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剧以「临死前出窍的灵魂,回顾自己一生」的方式叙事。戏一开头,孟小冬已濒临死亡,灵魂游离出躯壳,回看一生。音声光影交错中,杜月笙踏踏实实的存在,梅兰芳,却是想抛撇想遗忘、却挥之不去、时刻上心的璀璨阴影。因此,剧中杜月笙请到唐文华真实扮演,梅兰芳则是浮动的影像。
戏里孟小冬的一生,是一段「追寻声音」的旅程。这段生命旅程,「费尽了心血用尽了情」,她所历经的两段爱情,我以京剧唱腔艺术来贯穿。
京剧歌唱剧《孟小冬》
3/11~13 19:30
3/13~14 14:30
台北中山堂中正厅
INFO 02-29383567
想写孟小冬已经很久了,但终是却步。这位京剧史上的传奇人物,一生行事数度抉择,恰似关上了生命中一扇又一扇的门,回归到心灵暗房,纯以歌声唱腔完成自我。如此「内旋式」的人生,如果用百分之百的戏剧形式呈现,必沦为两段爱情的八卦想像。只有在剧情简之又简、以音乐歌唱贯串全场时,才能深入她的内在。而这样的演出机缘,并不易觅得。因此,当市立国乐团钟耀光团长为三十周年庆邀约国光合作时,我立即掌握大好时机,以「灵魂的回眸」与「声音的追寻」为主轴,用钟团长建议的「京剧歌唱剧」形式呈现孟小冬。当数十人大乐队排列台上,表演空间只有一小方地时,才是孟小冬登场的时刻。
临终灵魂出窍 回眸一生追寻
这是一部透过声音表现内在的戏,魏海敏是饰演孟小冬的不二人选。观众都知道海敏梅派青衣唱得好,少有人知她对余派老生也有深入研究。本剧魏海敏的声音有三层:一、孟小冬本人的心声,借由钟耀光团长新编的歌曲呈现;二、孟小冬站上舞台时,由魏海敏唱京剧老生唱腔;三、孟小冬脑海中浮起的梅兰芳声音,也由海敏来唱,一方面像是孟小冬轻轻哼著、回忆著梅兰芳的唱,一方面梅门嫡传魏海敏也正是梅派唱腔的代表。
全剧以「临死前出窍的灵魂,回顾自己一生」的方式叙事。戏一开头,孟小冬已濒临死亡,灵魂游离出躯壳,回看一生。音声光影交错中,杜月笙踏踏实实的存在,梅兰芳,却是想抛撇想遗忘、却挥之不去、时刻上心的璀璨阴影。因此,剧中杜月笙请到唐文华真实扮演,梅兰芳则是浮动的影像。
戏里孟小冬的一生,是一段「追寻声音」的旅程。这段生命旅程,「费尽了心血用尽了情」,她所历经的两段爱情,我以京剧唱腔艺术来贯穿。
孟小冬的声音追寻,肇始于心底的呼唤,其实是京剧界普遍的认知。当她幼年在上海,以高亢的唱腔和曲折的剧情走红时,竟放下一切,离开十里洋场,迎著风雪奔赴北京,追寻心中雅正精醇的声音:余叔岩的唱腔。而这段追寻的旅程,曲折地竟先走向一段无奈的爱情,一到北京,就遇见了梅兰芳。我在剧中,以艺术观的相合,作为梅孟之恋的编写基础:余梅是京剧界公认的雅正之音的最高典范,虽然一为老生、一为旦行,但境界相同,都以「脱尽火气、深入内在」为最高追求。孟小冬远赴北京,还没遇见余叔岩,就从梅兰芳的旦角唱腔里找到了共鸣。可惜这声音欲近难近、欲亲难亲,终是风中缥缈、无缘以终。离开梅兰芳之后的孟小冬,「找不著共鸣了,不想再唱了」,鼓励她继续钻研余派唱腔的是杜月笙。
一字一音求纯粹 挣得余派传人名
「上海滩皇帝」杜月笙和孟小冬的爱情,我仍锁定艺术。杜月笙一生事迹甚多,本剧不谈帮派、不涉政治,只谈他最喜爱的京剧。他爱戏,也爱惜京剧好角儿,孟小冬从他这里得到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安顿。抗日战争烽火连天,孟小冬在杜月笙支持下,再度北上北京、立雪余门,放下一切,从头找共鸣,从咬字发声、韵味咀嚼里,找到了自主性;从纯粹的声音里,完成自我实践。
余叔岩在剧中戏不多,却最关键。
