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社会气氛与人心感受,在「九七回归」大限之前,一直有「借来的时空」的末日情结,在倒数计时的时间压力下,无力移民或是对香港未来仍抱有信心的市井小民,只有努力、认分地拚搏揾食,稍有空暇,也只能即时行乐。这种只能顾及眼前当下、快速到位的情感结构,衍生出特有的港式幽默与喜剧文化。
这些年我经常有机会到香港看戏剧演出,从表演方法与技巧方面来看,我发现许多香港演员都曾受业于法国小丑表演的当代大师高利埃(Philippe Gaulier),香港的PIP文化产业也经常邀请他来主持戏剧工作坊,该团体的两位联合艺术总监詹瑞文及甄咏蓓,即师从于他。PIP意指「喜悦」(pleasure)、「想像」(imagination)、「游戏」(play)的缩写,这个概念来自于高利埃的戏剧表演观“Le jeu”,“jeu”就是喜悦,高利埃在表演教学上,一方面强调演员的角色形象创造力,但另一方面也会强硬地打断他认为是「垃圾」的表演技巧或点子,并羞辱演员一番。有趣的是,香港剧场演员对此趋之若鹜,几年前台湾亦有剧场人士试图引进此体系,然而却水土不服,至今未如葛罗托斯基训练蔚为大观。
何以如是?香港自一九六七年「六七暴动」(反英抗暴)之后,港英政府开始一系列改善民生经济与降低社会不公的政策措施,香港的文教、娱乐、影视事业渐次稳定发展,在印度宝来坞及韩流影视风潮盛行之前,香港在一九七○年代至九○年代所创造出来的娱乐价值,几乎可以与日本、美国旗鼓相当。香港的社会气氛与人心感受,在「九七回归」大限之前,一直有「借来的时空」(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的末日情结,在倒数计时的时间压力下,无力移民或是对香港未来仍抱有信心的市井小民,只有努力、认分地拚搏揾食,稍有空暇,也只能即时行乐。这种只能顾及眼前当下、快速到位的情感结构,衍生出特有的港式幽默与喜剧文化,这似乎也解释了高利埃的戏剧表演在香港大受欢迎的理由。
英式幽默港式演绎 影视喜剧独步华人世界
在一百五十几年的港英殖民统治下,香港人对英式幽默肯定不陌生,那是一种对于中产阶级(尤其是「高眉」的英国人)及其所衍生出来的社交仪态的语言讽刺,自工业革命以降尤然,再加上中产阶级人口数在过去两百年来不断增加,早已成为社会结构中主要的组成分子,因此当文学家与艺术家在讽刺中产阶级生活品味和文化时,其实也是在自我讽刺,并经常以高妙的英语艺术自我解嘲,尤其在十九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英式英语的文学修辞技巧几达巅峰,王尔德与萧伯纳即为此中之佼佼者。
这种幽默透过殖民的文化统治与转化,香港人从中提炼出娱乐性,有时也会加上些许阿Q式的精神胜利(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对现实的无奈与逃避),将其融入大众影视、舞台表现媒介之中,创造出港式喜剧的产业与价值,从一九七○年代至今,相关的代表性影视、舞台作品及人物,几乎源源不绝。像早期许氏兄弟(许冠文、许冠英、许冠杰)的《鬼马双星》、《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镳》等,就伴我度过许多艋舺庙会夜晚露天蚊子电影院的童年岁月;另外像黄霑、沈殿霞、狄波拉等人的主持风格,调侃讽刺时政,也是一时的电视风景。
随之而来的八○年代,如成龙的功夫喜剧、黄百鸣的开心鬼系列,还有每年农历过年总会有的贺岁片,电视节目「欢乐今宵」等等,大堆头香港影剧演员齐聚一片,片里片外大伙嘻嘻哈哈、开开心心地拍片,故事情节几乎都是从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出发,充满意外与巧合,带点冒险与刺激,再给一点点道德教训,有时也会透过镜头带给观众异国风光,结局总是皆大欢喜,观众看得是眼张眉笑乐开怀,典型的通俗剧公式,但却履试不爽。
九○年代如果只有一个关键词,非周星驰莫属,出位、搞笑、无厘头的影片表演风格,独冠华人世界,影响次文化的流行甚广,像「如花」、「小强」、「斧头帮」、「乡民」等,虽然当年评论界对他有许多争议的看法,但这完全不影响他在票房上的成功。他的人物多半是社会底层的无赖或小人物,经过一番波折与努力,最终总能翻身成功;他的表演笑中带泪,对社会现象充满挖苦与讽刺,尤其在影片中时常创造许多经典对白,至今仍为影迷所称颂。
剧场讽刺针砭时弊 娱乐性强省思深刻
同样一个年代,在剧场里则是由黄子华引进西方的“stand-up comedy”,以粤语演出,创造出「栋笃笑」的表演艺术形式,这种表演很注重与台下观众的互动,经常模仿政治人物或新闻话题人物,借此讽刺针砭时弊,并穿插各种表演,长度往往长达两个半小时至三小时,考验演员的表演能量、续航力与临场反应。
在栋笃笑始祖黄子华之后,陆续有张达明、詹瑞文、林海峰、卓韵芝,另外像吴君如、吴镇宇、许冠文等影视明星,也曾有跨界演出的作品。其实整个九○年代,面对九七回归大限之日的不断逼进,香港娱乐圈和文化界借由不同的媒介、作品和形式,来回应这种末世情结(避世、能捞则捞、纵情娱乐、一路玩到挂、茫然未来等),几乎成为一整个时代现象。
二○○○年以来,港式幽默的娱乐性仍居高不下,但对于回归之后的香港政治、社会、文化、媒体、历史、本土的批评、讽刺与省思,也愈见深刻。除了詹瑞文一系列代表性作品《男人之虎》、《万世歌王》、《女人之虎》、《潮性办公室》(担任导演)之外,进念廿面体由胡恩威及林奕华所合作的「东宫西宫」系列,颇能代表这类文化省思,尤其对于特首行事风格与特区政府的行政效率,经常有一针见血的高妙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