有一半白人血统,因此社会地位比起黑人高出许多。克里奥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里,音乐课上容易接受到欧洲古典音乐的陶冶,回到家,黑人母亲教育他黑人音乐的传统。等到某一天,一个爱玩的克里奥小朋友,他在钢琴上用非洲传统节奏演奏古典音乐,于是发明了「散拍音乐」(Ragtime,胡乱的节拍,白人起初认为这是开古典音乐玩笑甚至亵渎的演奏方法)。然后更多的克里奥人用更多的黑人音乐元素让它逐渐发酵,爵士乐就这么出现了。

所以,「爵士乐是克里奥人发明的」似乎是颇具说服力的说法。换个角度看,「爵士乐是混血的音乐」更是无庸置疑。不过,「混血」二字便足以让准备打遗产官司的各方人马头破血流。

全世界只有美洲大陆有条件让爵士乐这种音乐类型诞生,因为它是「民族大镕炉」。打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回去通风报信后几个海权强盛的欧洲国家纷纷跑来划地为王;人来了,跟著到的就是各自老家的文化。人种开始混血,文化也就开始融合。西班牙的民俗音乐「佛朗明哥」(Flamingo)听起来是不是和所谓的拉丁音乐有几分神似呢?阿根廷的「探戈」(Tango)和前述爵士乐的诞生过程简直如出一辙,差别恐怕只是「黑人vs.法国人」或「黑人vs.西班牙人」而已。换句话说,这些音乐都是混血音乐,也都是文化融合下逐渐形成的东西。他们不仅没有所谓正式诞生的确切时间点,要争老祖宗是谁,更好比讨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大家都有一套挺具说服力的说法,但谁也没法子说服谁。

战争的「好处」:催生欧洲爵士乐

「欧洲爵士乐的诞生」这个问题就简单得多:既然爵士乐是在美国诞生的,那么欧洲爵士乐当然就是从美国传过去的。

但,怎么传?何时去的?

爵士乐从十九世纪开始酝酿,在廿世纪正式出现。一般来讲,文化的传递媒介包括了殖民、通商贸易等许多属于「正向传递」的逻辑,但爵士乐去欧洲这件事,理论上来讲是一种「逆向输入」。过去只有欧洲人大量往美洲大陆跑,文化方面也是一面倒地往美洲灌入,毕竟在哥伦布之前这地方似乎是个富饶的蛮荒之地。因此,以上的文化传递媒介,在爵士乐逆输入欧洲这件事上是行不通的。

歌手Edwin Starr声嘶力竭地唱著:“War!…(huh)…What is it good for?…Absolutely Nothing!”,这是一九七○年的经典反战歌曲。战争有啥好?完全没有!等一下,或许还是有意外发生的。

西元一九一四打到一八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眼见德国的「无限制潜艇作战」击沉了英国邮轮路西坦尼亚号(Lusitania)并死了一百三十九个美国同胞,在群情激愤下派兵到欧洲战场上代表协约国参战,最后战胜而归。美国大兵在欧洲奋勇杀敌,也希望看到家乡的明星前来慰劳。于是当时美国最受欢迎的音乐——爵士乐,找到了登陆欧洲的理由。一次大战战后,许多美国爵士乐团受邀在巴黎、伦敦等音乐厅表演,算是正式向欧洲人介绍这源自美洲大陆的乐风。再举个例子,Alfred Lion是个德国人,一九二五年他在家乡看到了Sam Woodings大乐团的表演,后来不仅成了爵士乐迷,在移民美国后更筹资开了间举世闻名的爵士唱片公司。战争的确不是好东西,但爵士乐在欧洲的萌芽却是因为它。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爵士乐同样循著战争管道渗透到亚洲各地,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也开始有了爵士乐。

爵士吸星大法,快乐的乐高游戏

说到早期欧洲的爵士乐,三○年代间在法国各大爵士俱乐部里当红的「巴黎热情俱乐部爵士五重奏」(Quintette du Hot Club de France)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乐团。这个五重奏的编制非常特别,由三把吉他、一把小提琴和一把低音提琴组成,等于是个弦乐五重奏。乐团主角为小提琴手Stéphane Grapelli和吉他手Django Reinhardt,其中Reinhardt的吉普赛血统让乐团选择了吉普赛爵士风。根据乐评人Max Harrison的「元素矩阵」(Matrix of Elements)说法,这种风格就是把吉普赛音乐和爵士乐结合,也像是小朋友玩乐高游戏时将积木任意组成想像中的图像(有创意的漂亮组合让小朋友笑呵呵,没创意的直接砍掉重练),爵士乐再次混血。换句话说,真要分欧洲和美国爵士乐的不同,必须看爵士乐到欧洲后又跟哪些美国没有的音乐风格再次融合,而呈现出听觉上与美国传统爵士乐的不同。吉普赛爵士是个不错的例子,不过我们回到「乐高游戏」的概念上,仅仅二块积木是无法组成一个很棒的乐高模型的。同理,爵士乐到了欧洲后,能融合的当然不只吉普赛音乐,其中的变化可大著!

