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草地派對6月18、19日登場
淡水雲門劇場本週末打造夏季草地派對日,結合劇場演出和戶外演出與市集活動,兩天精采豐富的多元表演在雲門劇場及園區各個角落輪番上陣。知名劇團金枝演社、偶戲團隊飛人集社、臺灣管樂團木管五重奏與原。雙簧三重奏、蒂摩爾古薪舞集、馬戲大環藝術家楊世豪、扯鈴表演家黃翊與留法擊樂家謝佩穎、Naughty Swing搖擺舞團等一次滿足。
淡水雲門劇場本週末打造夏季草地派對日,結合劇場演出和戶外演出與市集活動,兩天精采豐富的多元表演在雲門劇場及園區各個角落輪番上陣。知名劇團金枝演社、偶戲團隊飛人集社、臺灣管樂團木管五重奏與原。雙簧三重奏、蒂摩爾古薪舞集、馬戲大環藝術家楊世豪、扯鈴表演家黃翊與留法擊樂家謝佩穎、Naughty Swing搖擺舞團等一次滿足。
自前年起改為兩年一度的「超親密小戲節」,今年邀請資深劇場工作者楊淑雯擔綱策展,選擇了具有歷史代表性、也是現今都市發展翻轉點的所在艋舺區、加蚋仔區與林森條通區作為今年的舞台。喜愛參與城市導覽與巷弄街區探索調查的楊淑雯,希望藝術家能更貼近各街區量身打造最適切的演出內容,也針對演出場地特色來邀請藝術家。
飛人集社劇團的「小孩也可以看」系列,繼「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之後,推出全新製作《天堂動物園》,故事以動物為主角,描述一匹外來的野馬如何融入新的動物族群,藉此隱射外來者/本地人的移居議題。在製作上,這次也將有新的面貌,如大型偶與面具表演的加入,將讓觀眾有不同以往看飛人作品的美感體驗。
飛人集社新作《測量》由團長石佩玉編導,試圖以距離代換時間,以理性衡量感性,碰觸現代人的工作、生活、情感等處境。延續以往風格,《測量》結合偶、光影、演員、面具、音樂等多元媒材訴說故事,編導用精準的數字,畫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生藍圖。
從台北到馬賽,經過數月電子郵件的往返討論與兩地的實驗,旅居法國的劇場演員周蓉詩、住在台北的偶戲工作者石佩玉,法國當地的視覺藝術家莒絲蓮.額貝哈(Ghislaine Herbra),三個女性創作者所組成的台法跨洋創作團隊,終於在今年一月相聚於寒冬低溫的馬賽,進行一整個月的排練,突破文化的隔閡,共同打造一齣親子題材,以偶戲與光影為表演形式,並加入原創音樂的劇場作品《初生》。這也是台北的「飛人集社」和馬賽的「東西社」劇團,首次攜手合作,預計推出兩年四部曲的夢想計畫「一睡一醒之間」的首部曲。 《初生》的故事來自一位溫柔的母親,試著以床邊故事,回答女兒關於出生的問題。內容描述一位小女孩在鯨魚的嘴巴裡撿到一顆蛋,於是他們一起出發,要為蛋找回媽媽,展開一段遇見各式各樣誕生的奇妙旅程,也來到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遠嫁法國、身為一個四歲小女孩的媽媽,演員周蓉詩將自己與女兒睡前的對話,寫成劇本,交由石佩玉執導,在小劇場為大人小孩創造一個作夢的空間。去年拿下法國青少年讀物繪本大獎的視覺設計莒絲蓮.額貝哈,將以刮畫的手繪風格作為全劇的美術基調。
