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也是音乐系中相当具应用性的课程,重点在于学习如何将美好的声音艺术记录下来并能有效传播。本刊特邀台南艺术大学应用音乐系饶瑞舜与杨敏奇两位老师,从定义说明与教学实务两方面,为读者介绍这门在国外颇有历史、在台湾却方兴未艾的课程。
定义说明
音乐工程中的「录音制作」
文字 饶瑞舜 雅砌音乐录音制作人、台南艺术大学应用音乐系专任讲师
在台湾现今的音乐相关科系当中,与音乐工程相关的系组屈指可数,其中又大多以电脑音乐创作为导向;又或是以通俗音乐为方向,运用MIDI为工具从事编曲创作为目的的。其实,不论是以「音乐工程(Music Engineering)」或是「音乐科技(Music Technology)」为名的科系,在国外早已行之有年,而其发展方向却也都大同小异,不外乎是将「音乐艺术(musical Arts)」与「科技(Technology)」相结合,运用科技媒介来表现音乐艺术及将音乐艺术作适当的保存记录与传播。其中,关于「录音制作(Recording Production)」这项特别专门的系组,应该可以说是相关科系当中历史最悠久的其中之一了,也是本文所要介绍的重点系组。
从古典到多元的「艺术制作总监」
介绍录音制作之前,得先介绍一个特殊的专有名词: Tonmeister。德文Tonmeister一词专指在音乐和唱片工业当中,从事录制及传播工作的职业。而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鉴于音乐和唱片工业的蓬勃发展,首先在西北德的德特摩音乐学院成立了Tonmeister的相关科系(笔者即毕业于此),期许培养出在音乐性及科技性双强项的专业人才。之所以将其设置在音乐学院当中,目的在于就读于音乐学院里的演艺学生们,正好是录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相互合作支援的最大优势。由于初期是以古典音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Tonmeister这项专门的职业很自然地被解释为「古典音乐录音制作人」;然而因应时代转变的需求,许多音乐的内容,甚至跨领域包含音乐元素在内的艺术表演形式及应用(例如戏剧、影视、电玩等),都已经逐渐融合各种不同风格,使得古典音乐不再是音乐制作的唯一内容,而「(音乐)艺术制作总监」也就更能符合Tonmeister这项工作的职业名称。
艺术制作总监的主要工作,是针对音乐现场实况转播或音乐录音制作而言,不论在音乐性或技术性方面提供最佳的工作成果。为了达到在表演诠释的问题方面具有足够的知识,以期能完全实现表演者及作曲家在录音时的需求,因此他必须在演艺风格的掌握上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为了达到一个理想的录音成果,他必须针对各种不同的空间音响环境,来判断所使用麦克风的适当种类及方式。此外也包括在戏剧、电影及电视里,依情节需要来制造适当的「空间音响气氛」。因而他必须具有多轨录音技术及混音的能力,以及各种相关的数位技术、数位录音及数位剪辑的知识。
教学内容音乐性与技术性并重
为达到以上的需求,在教学的课程设计上,必须以音乐性及技术性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同时提供音乐及技术上所该有的学习科目。以此为前提,可将学习的课程区分为下列三大部分:一、音乐方面:关于音乐理论及实用科目的教育。二、自然科学方面:数学、电学及其他依需求而定的相关科目。三、工程技术方面:录音室技术相关器材的基本知识及运用。其中学生在面对艺术家时所碰到的沟通问题,是每一个音乐制作所会面临到的基础课题。举凡灵敏度、引导能力、交涉手腕等等,都属于专业能力及工作品质的重要部分。因此学生必须在录音制作的学习过程当中,同时提出关于演艺方式、作品忠实度、美学、音乐性及声音等各方面的评论。当然对于日渐重要的多媒体技术,也要多所涉猎。而当中一项重要的前提是关于特殊的听力训练,期使将其从主观的评论提升至客观的层面。
目前设立在台南艺术大学应用音乐学系里的音乐工程组,便是依据以上的教育方向,将课程逐步规划为音乐性与技术性并重的两大主干:其中音乐性相关的课程,除了拥有一般音乐科系所具有的基础课程外(如和声、对位、曲式、音乐史等),并针对不同音乐类型,增设爵士、电影音乐、流行编曲等相关课程;技术性相关课程,则除了基础的数学、电学及音乐声学外,还包含数位录音实务、唱片评论等专业课程。此外,学校里拥有一般西方及中国音乐科系,更是音乐工程组的学生在学习上能够与其他学生相互支援的一大优势。经由这套教育计划,期许让初次踏入音乐工程组的学生,开始为他在艺术及技术领域之间成为一位重要的媒介作准备,进而能培养出更多在音乐艺术制作方面的优秀人才。