「巴黎热情俱乐部爵士五重奏」称的上是欧洲爵士乐早期的代表,不过离「最早」还远的很!早在廿世纪初期,瑞典就有音乐家录制了纽奥良爵士风的作品(注2)。确切的录音年代不可考,但一般相信是一次大战后的录音(纪录上说这是一九一○年代的录音,而大战在一九一八年结束,故可能的年份仅仅一九一八和一九一九年而已)。嘿!历史上第一张爵士唱片不过是西元一九一七年的发行。鉴于此,我们甚至可以说:爵士乐在正式诞生后,欧洲和美国的发展几乎是以同步的速度进行著。

所谓「同步」的说法其实并不精确,但话说回来,在爵士乐复杂的成长背景里,除了像是班尼.固德曼(Benny Goodman)在西元一九三九年让爵士乐首度登上卡内基音乐厅、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获颁自由勋章等白纸黑字证据确凿的事实外,有哪些是精准的定论?比方说,在几乎所有的爵士工具书里,都说来自美国德州的萨克斯风手欧涅.柯曼(Ornette Coleman)是自由爵士的第一人,他在西元一九五九年的作品里抛弃了音乐里的旋律、节奏与和弦,开启了自由爵士的先河。但事实上,英国的萨克斯风手Joe Harriott比柯曼还要早上二年便开始进行这种无调性的演奏实验。为何如此?想想看,在古典音乐里,欧洲各国的音乐家早在十九世纪便开始裂解调性,德国的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就是著名的例子。或许可以解释在欧洲的Harriott近水楼台先得月,毕竟这概念并非首创于爵士乐手。

爵士到欧洲,焕发重生百花齐放

回到前头以乐高游戏举例的「元素矩阵」概念,爵士乐到了欧洲后,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几乎可以用「百花齐放」来形容。先是欧洲人对这种摇摆乐风的高举双臂欢迎,让自五○年代开始,因摇滚乐崛起而渐次被边缘化的美国爵士乐手得到新生。萨克斯风手Ben Webster、Dexter Gordon,钢琴手Bud Powell、Kenny Drew等许多黑人爵士巨星都在丹麦、瑞典、法国等许多地方获得了此生难逢的尊重。

大批美国乐手在欧洲快乐地演奏爵士乐,欧洲乐手一方面从旁汲取养分,这边厢更不断与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合。德国人Peter Brötzmann找来好几个欧洲萨克斯风手,以机关枪扫射的逻辑完成了前卫爵士的经典Machine Gun。英国的萨克斯风手Evan Parker,把前卫爵士和电子元素当成乐高游戏来玩。奥地利的Vienna Art Orchestra更以超大型管弦乐团加唱诗班的编制,以幽默、怪诞、出人意表等方式,或说「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爵士名家的经典作品。荷兰人更有趣,他们的政府忙著与海争地,爵士乐手则忙著跟政府争取爵士乐每年度的统筹分配款(没错,荷兰政府每年都有提拨经费赞助爵士乐发展!)。钢琴手Misha Mengelberg、打击乐手Han Bennink和萨克斯风手Willem Breuker三个老家伙,开始时组了个「即兴作曲家池塘大乐团」(ICP Orchestra,Instant Composers Pool),并刻意把爵士乐里大家常说的「即兴演奏家」(Improvisers)改成「即兴作曲家」(Instant Composers)。但后来Breuker与另二位在音乐方向上出现歧异,另组了Willem Breuker Kollektief乐团分庭抗礼。看似闹分家,实则让荷兰的爵士乐更为多元化。

不管美国或欧洲,就是要玩出好音乐

到这里,你看出来欧规和美规爵士乐的差别了吗?我自己其实看不出来,因为上面讲的欧洲爵士乐(仅仅一小部分)是如何百花齐放,相同的事情在美国也同时上演著。在美国,早期一些的有艾灵顿公爵把工作地点棉花俱乐部当成了非洲部落,玩出了所谓「丛林风格」(Jungle)的爵士乐。近代一点的有纽约下城年轻音乐家的仓储爵士(Loft),穷困的音乐人租不起公寓,大家一起在废弃的工厂或仓库里玩起了自成一格的自由声音。族繁不及备载,总之不管在哪里,大家都在玩爵士乐高游戏,把这个那个堆叠在一起试图拼凑出新玩意。所谓变是唯一的不变,爵士乐不管在欧洲还是在美国都是音乐家共通的语言(A Universal Language)。他们在意的,其实是如何让乐高拼图拼出让所有人都喜欢并慑服的模型,换句话说,就是玩出最棒的音乐。

最后,你可以藉著两厅院今年夏天的爵士派对来印证一些事情。好比说歌手迪迪.布里姬沃特(Dee Dee Bridgewater),她是美国人,却在法国巴黎唱出一片天后红回美国。义大利裔的法国鼓手艾多.罗曼诺(Aldo Romano)又会给你什么样的欧洲爵士体验?小号手洛伊.哈葛罗(Roy Hargrove)明明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为什么他的音乐充满了古巴的热情?吉他手派特.马提诺(Pat Martino)经历了脑部手术失去演奏记忆后,又如何像浴火凤凰般在音乐里重生?每一场演出都跟爵士乐百年来你来我往的过招息息相关,请尽情享受。

注:

1.心高气傲的纽奥良钢琴名家Jelly Roll Morton自称自己发明了爵士乐,他确实是最早的爵士乐大师,也对爵士乐有著不可抹灭的贡献,但爵士乐并不是凭一己之力能够创造的乐种。

2.瑞典是美国爵士乐手最喜欢造访的国家,是欧洲最欢迎爵士乐的地方之一。瑞典民谣〈Dear Stockholm〉被许多爵士乐手改编演奏,今天俨然已成为爵士乐的经典名曲。

 

文字|沈鸿元 爱乐电台「台北爵士夜」主持人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