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爵士樂

相關文章 99 篇
  • 角野隼斗(左)與許郁瑛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十指探索音樂的多角世界(上)

    2021年,聞名國際的蕭邦鋼琴大賽聚集了來自全世界的鋼琴好手。強者多半知名,不是曾在多個大賽中得過獎項,就是前屆參賽者回鍋加入戰局。然而首度參賽的日本鋼琴家角野隼斗(Hayato Sumino),竟以黑馬之姿打入第3輪賽事中。雖未能晉級,但其實力及獨樹一幟的演奏風格,引發了樂壇熱議。在此之前,角野已在2018年參加了日本極具盛名的「PTNA音樂大賽」奪得Grand Prix大獎,更於2019年赴巴黎當交換學生期間參加了「里昂國際鋼琴大賽」勇奪第3名,並與日本海內外眾多知名交響樂團合作。 事實上,角野隼斗自幼便展現超高的音樂天賦,9歲接受日本電視台採訪,敏銳的音感被主持人譽為「十年一出的天才」。即使之後陸續在許多鋼琴賽事掄元,成年後的角野並未就讀音樂相關科系,而是成為日本東京大學的高材生,在理工系研讀聲音情報處理,更於研究所進一步探討關於自動寫譜、編曲等相關電腦工程。音樂、理工雙資優的他,從高中時代即將自己編曲演奏的影片上架至影音平台,從2019年起,更以「Cateen」為名經營YouTube頻道,分享他對古典、爵士、電玩配樂改編等不同類型的作品,目前頻道訂閱數已破百萬人次,累積觀看次數則超過1億。 2022年10月,角野首度來台演出,展現了極高的人氣,為台灣樂迷帶來多元風格的樂曲,也掀起了一陣Cateen旋風。而在各國演奏外,他總會挪出時間,與當地音樂家交流學習來拓寬自己的視野與能力。此次,他找上了台灣知名的爵士鋼琴家許郁瑛。在鋼琴面前,許郁瑛不斷尋找不同的爵士語彙相互激盪創意,角野隼斗則分享超群技巧的關鍵。兩人找出共通點,以爵士的語言為平台,伸出十指作為觸角,探索音樂的世界。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2/19
  • 角野隼斗(左)與許郁瑛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十指探索音樂的多角世界(下)

    Q:兩位從小學習鋼琴、也熱愛鋼琴,為什麼沒有想過念音樂相關科系?不念音樂相關科系之時,您是如何一路學習的? 角野:為什麼沒念音樂班呢(笑著問自己)?其實日本的國小、國中都沒有音樂班。但我自己可能是要考大學的時候,才會考慮去音樂大學吧!我有很多理由,也許因為喜歡數學,也許對其他流行相關的東西比較有興趣。我想我並沒有特別想要進音樂大學學古典鋼琴,而且就算是進東大,我也還是持續做音樂。 可能有人會說:「放棄之前的研究太可惜了。」所以為了讓大家不至於說出這樣話,我就要把音樂做得更好,讓別人沒話說。老實說,我確實有猶豫過,因為兩種都很喜歡。但我現在真的沒有空,也許在很遠的將來吧,我可以找到兩者並行的方法。 許:我大學念的是圖書館資訊,原本自認可以走所謂「正常」的路線,殊不知我就開始私下跟一些老師上爵士課,大學之後就去紐約進修。那時非常痛苦,因為在台灣的時候聽很多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的音樂,很著迷和聲,但去紐約才發現爵士樂最重要的是swing、rhythm,變得要從頭開始。班上都有那種18歲的同學下週要去巡迴演出了,而我還在那兒學基礎、思考怎麼即興、練習打拍子。搬回台灣後,我也曾教過一些音樂系的學生,發現他們可能太習慣古典音樂的詮釋方式和線條,而不是律動等,要等他們熟悉如何演奏爵士就必須花點時間。所以我想,我也許中間斷掉沒學音樂也並不是壞事。 我很少遇到古典與爵士都擅長的人,印象中有位來過台灣的班傑明.舒密特(Benjamin Schmid),一天跟北市交演協奏曲,另一天就演出爵士。那時候我還沒有遇過兩邊語言都那麼熟悉並可以切換自如的音樂家,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Q:聽說Cateen巡迴演出時,每到1個國家便喜歡跟當地的演奏家交流,請問是為什麼?目前為止有什麼樣的收穫?而郁瑛老師在不同國家都有演出經驗,您是否有過與當地交流或欣賞的心得或特別的故事可以分享? 角野:我很開心有這樣的機會,因為能夠在各地跟大家交流。我自己是古典、爵士等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2/19
  • 音樂