教学实务
跟著实务走 培育音乐制作种子
文字 杨敏奇 雅砌音乐录音制作人、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应用音乐系兼任讲师
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应用音乐系工程组在课程导向上,慢慢导入以录音、混音与母带后制为主,也就是以技术来协助完成同学间的作品或是演出记录,其中包含所有类型的音乐,古典;爵士,当然还有流行与歌舞剧等等。
在本系刚开创的时候,的确在器材上的支援有很大的困难度存在,我还记得我是在二○○六年进入学校开始任教,第一次看到学校的器材的时候,有点傻眼,心里直想,这样的器材要如何训练出一个可以进入音乐产业工作的学生?不过学生的韧性与冲劲,让我看到了希望,虽然器材与空间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但他们还是很努力地从有限的器材里去找到自己的路,这点让我非常的欣慰。
在大家辛苦的申请经费与努力之下,现在系上的器材慢慢的已经到位了,学生在使用上也更加地小心与爱惜,毕竟器材不便宜,要维修又要通过层层关卡,我觉得复杂的报修过程其实是不错的,因为会让学生更小心使用他们。
我们对于学生在录音上面的训练方式可分为几个部分:
1. 前置的准备与了解
一个录音专案,不管大小都会由几个元素来组成,音乐家,器材与录音混音师,在前置作业上需要做到全面沟通与理解,才不会发生窘况。
举例来说,如果今天我们发了一个小编制的真人演出流行band的录音案给学生,他必须在接到案子后,尽速与小组成员(一个project不会也不可能由一位学生来完成,这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理念,在音乐产业里面不会有个人英雄,teamwork是一种常态,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讨论谁负责做哪些事情,例如,谁当制作人(producer);谁来录音(tracking);谁来编修(cut& editing);谁来混音(mixing);谁来母带后制(mastering);这个project是production(可停机之录音)或是live recording(现场录音)都有完全不同的做法,总策划、也就是接受发案的学生,他要先去了解乐团编制,歌手有几人,男性还是女性,要用何种类型的麦克风,以至于要分开分轨单收还是集体分轨隔间收音,混音的时候schedule的安排,时间上的掌控必须在开始执行之前全部都文字化,而不是做到哪修到哪,之前的技术协调会(指现场收音)有谁召开,会议内容为何等等,这些都是要面面俱到的。
2. 录音(tracking)时的技巧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录音时,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注意,例如乐手,音乐家当天的状况,要用何种方式与其沟通,因为录音不比演出,只要有错误就会停机从来,一首短短的三分钟歌曲可能需要用到四甚至六个小时来收音,这个时候如何鼓励音乐家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了,要用哄的,还是激将法就得一直练习,从工作过程中来了解音乐家的个性并对症下药,让整个的录音过程能圆满进行并且不会影响的整体时间的进度。
3. 编修(cut& editing)时的技巧
这方面我们的要求非常的高,所谓的剪接,简易来说,就是将不好的拿掉,用好的部分来取代之,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要对学生做一些心理的上的建设,尤其是被录制的音乐家们,我们的作业方法通常会先请编辑的同学先做一个粗剪(rough edit),之后再请音乐家一起作修改,会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人的心态,因为音乐家通常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还有一些音乐家是自尊心很高,也就是说他们无法较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演出的东西,这个时候由录音师先做一个粗剪版本,对时间及音乐的掌控会轻松很多,当然剪接技术就真的要一直练习了,这方面我们会在课堂上模拟录音,并以模拟录音来当作素材让学生们练习。
