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善禄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助理教授
-
特别企画 Feature
找寻自己的当代语汇:台湾现代偶戏的跨界表演
严格来说,台湾以现代偶戏为主体的创作,发展至今约莫四分之一世纪,大致可以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成立于1999年)、偶偶偶剧团(成立于2000年)、飞人集社剧团(成立于2004年)等主打现代偶戏创作演出的团队成立时间起算。这些团队对于偶戏的理解认知,完全不同于过往的传统偶戏团体及儿童剧团,为此,他们甚至于在创团之初,还得花力气向大众解释及教育,偶戏非专属于传统与儿童。他们的偶戏理念,不仅能够吸引当时年轻的现代剧场演员、设计师,一起投入到现代偶戏的研发与创作之中,某种程度也对传统偶戏界及儿童剧界,有了些许影响。 如今,若要再说偶戏只见于传统偶戏(如掌中戏、皮影戏、悬丝傀儡),或者只属于儿童偶戏(或儿童剧),那可是大大地落伍,且脱离现实的;事实上,现代偶戏所面对的,早已扩及层面更广的观众。至于人偶同台,这都只不过是现代偶戏的基本款与标准配备;重点是,从偶的设计、制材、操作,到故事取材、人偶关系,再到演出的场面调度、跨界混种,已经成为现代偶戏创发产制全流程及全面向的范式转化(paradigm shift)。
-
特别企画 Feature
「亚洲」是一种个人建构的图式
「亚」在中文语境里,主要是次等、较差之意,这有违历代帝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空间认知与王权治理观,讲究的是「天下」即「王土」,哪有可能认亚居次?故亚洲并非自称,而是他称,语源上,「亚洲」全称为「亚细亚洲」(Asia),原本指的是「小亚细亚半岛」(Asia Minor Peninsula),希腊语称之为「安纳托利亚」(ή),该词语有东方、上升之意,可指欧洲以东之地,日后,欧洲以东便称亚洲。 这是一般关于亚洲研究、名称语源的学术书籍或网站都会提到的小知识,查阅便有,自不须我重复赘述;重点是「欧洲以东」,欧洲(注1)得先自我定为中位,「以东」都称亚洲,这样的亚洲真的太大、太复杂了,爱德华.萨依德(Edward Said,1935-2003)便曾写《东方主义》(Orientalism,1978)一书,「厚厚」「重重」地批判过一回,且学术界后续回荡不已,至今仍影响深远。 两种地图的不同世界观 我不想像ChatGPT那样面面俱到、伪科学性、貌似规矩;为了「感觉」亚洲,我同时打开桌电(desktop)和苹果平板电脑(iPad)的Google地图,把地图缩到范围最大,看著已储存的曾造访景点,全部集中在亚洲,精确地说,在东亚,北起北海道,南迄峇厘岛,东自钏路(仍是北海道),西至槟城╱大理╱丽江(这3个地方的经度介于东经98度与东经101度之间,所以我把它们摆在一起)。在这些曾造访的景点之间,有著日本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泰国湾、麻六甲海峡、爪哇海等,借日本学者滨下武志(1943-)的观点,这是「海的亚细亚」(注2)。 善识者可能已经发现我文首提及两种装置的Google地图,我为何要特别强调与区分呢?因为这牵涉到地图投影的方法,桌电采取的是「立体球形」(3-sphere),而iPad(air 4版本)则是「麦卡托投影」(Mercator projection),前者就像地球仪那样,随著游标的点动,可以调整想查看的球面区域,且无论如何转动,都只能看到球体的半面;而后者则是将世界地图画在一个长方形里,经纬线均呈垂直相交,但随著纬度增加的所在区域,会愈来愈失真变形,该投影法适用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航
-
ARTalks
历史是留给有回忆者
观赏的当下,不断地揣想著,我们是跟著M的回忆在寻溯一九八七年的浮光掠影,当年的M也借由陈映真的《兀自照耀著的太阳》跟著故事中的小淳的叙述回到一九四○年代知识分子残影与身分认同的混沌,那么,这批演员以及当今廿、卅岁的九十后青年,在卅二年后,他们又将以何方式及姿态,回望二○一九年的当下,届时廿、卅岁的年轻人,又将如何谈论二○一九的种种?
