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芝
-
上海
粉丝经济侵入越剧,茅威涛炮轰「饭圈」文化
如果说从去年到现在,有哪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剧坛现象级表演艺术的作品,那么非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新龙门客栈》莫属。这部由越剧领军人物、表演艺术家茅威涛操盘运作的环境式舞台剧自去年火爆剧坛,迄今盛况不衰。两位年轻貌美的主演陈丽君、李云霄更是红得发紫,成为观众追捧的「君霄」偶像组合,「君霄」组合的观众也由传统的越剧戏迷而遍及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各个圈层的人群。 9月中旬,茅威涛携手「君霄」组合等剧组人员,为新拍摄的越剧电影《新龙门客栈》举行公开宣传与推广活动。在现场互动时,茅威涛严辞怒斥了部分粉丝的言行,炮轰正在粉丝群中蔓延的「饭圈」文化。她说:「我要正告你们的是,我们小百花的演员,你们不能去裹挟她们、绑架她们,你们要让她们有更好的环境去创作,拿出更好的作品给你们。」针对「君霄」粉丝们各为其主的捧与骂,茅威涛告诫她们不要搬弄是非:「我现在看到的太多是拉扯,你爱这个跟爱那个,为什么一定要打这个、踩那个?说她好了,就要说另一个不好?你知道,生旦一辈子碰到一组好搭档有多重要吗?」 对于一些粉丝称票房是由她们花钱买出来的,茅威涛直言:「你不想看、你不喜欢看,你可以不看。越剧有你们,越剧也好不到哪里去;越剧没你们,越剧也没死掉。」 这一番话可谓振聋发聩,在剧坛和媒体上,引起了强烈的回响。显然,茅威涛说这番话是有原因的。所谓「饭圈」,就是粉丝(fans)的圈子的简称,是长期的、稳定的、具有完备组织的群体,其核心目标就是「一切为了偶像」,透过「集资应援」、「控评」、「反黑」(编按)等各种有组织、大规模的集中应援活动展现其强大行动力和号召力。虽然每个时代都有爱戏、追星的粉丝,但「饭圈」的特点在于带著强大的网际网路基因和属性,伴随著网路发展和粉丝群体的扩大,它所共生的偶像经济也迅速发展,开始催生出为偶像买周边商品、租广告位做宣传、投票及进行慈善公益活动等方式,就眼下而言,「饭圈」已由单纯的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社群逐渐演变成为有组织、专业化的利益圈层,形成了粉丝经济。 于是,在越剧身上出现了一种吊诡的现象。一方面,「君霄」组合的饭圈粉不遗余力地为偶像和演出进行宣发和传播,无论是口碑流量还是票房业绩,她们都为《新龙门客栈》和越剧的备受瞩目贡献了力量。因此饭圈粉认为越剧本来行将消亡,正
-
上海
实体演出如火如荼,线上戏剧濒临死亡?
2024已过半载,伴随著多年未遇的高温,江浙沪的演出市场一片红火,上海亚洲大厦和大世界等演艺新空间几乎人满为患,杭州和苏州等地的小剧场+大商厦构建成的文旅融剧场模式也是夜夜笙歌。上海经典版的《剧院魅影》早已开启数月巡演模式,浙江的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票已售到年后 整个实体演出市场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吊诡的是,近年来一直成为关注焦点的线上戏剧演出却悄无声息,甚至传出了一种濒临死亡的气息。 曾几何时,网路戏剧、线上演出等等从欧美名剧到各地戏曲,都在尝试戏剧和网路全新的融合发展,报纸电视媒体已在呼唤一场剧场革命的急速到来,线上戏剧业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但是很多戏剧爱好者在不经意间却发现,自己已好久没看线上的演出了,即便今年还有一个这样的演出在这炎夏的时节坚持著。然而正是这次演出,却昭示了线上戏剧演出已经陷入了一条没有生机的死胡同。上演这场演出的是一位在抖音拥有近60万粉丝的音乐剧女演员,她在两年前就进行了首次付费直播音乐剧《童话深处的秘密》的演出,票价为29.9元。尽管是网红演员,但演出的效果却乏善可陈,当晚直播流量最高时也仅八百余人而已。 今年她卷土重来,带来了一出独角直播音乐剧《陌生女子李易安》,门票19.9元人民币。不过在整个演出过程中,即时线上人数从直播开场时的约四百多人,到最高峰值时充其量也只有七、八百人。即便这些都是付费的观众,本场的票房收入也仅5位数出头。更悲催的是这部剧的直播却遭遇了技术方面的问题,导致有无买票其实都能观看。主创无奈选择了退款并发布道歉影片:声明今后这部剧在网路上的播出一律免票。 平心而论,这部剧孵化于音乐剧领域的头部帐号,汇集了业界多位专业人士的心血,经过多年的打磨,品质并不俗。但即便没有发生直播技术问题,和上次线上演出一样,它依然没有吸引到足够多的粉丝和流量,没有流量,就意味著没有盈利,没有盈利,则无以为生;单算经济账的话,这次线上演出已经生不如死了。 从另外一个层面也传来了不祥的消息。作为中国最大的演出商,保利院线集团旗下的保利云剧院曾拥有200多部正版免费表演艺术影片资源,如今也已经到期下线了,一度希望能透过线上表演艺术的直播和上映,带来演艺市场平台红利的愿景
-
上海
上海音乐剧票房蓬勃,「钱景」有多美?