飛人集社的「小孩也可以看」系列來到最終章《消失─神木下的夢》,透過一對姐弟的歷險,讓孩子認識離別與死亡。全劇運用了象徵和意象手法,在光影、物件、偶戲與現場音樂的巧妙結合下,畫面不斷穿梭在想像與真實、遠景與特寫之間,創造了如動態繪本般的詩意風格。
長大的那一天是什麼時候?長大又會帶來什麼喜悅和煩惱呢?繼《初生》後,飛人集社「一睡一醒之間」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以「成長」為主題。故事描述有一座魔法森林,只要進到魔法森林裡面,就可以變成任何想要變成的樣子。小男孩和小女孩,意外得到森林藏寶圖,為了尋找「長大的那一天」,走進森林。在一連串的冒險奇遇後,他們見到了魔法森林的統治者:一個不願意長大的小孩。森林統治者答應他們變成想成為的樣子,但交換的條件是得永遠留在魔法森林中。故事從辦家家酒般的遊戲出發,展開尋找長大的旅程,形式也緊扣遊戲的概念,讓長大的變幻意象更加自由。舞台上一個個皮箱打開,猶如玩具的驚喜箱,每個皮箱上的窗口都是一個故事的入口。 「一睡一醒之間」是演員周蓉詩在歷經結婚、生子等階段後的生命體驗,從《初生》,《長大的那一天》,到講述離別和消失的第三部曲,帶領孩子認識人生的必經過程。導演石佩玉認為,「長大」並非專屬孩子,隨著時間變化,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人其實一直在長大。《長大的那一天》在法國視覺設計莒絲蓮.額貝哈,及音樂創作者王榆鈞的聯手打造下,結合剪紙、物件、光影、小偶和音樂,在充滿詩意的敘事中,讓長大的每一刻,處處有驚喜。
當你走進咖啡店、書局、畫廊、理髮廳這些日常場所,推開店門剎那發現似乎習慣不再成自然。眼前的熟悉場所,有著舞台布景,原先屬於各場所的專業工具變成了道具,找到了不同以往的嶄新定義。劇場就在這裡,演員操弄著各式各樣戲偶,在你面前拉開一幅新世界圖像。 每年十月固定在台北市舉辦的「超親密小戲節」,就是源自生活場景的狂想。藝術節邀請了來自國內外創作者,共同以偶為創作元素,在永康街區、敦南誠品、民生社區等充滿奇趣值得探訪的小區,拆解重組日常的景觀。這一切,都要從飛人集社的團長石佩玉的奇思異想說起。
去年,飛人集社團長石佩玉策劃了以台北市南區為演出基地的「超親密小戲節」,初次面世就頗受好評。你會在各種生活場域中,與演員和戲偶相遇,就在你身邊,各種奇趣創意鋪展,顛覆你的感官體驗。今年的小戲節已在如火如荼準備中,十一月,九齣戲,九組玩物不喪志的創作者,將帶你再度進入親密小世界!
時間:二○一一年二月十七日
王若璇 本月我要看 飛人集社《魚》 在校園中主修文學,在社會大學裡轉換跑道進入視覺藝術圈,不忘在生活中擠出時間、出入於表演藝術所建構出的虛虛實實間。常在須臾的快感和永恆的追求之間徘徊,就像掙扎於愛情的你濃我濃跟人生的宏大藍圖一般,非常不乾脆且貪心的人。 想看一齣表演可能只是因為霎時被街角的海報打動,有時因緣卻埋藏得很深。 對「偶」的興趣其實開始於電影,侯孝賢的《紅氣球》。片中,茱麗葉.畢諾許飾演一個以表演偶戲維生的母親,操弄著偶,變幻各種語氣為偶發聲。在電影中也上演了一齣偶戲,取自元曲《張生煮海》,男主角為娶得海龍王的女兒,把海水一瓢瓢煮乾。多麼動人的羅曼史啊!當下就烙印心中。 二○○九年底,詩人夏夏以這個故事為雛形,在景美的土地公廟前搬演《煮海的人》。