-
ARTalks
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
整出戏主要是借由祖孙两人亲暱、逗闹的对话,逐步开展老年樱子的青春回忆,而小梅也正值青春,对于爱情有许多浪漫的憧憬,她甚至正在试著写一本罗曼史小说,所以她总是以天真又带点白目、八卦又点好奇的口气,去想像甚至是夸张乱掰曾祖母的青春恋爱。只是没想到曾祖母的恋爱梦,与整个时代的家国认同尴尬连结在一起,自由恋爱与生命尊严之艰难,绝非小梅能够体会与想像。
-
ARTalks
系统性的崩坏、救赎,与世代对立
音乐方面的表现,刻意用了许多不和谐、扭曲、迂回,甚至是戛然中断的手法,性格非常地鲜明强烈,衬托出剧情的阴鹜诡谲与奇险亢奋;几个群舞场面,能量也充满全场,尤其开场序曲,就已经展现大器,吸睛引人。
-
焦点专题(二) Focus
不断的诘问思索 持续的前卫启蒙
进念.二十面体从一九八二年创团以来,就一直扮演著诘问时代、探询历史、忧心香港人当前生存处境、启蒙教育、文化关注、创意激发、反抗精神等多重角色。该团在表演美学上脱开线性叙事,而以质朴的肢体造型与多媒体形式,呈现非文本的前卫演出。作品累积至今已近两百出,多以系列为之。而进念与台湾剧场界从早期就展开交流,也激荡出不少创意火花
-
艺号人物 People 香港剧场导演
邓树荣 寻索人在剧场之存在状态
香港重量级剧场导演邓树荣,作品以形体剧场与简约美学为特色,将于十月份首度带著作品《泰特斯2.0》访台演出。他在香港剧场盛行的高利埃表演训练之外,另辟了一条演员训练的蹊径,融会贯通梅耶荷德和葛罗托斯基的表演理论与实践,以及瑜珈及太极的身体修行观。趁此机会,本刊专访邓树荣导演,一谈即将访台的《泰特斯2.0》。
-
特别企画 Feature
英式幽默 ╳ 阿Q精神 讽刺针砭也深刻省思
香港的社会气氛与人心感受,在「九七回归」大限之前,一直有「借来的时空」的末日情结,在倒数计时的时间压力下,无力移民或是对香港未来仍抱有信心的市井小民,只有努力、认分地拚搏揾食,稍有空暇,也只能即时行乐。这种只能顾及眼前当下、快速到位的情感结构,衍生出特有的港式幽默与喜剧文化。
-
特别企画 Feature 专访《阿Q后传》编导
甄咏蓓:阿Q精神历久弥新,而且被发扬光大
由香港知名全才演员甄咏蓓编导、新加坡实践剧场演员演出的《阿Q后传》,将鲁迅的经典文学改编搬上舞台,以「阿Q精神」讽刺当前社会,在虚拟的空间「未庄」中,身穿白衣、脸上涂著丑角「豆腐脸」的演员,引领观众穿越时空,看看今天的阿Q们有没有什么长进甄咏蓓说:「阿Q精神历久弥新,九十年过去了,不但没有被当年的革命革掉,反而随著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华人社会里被传承得很好,且发扬光大。」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2011台新艺术奖表演艺术现象观察—戏剧戏曲
创意策展很吸睛 七年级生成为创作主力
因应民国「百年」与文创政策催动,去年的演出可谓爆量,但在艺术表现上,「创意策展」、「独角戏」、「七年级创作者」、「非传统空间演出」、「戏曲的实验与尝试」,都是这个年度的重要关键词,可由此看到台湾剧坛的发展趋势。
-
焦点专题 Focus
剧院不足 所以「全城皆舞台」
澳门的正规剧场甚少,但演出活动日益旺盛,所以各剧团穷中变通,或是开放自己的排练场,作为当地的小型表演空间,或是利用古迹活化空间作演出;而有十年历史的澳门艺穗节举行时,更是「全城舞台」!本文作者以个人赴澳门的经验,介绍当地的特色剧场空间。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现象观察之四:两岸戏剧交流新局面
大陆剧来台热络 台湾市场水土不服?