    四人四管,單挑舞台

    2003年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首度以音樂節的方式,將爵士樂帶入國家音樂廳,廣邀世界一線爵士樂明星來台獻藝,引起閱聽大眾對這個樂種的關注。近年因疫情使然,台灣本土爵士樂手順勢躍上主要舞台,然而在一陣歡騰喧鬧中,2022年國家音樂廳的演奏廳裡悄悄出現了一支薩克斯風四重奏隊伍TSJO Saxophone Quartet,以「古典編制X爵士演奏」為方向呈現了一場主要演出國人創作的音樂會,如此橫跨古典、爵士兩樂種的舉措對台灣樂壇來說,有何意義? 這場音樂會最初吸引筆者前往聆聽的重點是國人創作發表,在更進一步討論之前,首先需要做的是釋題:何謂「古典編制X爵士演奏」?由字面上看,可解讀為: 一、使用來自歐洲傳統的古典音樂演出編制,意即同一家族樂器組成的重奏團體,在這場音樂會裡指的是薩克斯風四重奏。 二、使用爵士樂的演出手法來實踐音樂作品的內容呈現,筆者估計此項指的是大量常見於爵士樂的演出套路與即興演奏。 前述兩者的結合在台灣的表演藝術領域中鮮少得見,考量TSJO這支演出團隊乃由4位熟稔爵士音樂語彙的樂手組成,音樂會演出內容又以團員創作為主,因此可將之視為台灣本土爵士樂的新發展,亦是樂種演化進程中合乎邏輯的下一步。如此判斷所來為何? 爵士樂手vs.古典編制 單簧木管樂器薩克斯風(Saxophone)在1840年代由比利時人Adolphe Sax發明,雖說最初是為交響樂團及室內樂演出而設計,它更被廣泛使用於軍樂隊及行進樂隊中,也因緣際會與發源於美國的爵士樂產生連結,成為眾多爵士樂手使用的樂器。自早期紐奧良爵士的Sidney Bechet,到搖擺時代的Coleman Hawkins、Ben Webster,再到Bebop時期的Charlie Parker、Cannonball Adderley、Gerry Mulligen等族繁不及備載,但與之搭配演出的除了銅管樂器小號與長號之外,通常是節奏組,四重奏的編制反倒不常見。 薩克斯風四重奏作為演出編制於19世紀末期即有記錄,但得等到20世紀上半葉開始才有較多橫跨演出、作曲雙領域的薩克斯風演奏家為之拓展曲目,如Marcel Mule與

    文字|賴曉俐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 謝明諺(右)與廖偉棠
    跨界對談

    謝明諺X廖偉棠

    即興演出,最美的時刻就在於未知。沒有預設的安排在剎那間擊出的電光火石,充滿了能量,卻也難以複製。可喜的是,今年5月,由爵士薩克斯風手謝明諺領軍下,以詩人鴻鴻2020年所出版的《爵士詩選》詩作為基底,重現了樂手與詩人在台北詩歌節、南國漫讀節及人權藝術生活節等演出的絢爛,錄製在《爵士詩靈魂夜》專輯中,以黑膠的模式將聲音立體化。 作為聽眾的我們,聽得見成果,卻更好奇於過程。因為樂手謝明諺感受到文字的無限空間,參與本輯製作的詩人廖偉棠則表白:「鍵盤就是我的樂器」。抽象與具象的兩端,就像唱片的一體兩面。音樂與詩作如何競合?樂手與詩人如是說。