這次的合作對象正是「飛人集社」,一個從偶戲出發的表演團體。我想起幾個月前才看過他們的《逐鹿》,深深震撼於劇中穿插的偶戲:偶和光影間的對話、偶和操偶者之間的深情款曲,美得不像話,讓向來喜歡真人演出勝過卡通玩偶、一直迷惑於既然有「我」為何還要用「偶」演出的我,第一次見識到偶劇的魅力。 十月份「飛人集社」將再演今年七月才首演過的《魚》。這次,有偶、有陳建騏的音樂,還有新生代台灣劇作家的劇本。這是另一個要去看的原因,我們太容易被莎士比亞、貝克特、亞瑟.米勒等吸引,但總是忘了如果不給本地劇作家發表機會,就不可能會有自己的易卜生和契訶夫。再加上表演場地是華山文化園區的果酒禮堂,帶有現代化工業遺跡滄桑感的華山,相當適合作為這類多媒體複合型表演的背景。 這是個梗舖了很久的推薦(希望讀者還沒有轉台),但我誠摯推薦「飛人集社」這個小型劇團。
看演出不一定得踏入劇院或音樂廳,各式各樣的空間,都可能與表演藝術相遇,給你莫大的驚喜!「新北市藝術節」的「環境劇場」系列與飛人集社策劃的「超親密小戲節」,不約而同地將焦點放在日常性表演空間的開發與運用上,觀眾幾乎只要步出家門,便可以和藝術不期而遇。
相較歐美各國、甚至大陸重要城市的定目劇巡演,或舊作重演的比例,台灣全新創作累積的成績,令人訝異,而這完全不是針對一個製作、一年表現的評論觀點足以涵括與預期。在劇場產業型態薄弱的台灣,十年累積下來,卻是打造繁花盛景:中大型劇場系列性製作的持續與票房佳績,女性創作者的多元發聲,商業性劇場的持續發展,風格化導演的轉型出擊。
石佩玉的偶,能無形中拉近觀眾與舞台的距離,因為小,怕觀眾看不見,所以一定要在小劇場;也因為小,所以不能離舞台太遠。《房間》加入皇冠藝術節,充分發揮皇冠小劇場的空間,黑盒子的場域,就是一個房間的型態;與觀眾的近距離,也讓偶在劇場裡得以安身立命。觀賞偶劇,對觀眾和演員來說,是一種親密。
「Kidult」這個由Kid+Adult混種而來的新興詞彙,所代表的長不大,或拒絕長大的成人心態,正好也可說明小劇場創作者,堅持以純真眼光看世界的角度。皇冠藝術節今年便以「Kidult」為訴求,邀請四組新銳創作人馬,分別以音樂、戲劇、舞蹈、偶戲等不同藝術形式,呈現生猛犀利的小劇場創造力。
改編自元代雜劇《張生煮海》的《煮海的人》,將在景美福興宮廟埕前演出,而這一切的地點時間決定,都是導演夏夏擲筊請示過土地公的!如同張生為愛情煮海的義無反顧,但執著創作的夏夏卻是理性執行自己的想法。
不過,從劇場實踐的角度來看,《煮》劇的呈現,就顯得有些尷尬和不堪。除了前述的全體有氧舞蹈體操,和劇中龍女猶如「中邪」、轉若「乩童」形象與張生對話的肢體表演較具創意之外,其他的段落似乎都無法克服在地空間的特殊性與複雜度。當觀眾坐在野台區裡「仰望」演員自溺在第四面牆的虛擬敘事裡,反而更加凸顯這齣戲與空間的扞格不入。
多德列希特市偶戲節是荷蘭境內最重要的偶戲節之一,除了一般常見的手偶、懸絲偶、光影戲之外,藝術節將「沒有畫上眼睛鼻子嘴巴」的物件與人體的互動,或甚至動畫,也納入節目表中。另一項特色,就是將整個小巧玲瓏的多市,作為藝術節的舞台。每年它有三套利用當地私人住宅演出的系列節目,還有一個運河遊船的節目《小艇絮語》,都與當地居民和環境緊密結合,也是讓外來的偶戲節訪客最感新鮮的地方。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