4. 混音(mixing)时的技巧
我常常跟学生说,所谓的录音,不是只有把麦克风架好声音收进来就算了事,而是你要把音乐家要的东西,透过记录的方式完整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你自己的思考与想法必须建筑在音乐家的理念之下,否则会有喧宾夺主的感觉。在混音的时候更是如此,大家所喜欢的好作品,一定是集合了大家的理念与想法,经由你(混音师)的巧手来完成的,所以混音师除了音乐的底子要好,更在平常时候要多多聆听别人的作品,让自己做出来的东西不会四不像,达到一般大众的期待。
5. 母带后制(mastering)的技巧
在我刚跟系上的学生接触时,他们对于母带后制的概念几乎是没有,所谓的母带后制,就是把母带(也就是stereo完成档案)拿来做最后的调整与测试,一般来说,大众的家里不是每个人都有百万音响或是超高级家庭剧院,所以在母带后制上要使用非常不同类型的播放喇叭或空间来做测试,是否我们的作品在每个地方播放都可以达到最完美的呈现。但反过来说,难也就难在如何不把混音师与音乐家的作品破坏,而是加分地来表现。在这上面的确要花很大的功夫。
现身说经验—陈珍惠
毕业学校:台南艺术大学应用音乐系
现职:录音助理
音乐工程组的学生还是需要上一般音乐科系所安排的听写、乐理、西洋音乐史等基础课程,爵士音乐及电影音乐这些大班课也非常有趣。而电子学、音响学、声学原理等等科目,则是专为属于音乐工程组学生所开设的。由于自己从小学习乐器演奏,偏向文科的教育,因此上大学后倾向理工的课程,对陈珍惠来说,起步显得格外吃力。虽然在音乐上有相当的优势,但在某些训练上,就比原本念理工组的普通科同学少了许多。在刚开始还没有主修老师带领的时间,和同学们互相切磋、交换互有的专长,对她来说是一段很重要的学习历程。
对学校课程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堂「表演艺术」课,课程内容类似肢体开发、想法、创意上的激发与自信心的培养,最特别的是上完课后所举办的大型展演活动。艺术行政、音乐工程组同学分别执行企划、现场录音等作业,使得课堂上的实作更为贴近实际操作。而与主修老师的学习方式,兼顾传统的学徒制之外,更在学术体系上建立稳固的理论基础。再者,学校的资源相当丰富,各式各样的音乐会、国乐西乐等不同乐器种类也充分提供了练习及实验的机会,让他们从中练出金耳朵,提高对声音品质的敏感度,进而录出最正确、最好听的声音。(李秋玫)
现身说经验—吴东晏
毕业学校:台南艺术大学应用音乐系
现职:开设个人工作室
现今做编曲及配乐已经非常方便,所需要投资的设备也并不昂贵。器材等技术面的操作固然重要,但其实并不难驾驭,重点反而在于音乐品味的涵养。目前从事乐团驻团录音师、实验电影及纪录片与动画音效与音乐制作的吴东晏认为,应用音乐系的独特性在于学校所安排的传统音乐基础训练:如音乐史、和声学、对位法、乐曲分析、钢琴键盘等,这些课程对于音乐制作上有相当多的帮助,加上在老师的鼓励下阅读各类书籍、吸取养分,也让主修音乐工程毕业的学生们,有别于坊间从事音乐制作工程的工作者。
就像一般音乐科系的学生一样,每个音乐工程组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主修老师。跟随著自己主修老师身边,在老师的亲身带领下聆听大量的音乐、尝试做唱片的评论,让自己培养对音乐的精准判断力及感知能力,是吴东晏认为最受用的地方。仔细用耳朵聆听一切的细节,包括整个创作、制作到演奏诠释等内容,都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这需要时间的累积及个人的吸收力,然而长期培养出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却敦促著自己不断地处在进步当中。此外,学校其他科系的接触,如动画所、国乐系的委托创作,让他从就学期间有机会可以进行训练,良好的合作经验,使得他至今仍持续地接到来自这些产业的邀作。(李秋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