    文字|李秋玫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爵對好時光」音樂會製作人魏廣晧。
    音樂

    不拘泥很自在 跟著爵士來搖擺

    2003年開始,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Summer Jazz)的舉辦,首度讓爵士樂的音符,在國家音樂廳飄揚,同時也將自由、即興、搖擺等色彩注入古典音樂殿堂。多年來,在國內外樂手的耕耘下,從演奏廳、戶外廣場乃至駐店等,搖身一變成為爵士迷徜徉的城堡,也讓音樂節的品牌,益發茁壯。爵士樂本就根植於生活,在屆滿20周年的今年,音樂節再度進化,將近年來推廣的「共融」概念移植至此,第一次舉辦爵士樂的輕鬆自在場「爵對好時光」音樂會。 卸下傳統劇場表演的禮儀與規範,在輕鬆自在場的演出期間,將燈光與聲音效果調得明亮柔和,觀眾能依據自身或照顧者的狀態離席或入場,也能就當下身體情況發出聲響。現場備有抗噪耳機、紓壓球等設備,讓幼齡孩童、各種身心狀態的來賓都能卸下束縛,放心觀賞正規的演出。 當然,表演內容也必須進行調整,但不能因此打了折扣。知名爵士小號演奏家暨本場製作人兼音樂總監魏廣晧如是思考:「一方面要有耳熟能詳的概念,另一方面又能表現經典,如何能讓觀眾不需在意別人的眼光,讓所有的人在這個空間輕鬆自在,這就需要好好設計了。」 想讓觀眾自在,首要的做法就是音樂上的自在。顧及觀眾的層面廣大,要符合所有人的需求不易,他採取的策略是一一取其中間值。魏廣晧集結了8位爵士樂手擔綱演出,重新詮釋卡通動畫歌曲讓兒童有耳目一新的感受;經典電影配樂及披頭四與史蒂夫.汪達等爵士流行經典,喚起成人的過往時光,在感動下也能藉機與孩子們分享記憶中的美好。導聆人的安排,更讓台上台下縮短距離。魏廣晧解釋:「節目會分不同的段落,在開頭前,我會介紹接下來的曲目來由、樂器編制、爵士的節拍等等,讓大家能有更深的體會。」 即使1個小時的音樂會也絕不馬虎,在導聆人引導下,讓觀眾聚焦樂手的互動,理解爵士樂的聆聽習慣。更重要的是,在各種貼心的安排下,能讓沒機會接觸爵士樂的朋友們終能進到兩廳院的場域,毫無顧忌地享受愉快的音樂旅程,在炎炎夏日美好的時光中,跟著爵士樂的節奏音符,無論是大人小孩,都能輕鬆自在地搖擺。 (本文出自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30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2020年8月,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舉行的當晚,我與現場近萬名的樂迷一同隨著音符搖擺舞動,除了沉醉,也有滿滿的感動。 讓人如癡如醉的,當然是來自演奏家、歌手撼動人心的音樂能量。受到疫情影響,音樂節首度沒有遠道而來的外國樂手╱樂團,全由台灣最頂尖的爵士樂手╱樂團輪番上陣,整晚的磅礡大雨怎麼樣也澆不熄樂迷們的熱情,在我身邊淋成落湯雞的年輕男女,臉上仍洋溢笑容,舉起雙手拍打節奏,一旁不時傳出尖叫聲及如雷掌聲,將氣氛推上高點,怎能不讓人感動。 這樣熱絡的場面,不只發生在那晚,也重現在台中、高雄各地陸續降生的音樂節上。這短短的10多年間,爵士音樂節吸引了無數樂迷,甚至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戶外音樂活動,讓人不禁好奇,爵士樂在台灣是否種下了自己的印記? 因此,在7月號的封面故事「尋找台灣爵士樂」,我們首先藉由了解爵士樂與世界各地文化融合變種的特性,追尋爵士樂進到台灣的途徑。再從唱片產業的發展、世代交替的樂手、即興演出的現場等面向,抽絲剝繭,探看百年來台灣爵士樂發展的足跡。 曾經在台灣,爵士樂團演出也經歷過一票難求的盛況,如今,產業榮景或許不在,爵士樂卻透過實體活動、網路社群的廣泛交流,變得更為可近可親。 「2010年到2020年,是台灣爵士樂的黃金10年」,知名LIVE HOUSE河岸留言創辦人林正如在受訪時這樣說。他所指的,不僅僅只是台灣爵士唱片廠牌拼搏的成果,還有在此踏實穩扎的爵士音樂教育,及在這幾年獨立音樂場景中,不可或缺的年輕爵士樂手。當然,沒有伯樂,千里馬也是徒勞。專題的最後也邀請到了4位重度樂迷,分享最吸引他們的爵士風景。 「究竟,有沒有所謂的台味爵士?」這是專題最終想問的。或許現在還難以定論,但我個人則特別喜歡爵士樂評人黎時潮給的答案,「 台灣音樂家演奏、發生在台灣的作品,就是台灣爵士樂。」 為了搭配爵士專題,這一期的〈少年往事〉也特別專訪台灣知名爵士鼓王黃瑞豐,談他如何從8歲父親贈與的一把吉他,年少歷經夜總會、秀場的洗禮,到後來成為錄製超過10萬首金曲的超級鼓王。〈劇場ㄟ冷知識〉則顛覆一般人的想像,邀請四位線上古典音樂演奏家分享,當他們在海外巡演時,除了絕不離身的樂器之外,還有哪些意想不到的隨行道具呢? 本期截稿的同時