2024年尚未过半,据新出版的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上海的音乐剧演出市场蓬勃开展,「钱景」一派如画。从最新统计数据来看,2023年全国音乐剧演出场次高达9960场,其中上海占据了5888场,占全国市场近六成。尤其是近4年来,上海音乐剧票房和上座率持续攀升,人均观演次数高达4.24场,人均票房更是达到了2,224元人民币的新高度。 作为中国最大的票仓,上海之前因疫情的影响,演出一度下滑。自去年起,实体演出市场逐渐回暖,尤其是音乐剧市场数据实现了强劲增长。前段引述的数据不仅突显了上海在全国音乐剧演出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也彰显了上海致力于打造「音乐剧之都」的强大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上海的音乐剧的演出场域已从以往镜框式的大剧场拓展开来,蔓延到了亚洲大厦及大世界演艺中心等仅容纳一两百名观众的小型演艺新空间中。而随著3年前,首部小型环境式驻演音乐剧《阿波罗尼亚》等作品的走红,小剧场环境式音乐剧开始走进更多观众的视野中,眼下《阿波罗尼亚》在上海已经演出近1000场,全国共计演出超过2000场,吸引了超过20万人次的追捧,开启了「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钱景」现象。
-
上海
《新龙门客栈》爆红,主创者茅威涛提出3大叩问
截至龙年春节前夕,中国剧坛唯一能称得上年度爆款和现象级的作品,非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莫属。这部由著名越剧艺术家茅威涛担纲艺术总监和总制作人的越剧,改编自徐克的武侠电影,由飒爽英俊、青春靓丽的全女班主演。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它所发起的首次线上付费直播,就吸引了925万人次观看,近4,000名观众发布了超过1.4万条的互动评论。 进入2024年后,该剧的关注度依旧居高不下,线上的视频播放量已突破10亿次,线下演出更是大受欢迎,龙年春节期间的所有演出场次,均被秒杀一空。主演陈丽君更是频频跃上各大媒体热搜榜,成为年度最为突出的顶级艺人。 这一现象似乎给戏剧界带来了一片春色,不少从业人员兴奋地表示,这部剧给传统戏曲现代化、时尚化、青春化,开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和发展的路径。 不过,作为这部剧的操盘手和主导者,茅威涛此刻却发表了〈今天的观众需要看什么样的戏〉一文,对《新龙门客栈》的爆红现象表示深深忧虑,她在文中向戏曲界现状发出了冷静的三大叩问:第一,戏曲界不知如何分析《新龙门客栈》案例,暴露出理论学术领域的薄弱;第二,戏曲界不知如何利用《新龙门客栈》的流量,暴露出整体运营理念的滞后;第三,从新观众群体的新凝视和关注中,暴露出主流创作作品内容的空乏。 茅威涛直言当下的戏曲研究和评论往往停留于艺术内容的好恶判断,营运理念也只停留在单一的创作作品、完成演出场次。而如何发现演员的魅力、如何发现剧种的魅力,如何让文化得以传播,让创作惊艳舞台或许才是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思路和意识的底层逻辑。 显然茅威涛的话是切中要害的,但会有多少人听得进呢?!
