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一出表演可能只是因为霎时被街角的海报打动,有时因缘却埋藏得很深。
对「偶」的兴趣其实开始于电影,侯孝贤的《红气球》。片中,茱丽叶.毕诺许饰演一个以表演偶戏维生的母亲,操弄著偶,变幻各种语气为偶发声。在电影中也上演了一出偶戏,取自元曲《张生煮海》,男主角为娶得海龙王的女儿,把海水一瓢瓢煮乾。多么动人的罗曼史啊!当下就烙印心中。
二○○九年底,诗人夏夏以这个故事为雏形,在景美的土地公庙前搬演《煮海的人》。这次的合作对象正是「飞人集社」,一个从偶戏出发的表演团体。我想起几个月前才看过他们的《逐鹿》,深深震撼于剧中穿插的偶戏:偶和光影间的对话、偶和操偶者之间的深情款曲,美得不像话,让向来喜欢真人演出胜过卡通玩偶、一直迷惑于既然有「我」为何还要用「偶」演出的我,第一次见识到偶剧的魅力。
十月份「飞人集社」将再演今年七月才首演过的《鱼》。这次,有偶、有陈建骐的音乐,还有新生代台湾剧作家的剧本。这是另一个要去看的原因,我们太容易被莎士比亚、贝克特、亚瑟.米勒等吸引,但总是忘了如果不给本地剧作家发表机会,就不可能会有自己的易卜生和契诃夫。再加上表演场地是华山文化园区的果酒礼堂,带有现代化工业遗迹沧桑感的华山,相当适合作为这类多媒体复合型表演的背景。
这是个梗舖了很久的推荐(希望读者还没有转台),但我诚挚推荐「飞人集社」这个小型剧团。
文字|王若璇 在校园中主修文学,在社会大学里转换跑道进入视觉艺术圈,不忘在生活中挤出时间、出入于表演艺术所建构出的虚虚实实间。常在须臾的快感和永恒的追求之间徘徊,就像挣扎于爱情的你浓我浓跟人生的宏大蓝图一般,非常不乾脆且贪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