    文字|江家華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讀

    什麼是「爵士樂」呢?

    你認為什麼是爵士?什麼構成是爵士樂的條件?會不會你以為聽的是爵士樂,但其實是摻雜爵士編曲的流行樂?如何在浩瀚的爵士樂大海中,找到指引方向的準星?讓我們透過爵士樂專家們的定義,從複眼觀點勾勒出輪廓,也許,就能更靠近爵士樂一點。

    文字|李秋玫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讀

    通往世界的爵士變種旅史

    在文化多樣性因全球化與網際網路的使用而愈加難以保存的21世紀,爵士樂逆勢而起,成為能夠承載各種相異文化內涵的獨特樂種,且在過去100多年來歷經多次演化與融合共生,發展出諸多形貌不同的爵士變種,它何以有此能耐?

    文字|李時安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由林承光(前)、謝建國(左)及董立中(右)所組成的「Old Singer」。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找台灣爵士樂

    爵士樂的誕生,就是一種混血。 一個多世紀前,美國紐澳良的非裔美國人,將藍調與Ragtime揉合歐洲的軍樂發展而來。這輕鬆自由的樂種受人喜愛,迅速地從社區逐漸傳遞到世界各地,在南美、在中東、在亞洲,甚至回傳到歐洲⋯⋯美式的自由一路收放,吸納了當地風土民情,說出新的音樂語彙。相似的路途,爵士樂旅行到台灣,經過樂手們的接力、傳承、創作、推廣,成為今天的模樣。在樂迷們享受即興搖擺之際,是否想過這一來一往間,有多少成分是所謂的原汁原味?或者說,我們創造了多少本土的風味? 事實上,在台灣,爵士樂的行家不少,在唱片、廣播、明星乃至於各地的爵士樂節推波助瀾下,每年更吸引了新的樂迷跨入這個領域。多年來,國際巨星來台每每掀起活動的高潮,刺激了觀眾的視聽神經,然而這一來一去,究竟為台灣留下了多少養分?而今適逢疫情,阻絕了外來的喧嘩,才驚覺台灣樂手的能量已然豐沛,說著更熟悉的語言。這次,讓我們一起從「爵士在台灣」到「台灣的爵士」,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爵士在台灣