-
上海
成本高昂回收缓慢,实景沉浸戏剧演出面临寒冬?
秋风乍起,大陆文旅部公布了40个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入选专案,由导演王潮歌操刀、备受关注的4大实景剧码《只有系列之戏剧幻城》全部落榜,使得一度颇为看好的文旅结合大型沉浸式戏剧演出染上了深深寒意。或许风早就起于青萍之末,只是少有人注意到其中的消息巨额的投入和低迷的市场。 《只有戏剧幻城》共有4个作品:2019年《只有峨眉山.戏剧幻城》(四川峨眉)、2020年《只有爱.戏剧幻城》(江苏盐城)、2021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河南郑州)及2022年《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河北廊坊)。 《只有峨眉山》总投资额8.19亿人民币,票价238元,年营业收入约6,000万,营运费用约3,000万,按年利润3,000万,专案投资8.2亿,最起码需27年才能回收成本。 《只有爱》总投资7.6亿,收入2.02亿元。500位演职人员的成本按一年5,000万计算,门票价格50元,年营业收入约8,000万,去除营运成本年利润3,000万左右,回收成本周期约需25年。 《只有河南》总投资近60亿,开业两年至今营业收入约1亿元。年营业成本约1亿以上,年营业收入3亿,净利润不足两亿。与60亿投入成本相比,最少需30年方能回收成本。 《只有红楼梦》总投资40亿,历时8年打造而成。一日票原价468元,早鸟票288元、两日票原价658元,早鸟票592元。千位演职人员的年营运费用超过1亿。官方预估回收周期在5年左右,但实际上是没有可能。 《戏剧幻城》4个剧码的回收周期都超过20年,而文旅专案的活跃周期仅约5年。文旅结合的沉浸式演出专案本身并没有错,甚至还是一条与传统演出不一样的新赛道、新市场,但再好的创意,也挡不住一哄而上一味贪大;寒风过后,「只有幻城」留下的一地鸡毛,值得深思!
-
上海
《剧院魅影》40场狂揽4,900万,音乐剧进入3.0时代?!
整个夏季,中国演艺市场似乎进入了疯狂的报复性消费状态,各大演出场馆迎来了疫情后最汹涌的观演人潮。虽然北京、上海等城市街头触目可及坐飞机、坐高铁,拖著行李箱来看戏的观众,但真正能称得上是2023年现象级舞台剧作品的,只有上海文广演艺集团、英国真正好集团联合制作的中文版《剧院魅影》(台译《歌剧魅影》)。 自5月初开始,《剧院魅影》中文版在上海大剧院全球首演。34天40场演出总票房斩获4,850万元人民币,平均单场票房超过120万元。随后从6、7、8月起,分别于深圳、广州等地开启全国巡演,票房也迅疾一售而空;而10月北京站刚开出场次,出票率已超过5成。这一业绩已把同样一票难求的北京国家话剧院的经典剧码《大宅门》、江苏大剧院的舞剧《红楼梦》等远远甩在后面了。 值得注意的是,《剧院魅影》中文版最大的购票观众来自平时并不太进剧场的人群,年龄集中在18至45岁,他们一年未必会看两三次戏,但这次购票的最大动力则来自《剧院魅影》IP本身的魅力。这也就意味著,一个成熟产业化的经典音乐剧IP的确会带动更多音乐剧之外的观众进入剧场,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庞大的音乐剧市场也必然会给当地的音乐剧人才库带来升级。因此《剧院魅影》中文版的出品人马晨骋认为:《剧院魅影》中文版的成功上演和它所带来的轰动效应,标志著中国的音乐剧产业从原版引进、中文版制作到产业化,已完成三步跨越,将开始进入了3.0时代。不过,清醒的学界人士提示,他们真正需要面对的考验是:3.0时代是否还能延续「魅影」的热度?市场的下一波高潮是否能如此轻易捕捉?!仍有待观察。
-
成都
「沉浸式」演出风行,首辆双层话剧巴士开出
