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云门舞者吴俊宪与前乌帕塔舞蹈剧场舞者克丽丝黛儿.吉尔波,共组了家庭,也共组了Double C舞团,创作在东西文化与身体训练的不同背景中撞击产生。将在「台法创意计划」中发表的舞码《反射》,意在探讨身体在制式反射反应之外的可能性,就如同他们的创作过程,都是打破身体/文化惯习的挑战。
舞蹈春天—Double C舞团《反射》
5/16~17 19:30
5/17~18 14:30
台北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INFO 02-33939888
团名“Double C”取自两位舞蹈家的名字拼音字首,Chun-Hsien Wu(吴俊宪)与Chrystel Guillebeaud(克丽丝黛儿.吉尔波),这一对夫妻,出身云门舞集的台湾编舞家与来自碧娜.鲍许乌帕塔舞蹈剧场的法籍舞者。二○○一年,他们创立Double C舞团,东西方碰撞的文化背景,衍生编舞概念与方式、动作发展与情绪的不断激荡。各方邀约发表的创作如首演于德国Meeting Neuer Tanz艺术节的《墨色》、《恐怕没电》;德国达姆城国家剧院Cutting Edge艺术节邀约委托创作《西元前776年》、《SELF-MADE》、《上天堂》等作品;二○○五年荣获Von der Heydt文化赞助奖;二○○七年受邀参与两厅院二十周年「双人舞展」演出 Not Always 20。这次,将带来由埃森编舞中心委托创作的舞码《反射》Reflex。
儿子身上找到灵感,从不同路径构思动作
《反射》由吴俊宪和克丽丝黛儿共同发想,在舞作中探索人体出奇不意的反射动作及不受大脑控制的本能反应,进而发展出两套不同的动作:一为先天的身体本能反应,二为后天的社会反应。他们从儿子身上汲取灵感,例如与小男孩玩游戏,看看刚出生没受过训练的身体动作是什么;再阅读书籍,小孩成长到第一个月、第二个月时有著如何的发展……从先天到后天反应,人类通常盲目以对,而《反射》开辟空间,借由分秒的动作切分、停格、再现,检视「从众」之外的自由和动作可能性。
在构思动作发展上,两人有著不同的途径:吴俊宪偏向直接而动物性地发展动作;克丽丝黛儿透过文献书籍,从资料中累积厚度,再回头找寻动作点子。对吴俊宪来讲,过多的文献会局限原创性;克丽丝黛儿则有强烈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两人互相影响,吴俊宪加入资料及与人交谈作为创意素材,让书籍引发联想,然后直接反应或运用至动作;克丽丝黛儿的动作则多了直接性。吴俊宪是从脑海内部先产生想法,再发展动作;克丽丝黛儿则从外部起始,搜集素材后再找动作。两人的编舞特色,吴俊宪结构性强,擅长素材的表现方式与编舞结构;克丽丝黛儿提供动作点子,在乌帕塔舞蹈剧场时,碧娜.鲍许会提出题目,个人独舞动作即由丰富点子串成。克丽丝黛儿在《反射》中放入讽刺有氧舞蹈动作,将动作迂回转个弯,更突显效果。
东方内在能量+西方精准动作
两人的身体也有著舞蹈训练与文化性差异。吴俊宪于云门时期熟练太极导引,著重精力、强度、与动力的变化,动作倾向大块发展;克丽丝黛儿动作精确,讲求姿势和手部动作,对不同角度的表达清楚,动作由小块延展。两人相互激荡,西方式的外部精确性融合东方式由内茁长的能量,使Double C散发既多元又独特的舞蹈色彩。
在《反射》中,日常的本能性反应及社会性动作经由颠倒反转、慢动作、夸大等手法,不预设立场,开展出反射与反射之外的体验空间。例如跳跃,假设一辆金龟车开过水洼,你会向旁边跳、向后倒、还是跳到对面去?又如跌倒,舞者以相当缓慢的动作呈现从摔倒到躺在地上之过程,刹那失足变成慢动作播映,将是何种感受?人际肢体中,遇到搔痒会大笑,遇人推你会大叫,如果搔痒而大叫,推你却大笑呢?在对比、放缓与放大中,种种趣味省思油然而生。舞作的动作元素,除了少许有氧舞蹈,几乎不分芭蕾、现代、太极,而是极其自由的独创性动作。吴俊宪与克丽丝黛儿亟思创新,不喜用别人所做过的动作(例如「太碧娜」或「太巴兰钦」等等),而是将所学元素转变成独一的动作与风格。「改变习惯,就如同挑战《反射》!」吴俊宪说。
组合差异并置色彩,需要拿捏学习
舞团舞者包含法籍的克丽丝黛儿,德籍的Anne Jung,及两名台湾舞者林怡芬、陈法谖。吴俊宪描述:「外籍舞者的自我强烈,个人特色重,在体型、动作与个性上都差异很大。如何在冲突中妥协,将差异组合起来,并置不同色彩,是需要拿捏学习的。」台法的交织,在这对舞蹈家是台湾与欧陆的身体激荡,在Double C则是文化与智识的参照转接,在舞者身上异中求同,由多元转化为独特。届时剧场舞台贴有许多指标箭头,照著走?不照著走?在身体思路中,进一步或退一步,将有更多方位的想像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