    從跳舞時代到眾聲喧嘩的台灣爵士樂軌跡

    「爵士樂是郊野堤岸暨都市貧民窟裡的棄兒,是非裔美國人為了反抗汙穢與悲傷,而掀起的一場快樂起義(joyous revolt)。而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精神,爵士樂才會成為全世界備受機器壓迫、成規束縛的現代社會,用以紓解痛苦、化解無聊的全球型安慰劑。」

    文字|楊曉恩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菲律賓樂手在台灣 1968 年錄唱片,唱片名為:台灣民謠演奏集:平原風情。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探尋爵士樂手在台灣的百年足跡

    爵士樂手的定義經常眾說紛紜,諸如有人認為應該以爵士樂手所具備的能力、知識及曲目為標準;也有人說,靠爵士音樂演奏吃飯的人才能叫做爵士樂手;更有人認為,演奏現代爵士樂、具藝術性並且具有創作能力的人,才能叫爵士樂手。然而,如同「爵士樂」的意義與內容,會隨著時代與場域變化,「爵士樂手」(Jazz Musician)也是如此。

    文字|楊曉恩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臺中爵士音樂節演出現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從城市慶典到在地爵士教育

    過去,爵士樂對一般來說人來說是外來樂種,也是新潮、時髦的象徵。即使嚮往,也得從電視台、夜店、酒吧、唱片等管道才能聽到,讓人感覺遙不可及。但近年來,爵士樂的蓬勃對比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語。除了受到台灣經濟發展影響,爵士酒館的增設、經營者的眼光、專業聽眾的累積等都交互影響,再深究其竟,則得歸功各地爵士樂節、社團、音樂營等多年耕耘。

    文字|李秋玫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殿堂之外,酒館內的爵士練功坊

    在20世紀早期,發源於紐奧良的爵士孕育於城市酒館的喧囂,時至今日,酒館依然是樂手們的街頭學校,他們在此會友、學習與成長。對爵士演奏家來說,絲絨般的絃樂、黃金般的銅管不是賣點,最重要的,就是大家一起玩的精神。趁著微醺的氛圍內跟著音符搖擺之際,樂手們拿起樂器使出全力,夥伴們輪流接力各顯神通,止不住手癢的隨時可以加入一起Jam。在哪裡立足演奏,哪裡就是舞台! 有別於殿堂級大舞台的演出高門檻,小巷內的酒館主人們多半秉持打造沙龍的開放精神,歡迎所有愛樂者,致力消泯樂手與聽者的距離,營造玩家們能在此打磨技藝,更自在地拋接樂句,進行音樂探索的非典型演出空間。酒館,不只是樂手的秘密基地,更是他們的練功坊。

    文字|張慧慧、田育志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內行人才知道的爵士現場巡禮!

    爵士樂演出最重要的精髓之一,就是互動了!不管是樂隊之間,或是台上與台下,緊密互動都會讓氣氛顯得更熱絡。而爵士酒館等非典型演出空間,正是孕育現場文化最重要的舞台。酒館的演出是愈夜愈精采,過了凌晨推出的JamSession更是門道所在。本刊精選幾家仍擁護爵士純粹精神的名店,泡在裡面夠久,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樣的地方,能夠發掘新星、提煉潛力,並且推動世代的交替與流轉。

    文字|李秋玫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無限融合樂團第一張專輯《無限融合黨》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台灣爵士唱片廠牌創業場景:我是這樣做出爵士唱片的