暮春4、5月对于江浙沪来说,是最好的演出季节之一。超会玩的上海滩率先在静安戏剧谷推出了专属打造的戏剧路演巴士,整个巴士就像是一个沉浸式的演出魔盒,戏剧售票亭、化妆间、舞台打卡点、戏剧小超市等应有尽有,仿佛整个戏剧现场都被装进了巴士中。 此外,上海知名喜剧品牌「开心麻花」则与成都文旅集团、成都公车集团联手,合力打造了全国首辆双层话剧巴士,在成都市中心的商圈和地标景点,正式一路上线驶行。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美食+交通+话剧+旅游」跨界融合的夜间消费新场景,整个巴士分为两层,上层是演出空间,下层为演出后台,半封闭的演出空间能容纳乘客观众30余人。故事以民国时期一家面粉厂的传奇《捞金晚宴》为背景,乘客上车即入戏,人在车里,车在戏里。一路上,意外一件接著一件发生,剧情也无限反转。在60分钟的时间内,乘客可以吃喝玩乐,看剧观光两不误。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挑选道具、头饰和服装,参与到剧中并找到自己的角色。 乘坐一次话剧巴士的票价为一人118元人民币,因为体验新奇,营运仅半个月,话剧巴士就从每周4辆增至8辆,而周末更受年轻人欢迎。不过,因为演出空间是由普通公车改造而成,表演区域也仅是不足1公尺的狭窄过道,因此对于剧情、演员和调度的要求就很高,甚至还要考虑到时长和交通的拥堵等,出品方开心麻花承认「这样的专案没有可参考的样本,剧本和营运方案几经推翻才得以成型」,而业界专家也谨慎地认为,这样的演出形态究竟是沉浸式戏剧的一次拓展,还是市场行销的一个噱头,尚有待于对剧本、演技和观众反响等的深入观察。
-
上海
直播间成为蚕食演艺市场的「第二舞台」
防疫政策开放后,中国演艺市场虽开始呈现全面复苏迹象,但网路直播间成为瓜分蚕食传统演艺市场「第二舞台」的苗头已势不可挡。据最新发布的《2022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包括戏曲、音乐、舞蹈、话剧等表演艺术类直播在抖音开播超过3,200万场,平均每场观众超过3,900人次,迹近每天都有近9万场中等观众规模的演出在抖音上演。相反,即便是黄金演出季的五一假期,传统实体演出场次总和也只有5,900场左右。 截止目前,仅仅抖音的表演艺术网路直播行业规模已高达1,844.42亿,相关行业的直播帐号达1.41亿个。观看热度攀升最快的5大演艺直播类型为音乐剧、舞蹈、话剧、喜剧、杂技,其中白领观众热中的音乐剧直播观看人次较往年同期疯涨到978%。 同时,总计有231种戏曲艺术在过去一年开播超过80万场,从受众来分析,各年龄层对传统演出有不同偏好:90后、00后爱看相声,80后欣赏古琴古筝,而70后、60后则对京昆、粤剧、豫剧、黄梅戏等戏曲表演乐此不疲。 值得关注的是,观众踊跃为主播打赏已给直播市场和演艺经济赋予了新的动能。报告显示,近一年来抖音演艺类直播打赏的收入较往年同期增长46%,逾6万名的表演艺术主播月均直播收入高于万元人民币。有73.6%的戏曲艺术主播透过直播而收入不菲,甚至还让不少濒危剧种透过打赏等收入获得新的营运生机。 显然,直播对表演艺术行业有「打造新舞台、带来新收入、培养新观众」的价值。一些优秀的表演专案固然可获得更好的传播发展,但主播们的才艺和魅力能否持久地黏住观众,新的剧码能否经得起更为挑剔的3秒钟刷屏的检验,将是直播间作为第二舞台必须面临的挑战。
-
上海
上昆以全本《牡丹亭》迎接解封后的春天
近半年受到疫情政策所限,许多演出不得不推迟,作为沪上演出标竿的上海大剧院,先是重磅推出新编昆曲《重逢牡丹亭》,以倒叙双梦的意象解构经典;接著政策全面开禁之际,上海昆剧团全力打造献演了汤显祖全本55出《牡丹亭》,两天3场长达8小时、上中下3本的接力演出,在上海大剧院掀起了观演热潮。上昆此时推动庞大的演出阵容,既显现上座率和售票的限制逐渐松解,更意味明春的演出市场有望回温,相较于其他临时喊卡的剧团而言,全本版的公开彩排与顺利上演,无疑是幸运且极具指标意义。 