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中国央视的各类小品演出,几乎是北方语系的主导,特别是东北农村题材颇受欢迎,独霸春节晚会十多年。以上海方言沪语为表现手段的滑稽戏,极少受到关注,人们将此现象归纳是「听不懂」,语言的障碍导致南北的审美差距,笑果也就不大了。
滑稽戏对于江浙沪上亿的群体,如同北方人的相声,自在地像似邻家的聊天,长期以来「听滑稽戏」占据了大众娱乐的主流地位,演员所擅长的说学做唱,吸收了文明戏和相声的曲艺手段,所以上海人很难对东北农村生活缩景的小品,或其化用二人转的段子感同身受。
一口上海话,凝练搬演社会思考
滑稽戏演员周立波的出现,梳起「新克勒」式的小分头,身穿西装,摆上台词谱架,一杯水、一只笔,用一口道地的上海话,用他从小的生活经验,《笑侃大上海》票价热炒至一张八百元。一人撑起一台戏,独创的脱口秀风格为小剧场演出,破天荒赢得来传奇的千万身价。说他恰如其分第填补这种南方语系未受重视的失落与空缺,不如说是周立波选择上海生活的文化特性,寻求了集体的共同有经历,才聚拢了上海观众的目光焦点。
周立波在面对媒体时,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海派清口」瞄准的目标观众主要是上海的中产阶级,以及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所谓「清口」,即是区别于北方小品的「粗口」和「黄口」。类似「海派清口」这种脱口秀表演形式在国内外不乏先例,周立波的表演最难得是在笑话背后融入了社会思考,他有一种客观的判断和选择,不再沿袭独角戏的表演程式,知道什么东西有趣味和价值,更有著现代都市型的市民幽默的发现和选择能力。
从二○一○年新春开市,新作《我为财狂》又再度热演,周立波坦言这是「刻意为之」,这次是以财经为主题,希望大家能有节制,笑有所思。依然以「时事趣谈」暖场,周式讲解总是把新闻用诙谐的语言点拨得一针见血,大城市下小市民的生活艰苦,仿佛一扫而空。
登上电视另创新猷,生活积累打造表演魅力
就《我为财狂》的现场内容来看,演出的确较之前有了更新,之前《怀旧篇》、《政治模仿》等惯用招数并未被保留,取代的是《周氏理财观》、《新股民奇遇》等,避开官方关切的题材,群众激情程度也没以往高昂了﹗
转移到电视录制映后,周立波的《壹周立波秀》也加入美女主持合作者,还有和名人的对话录,借以提高观赏的多样性。高度曝光率让人疑虑,其艺术创作力能否持续,曾经青年走红过的周立波,因故退出剧团,这次在智囊团的策划下,重返舞台,其主要作品《笑侃三十年》,还有最新的《我为财狂》,无可否认都是对生活的精辟提炼。然而,长时间的积淀与共同记忆,才是作品如此有魅力的重要原因,今年是否还能拿出如此充满「笑点」的新作,上海活宝的趣闻,又能受票房宠爱热多久呢?看来还得要观众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