余叔岩是京剧开派宗师,他的唱片流传至今仍是唱腔经典。但他的舞台生涯并不持续长久,多次间断,也常在全国名伶汇聚的盛大场合里缺席。身体不好是真的,但生病也是逃避达官显贵邀约的策略与姿态。不上台,反倒让他能百分之百的实践「我唱我的戏」的理想。为观众唱,要讲求戏剧性;「我唱我的戏」才是百分之百的个性彰显,专门研究唱腔,一切从咬字发声里钻研,回归声音本身,回归内里自身,不向外在寻求感情表现。
孟小冬跟随余叔岩整整五年,找到了纯粹的声音。
孟小冬的性格和处境,不适合面对观众,但她不甘心于梅兰芳叫她婚后别唱(这是戏里的安排),最后竟从余叔岩这里找到不上台纯粹钻研唱腔的心灵依归。本剧在孟学余之后的大唱段里,让孟小冬感受到多年的寻寻觅觅原来竟要回归自身,回到字头字腹字尾一字一音丹田气息,水流千遭归大海,原来一切在自己,找到了个性和自主性,从此海阔天空,唱不唱给观众听就全看自己了。最后祝寿演出《搜孤救孤》,是报答把她引导到「自我完成」的杜月笙,也是请观众作一次余派艺术成果验收。散戏观众不肯离去,定要看到孟小冬亲自谢幕,虽然上台谢幕的是女装的孟小冬,但观众已经把她当作「冬皇」甚至「余叔岩」,观众费了好大劲儿来看孟小冬演出,却说「我是来看余叔岩的」。她挣得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余派传人,而非某某人的恋爱对象。
暗藏魏海敏学唱经历 以声音呈现「剧诗」本质
本剧暗藏两层隐喻,第一是魏海敏的学唱经历。这位京剧天后从小走红,但唱遍了各大戏的女主角之后,却对艺术前途感到茫然。后来是在看了梅葆玖的演出后,才发觉「原来戏可以这么唱」!两岸交流后,她独自一人迎著风雪奔赴北京,拜师梅门,放下一切,找共鸣、学发声,多年锻炼,终于找到了自信,把自己的嗓音锻练得稳稳当当,而后才能悠游地享受创作的乐趣,在《王熙凤》、《金锁记》里深刻地塑造人物。这段追寻声音的经历和孟小冬一致,虽然孟小冬后来走上隐居的路子,不同于海敏在舞台上持续创作光芒四射,但那是个人处境和时代社会的选择与不得不然,追求声音纯粹性的心路历程可以交叠在剧中。
第二层隐喻,说来更复杂了,关涉我个人编剧创新之的心路历程,也部分折射出台湾京剧的发展路向。我以前编新戏时,有感于传统老戏拖沓重复,而极力追求情节曲折、高潮迭起,讲究张力和戏剧性。这样的努力获得鼓励,也召唤了许多从不看京剧的新观众,但经过多年的积淀沉浸思考,最近自己编新戏的路子有些不同,更重视戏剧性和抒情性的调融,期待舞台呈现「抒情自我」的心灵回旋之音。越是不能言说的幽微深杳之情,我越有兴趣,更希望从纯粹的声音体现「剧诗」本质。孟小冬个人演唱的余派戏,剧本和唱词并没有高度文学性,但余孟都能在「愁人心中乱如麻」之类普通的唱词里,唱出浓郁深沉的人生情味,体现个人「侧身天地、独立苍茫」时向内深旋的心灵之音,艺术功力多令人敬佩。而在《孟小冬》这部戏里,更期待以剧本的文学性为底蕴,让魏海敏藉孟小冬之口,通过锻练过的声音,唱出「抒情自我」。
梧桐深院 凤凰隐栖
这是一部透过声音表现内在的戏,「灵魂的回眸」更将提供导演发挥的空间。梧桐,是贯穿全剧的意象,我让梅杜二人为孟准备的屋子都是梧桐深院,引发李后主「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感怀,不过,我更在杜月笙所提供的梧桐深院里加上凤凰的联想,「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梧桐是凤凰的家,可惜,心比天高的孟小冬,死前的灵魂只听见自己吟咏著:「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这是四郎探母的引子,全剧最后的声音,而一切竟像是回归初到北京的那一刻,风雪中,站立著的是追寻声音的女子。这段声音追寻之路,终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