1999年上昆缩编35出经典版的导演郭小男,此番再度执导,打出了「极致的回归」美学理念,媒体和观众赞赏是传承40年建团气象、溯源经典昆曲之心、呈现精致华丽之相貌。而崭新的旋转舞台,表演区域的四分割设置,不暗场、不使用二道幕,演员替代道具检场人,转场时自然过渡到下一场景无疑考验场景调度与演出节奏的掌控,依循原作原汁原味使用集唐诗,更是首度现身也颇具古韵情调。 至于舞台上多媒体投影和小桥扶栏,甚至对于著名曲牌,不同程度的浓缩精减,尤其〈惊梦〉一出中,流光溢彩的多媒体设计和满台生辉的大花神崭新造型,整个舞台的极致唯美和花团锦簇,引发了首演后种种对东方古典美学和现代视觉表达的热烈讨论,同时因为报纸、电视和网媒的宣发助力,有关上昆和全本《牡丹亭》献演的热议,竟然一夜间便达到数十万人次的阅读讨论流量。相信如能维持热度,借力在日后的演出里,再度展现明代市井风情各个阶层长篇史貌,上昆的非物质形象的艺术传承,想必会走得更丰美圆满。
-
上海
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指出女性为消费大户
近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了《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对疫情影响下的表演艺术市场发展和业绩表现做了数据统计和分析,以演艺行业主要票务系统和剧场上报数据,对包括话剧、音乐剧、儿童剧、戏曲、舞蹈、音乐会、相声、脱口秀等艺术门类市场进行分类盘点,并对2022年及其后趋势提出新的预测和研判。 报告显示,上海仍是中国最大演出票仓,全国市场排序前10名依次为沪、京、苏、川、渝、浙、津、粤、陕、豫,这10区占据了全国65%的演出市场。全国1年的票房为140亿人民币,仅相当于美国百老汇1年的票房18.29亿美元,整个演出市场称不上繁荣。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的演出市场消费主力是18岁至39岁世代,在购票群体中占76%;而其中女性数量明显高于男性,占比为66%。据近3年数据监测显示,95后、00后消费者和女性消费者占比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演出门类来看,话剧最受欢迎,票房和场次分别占剧场类演出的30%和14%。其中赖声川的《如梦之梦》在2021年话剧平均单场票房前10榜单、年度票房、场次综合前10榜单中均名列榜首。此外,音乐剧在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市场占比和票房收入中也接连超越其他传统剧种,成为最有潜力发展的舞台艺术。特别是音乐剧女性爱好者呈现出的反复「打卡看戏」的社交观演模式,在同出戏观众重复观演率中,亦高居各类演出之首。这显示了随著经济独立和文化修养的显著提高,具高学历和欣赏力的知识女性圈层已逐步形成扩大,正日益成为演出市场消费大户。 报告亦预期年末的剧场演出将迎来一批高质量的原创舞台作品,热度居高不下的「沉浸式文旅+戏剧演艺」将受到更多投资者关注。
-
上海
演艺产业纷纷投入发行NFT
上海上半年度爆发疫情,让经济遭受重创,但另一方面却使表演艺术行业拓展了新赛道,呈现出风生水起的新景象。随著元宇宙概念兴起,以京沪为核心的NFT市场日益升温,传统演艺行业也在后疫情时代展开相关尝试。 打头阵的是东方演艺集团舞剧《只此青绿》,发售了6款NFT,每款限量4,000份,定价人民币19.9元,迅速售罄。上海交响乐团旋即推出第1款NFT1段2分21秒的「中国最早的交响乐唱片」,由德国高亭公司于1929年为上海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录制的西班牙作曲家法雅的《魔法师之恋》组曲,也是19.9元,限量发行1万份,也被秒杀。