    多年來,台灣唱片市場可見形形色色的爵士錄音作品,也孕育了為數不少的爵士樂迷。然而,主流唱片公司傳統保守,多以代理進口國外藝人專輯為主,樂迷們關注的眼神也常向外望去。殊不知台灣的音樂生態中已出現一批能夠演奏爵士樂的優秀樂手,近年也產出不少屢獲金獎肯定的作品。 本文專訪了台灣業界實際參與爵士樂專輯工作的唱片人,包括威幅音樂有限公司音樂總監呂聖斐、好有感覺音樂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盧欣民、安玓音服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高亭誼(Evy),從企劃、製作、發行、經紀等角度,從三大唱片廠牌的創業場景,描繪爵士樂與爵士樂手在台灣唱片產業的樣貌。

    文字|李時安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創作歌手LEO王(中)與爵士樂手謝明諺(左二)、鋼琴手曾增譯(右一)在貓下去餐館,共同演出「cook the vibe顏社煮場秀」。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年輕爵士樂手跨界,替獨立音樂帶來深度與厚度

    2010年開始,一批批從海外學成返鄉的年輕爵士樂手,陸續進入音樂產業。自此,從流行樂、獨立音樂乃至大量興起的音樂節現場,乃至專輯唱片內頁製作名單,都能看見這批年輕樂手的身影,也帶動不少年輕樂迷加入聆聽爵士樂的行列。這讓人不禁好奇,這些年輕爵士樂手何以出走至流行與獨立音樂?如此頻繁跨界的真正原因?不同音樂人之間又會相互激盪出什麼樣的音樂火花?

    文字|王信權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顏翩翩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重度樂迷的爵士風景

    在爵士裡,他們聽到自己;因為喜歡爵士,他們的生活變得有些不一樣。透過爵士研究者、劇場導演、音響公司負責人、歌手/廣播電台主持人等重度爵士迷的記憶與感觸,讓我們一窺爵士的迷人之處。

    文字|顏翩翩、鴻鴻、劉名振、Michael Chen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我們有沒有「台味爵士」?

    百年前,爵士樂從美國傳遞到日本,再從日本抵達台灣,中間經過了不少旅程,也經歷了時代變遷。雖說爵士如料理,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就能適切地調成當地的味道,但改變了「食材」、更換了「調味」,「台灣的爵士」是否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風味?一個理論,總要經過假設、驗證,最後才能歸納結果。「台味爵士」是否成立?讓我們聽聽他們怎麼說。

    文字|李秋玫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43》
    特別企畫 Feature 聽台灣爵士

    台味爵士聆聽報告

    話先說在前頭,當然是我個人的看法,爵士樂是美國的音樂,這跟歌仔戲是我們的音樂一樣邏輯。於是,你找一個世界級的歌唱家,帕華洛帝或卡拉絲都好,請他學唱個歌仔戲,恐怕一輩子都沒法唱出真正的韻味,反之亦然。以下推薦5張精采的專輯,它們不見得是台灣史上最「正統」或最「厲害」的爵士專輯,卻是我個人認為最有「台灣味」的爵士唱片。

    文字|沈鴻元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兩廳院主辦的「夏日爵士派對」戶外演出,年年都吸引許多樂迷到場共襄盛舉。
    焦點專題 Focus

    搖擺音符 走入人群

    不管是「Jazz the Way You Are」「Life is Jazz, Play it loud」,還是「Jazz You Up」「Feeling Jazz!」,每到夏秋,台灣就成了爵士樂迷開心享受音樂節慶的寶地,從國外大咖加持的演出,與觀光結合的音樂共享活動,到讓更多愛好者學習爵士演奏的各種音樂營隊隨著年歲推移,爵士樂也藉著年年呈現的音樂節在台灣逐漸扎根,成為台灣文化生活的一分子

    文字|李時安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12345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劇場散步筆記:迷走在現場的觀察絮語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年為何出走,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
  • 戲劇

    走出彩樓.打開鏡框

    布袋戲在劇場的舞台景觀
  • 戲劇(曲)

    紙風車《哪吒鬧龍宮》 1月13、14日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