接著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发行了话剧《红楼梦》人物的Q版形象,这些3D图像可在手机上多角度展示,同样限量发行。据悉目前全国已有近10家表演艺术单位尝试发行了NFT,定价都在几十元至百元之间。 表演艺术的NFT除了是新的收藏载体,也被开发出多种线上、线下结合的使用可能,除了收藏价值外也连结了一定的福利券、演出票券兑换等会员权益,比如购买了NFT的观众,在未来购买票券或参与院团活动时,都会被赋予一定的权益。个别NFT也会以隐藏款盲盒形式上线,提高粉丝购买收藏的意愿,甚至在未来开发的「元宇宙」剧院内,还会成为观众和购买者专属的有价资产。据演出行业协会预测,包括表演艺术在内的NFT交易市场有望在2至3年间达到500亿到800亿元。 不过专家也提醒, NFT存在著炒作、洗钱、非法金融活动等潜在风险,亦存在版权、品质、定价等问题。因此对传统表演艺术行业来说,发行NFT能否成为现有线上表演、演出录影播映两类数位化发展路径之外的第3种玩法,还有待检验。
-
上海
「一个人的剧场」在疫情中异军突起
一场突如其来的Omicron新冠病毒传染,重创了3、4月的演出季。继深圳后,上海也相继封城,整个南方演艺市场几乎全倒。奇特的是,有一项演出却率先突围,在4月底5月初上演,并将在各城市巡演,目前已是一票难求。这项演出就是「一个人的剧场」的实验戏剧《存在与时间2.0》,某种意义上,它也非常符合文化部门有关疫情期间上座率的要求。
-
上海
「元宇宙+戏剧」碰撞出表演形式新火花
自从脸书宣布全面进军元宇宙以来,资本和市场立刻陷入狂欢,中国的演艺行业也不例外,各种表演形式都想和虚实空间交互的「元宇宙」碰撞出火花来。
-
上海
「中国百老汇」剧院群来了?
广州开始打造「一个人的剧场」,挑战传统的剧团和戏班式舞台演出;而上海在刚布局完100家演艺新空间,又在10月正式宣布将兴建城市商业体含剧院群的「首位百老汇剧院群」。
-
上海
新型沉浸式体验「剧本杀」备受年轻族群欢迎
「剧本杀」脱胎于桌游型推理游戏,提供的是一种深度的角色和故事体验,融互动、体验、社交、表演为一体,透过剧情进行人物交流和演绎探讨,共同揭开秘密或发现真相。
-
上海
演艺产业的商业复制摧残艺术创作与市场
资本热钱不顾艺术规律疯狂跑马圈地已不是什么秘密,演艺产业也由此野蛮生长。表演艺术创作日益沦陷为商业机器的生产流水线。
-
上海
演出协会定出规矩让劣迹艺人没「戏」唱
近年来中国一些知名艺人从偷税漏税到醉驾逃逸、从嫖娼劣迹到家暴出轨、从学术造假到抄袭侵权、从虚假代言到假唱欺骗负面消息层出不穷。
-
上海
疫后演艺新发展 「戏」节藏在「虚空」中
十一月中由上海「演艺大世界」举办的「演艺大世界在线演艺发展峰会」,邀请廿多家演艺行业的领军机构,透过内容创作、跨界合作、剧场革新、商业模式、平台融合、技术应用六大主题,讨论在疫情之后演艺产业发展的新未来,活动全程采取现场+录播+直播结合,而未来感、科幻感的峰会舞台,则勾勒出演艺直播的最新形态。但演艺内容从线下转到线上,转换的又岂止是场景?
-
上海
一笑值千金! 「脱口秀」是门好生意
九月底十月初。魔都落英缤纷。「票子有吗?票子有吗?」「我花八百从黄牛手里买的,听说票价两百多的已经炒到一两千了。」演出馆外年轻人络绎不绝,互相探询。这一幕发生在号称时尚生活销金窟的新天地。这里没有名家大牌,也没有名团名剧;有的仅仅只是一场场简简单单的脱口秀而已!
-
上海
演艺产业觅生机 「新勾栏瓦舍」俨然成形
肺炎疫情对表演艺术产业带来了重大的改变,虽然线上演出和云剧场成了业界人士的时髦话题,但值得观察的新动向是:表演艺术被疫情逼得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即从室内走向户外,从剧院走向市集,从艺术走向生活。表演艺术界从舞台走回民间,再造昔时的「勾栏瓦舍」既可欣赏娱乐表演,又可吃喝玩乐的商业游艺市集,把以往的观演行为从一种娱乐消费转变成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