在过去的一年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鹿鼎记》、央视电影频道的《电影之歌》及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四世同堂》等大陆大型舞台与音乐剧,纷纷来台演出,台湾的观众反应不一,主观感觉上,似乎呈现水土不服的隔阂,热度不高。这中间的原因何在?而未来可以期待的交流戏剧类型又有哪些?
-
艺@书
为受压迫者发声的剧场美学大师
编按: 本期刊出黑眼睛文化「剧场手边书」系列的第二本书《波瓦军械库:预演革命的受压迫者美学》精采摘要,针对「社区剧场」提出精采的见解。该系列由牯岭街小剧场策划,耿一伟主编,是一项长期的出版计划。以手边书的亲和形式,兼顾前卫、时代性、深入浅出的考量,尤其注重以个别作者对国内现况的观察,提出有用的论题方向,弥补中文出版的空缺。 大约从二○○○年开始,戏剧教育、社区剧场、应用剧场等相关的研讨会与研习营已越来越多,几年下来,不仅从事教习剧场的团体变多了,地区的分布更广了,和国际相关领域的交流互动也越来越频繁,奥古斯都.波瓦(Augusto Boal)成为许多从业者不得不认识的一位剧场先驱,他的理念和技巧,即使以当代世界剧场的高度来看,其影响力也是与日俱增的。 这本小书第一章介绍波瓦的生平背景,第二、三章介绍他从受压迫者剧场到立法剧场(legislative theatre)的几个主要概念与技巧,第四章则介绍英国教习剧团GYPT和波瓦受压迫者剧场之间的「相遇」,这样的例子在国外几乎数不胜数,我之所以挑选GYPT,一方面因为我个人参与过当年的互动剧场研习营,比较熟悉,二方面也可以让相关从业人士回头检视过去十年来台湾在教习剧场方面的成长历程(注),第五章则以一场研讨会的记录文章,作为本书正文的结束,但这并不代表受压迫者剧场在台湾经验的结束。 波瓦的生平与时代背景:流亡与返乡(1971以后) 出狱之后(编注1),波瓦开始了海外流亡的人生,途经阿根廷、秘鲁,他的第一本书《受压迫者剧场》,就是一九七四年在阿根廷出版的;后来他又辗转流亡到葡萄牙,最后来到了法国巴黎,在这里他一直待到一九八○年代末期才又回到巴西。他的被捕下狱与出狱流亡,也让创团将近二十年的阿利那剧团(编注2)摇摇欲坠,先是阿如汀(Luis Carlos Arutim)导了一出内容贫乏、了无新意的关门之作《甜美的拉丁美洲》Doce Amrica La
-
戏剧
梦的钝意与刺点
五号病人最终是在诺曼第城堡的湖边「看见自己」的,如果说这就是他解开生命之谜的钥匙,剧场界或许也可以从这次的《如梦之梦》看见自己,不管是对于明星演员的迷思、制作与票房的动态平衡、教育剧场与商业剧场的建教合作等面向,获得一些启示与再省思吧!
-
研讨会
打开应用戏剧的新视野
随著社会发展的转趋多元,今日的戏剧实践,不再仅仅是「纯粹」、「艺术」、「菁英」或「中产阶级」所能够涵盖的了。「应用戏剧」的理论、实践、可能性与瓶颈,都应该被更广泛地关注与讨论,以增加其能见度,并吸引同好者共事。
-
特别企画 Feature
跨不出校门口?
非专业的各级校园戏剧比赛活动相当多,专业的「剧场界」却没有一套评鉴制度,即使拥有戏剧比赛得奖的光环,也不见得有多大的实质效益。
-
特别企画 Feature
打开台湾剧展史
汇演现象产生的背景因素及其发展模式,隐含著对于台湾当代剧场发展的启示或影响、以及创作艺术本质的提升与否等议题。像「实验剧展」这种年度一次的汇演,便对于一九八〇年代以降的台湾现代剧运贡献良多。因此,纵览国内现代剧场汇演的历史脉络,应该値得成为一个「小题大作」的切入点。
-
戏剧
多层变奏的上乘喜剧
这出戏从一桩春秋故事,变奏为公演前的彩排戏码,再变奏为角色的错置,再变奏为真实与戏剧的类同与混淆,最后再变奏为崭新的对位,结构层次均错落有致。
-
回想与回响 Echo
在表演工场唱「独角戏」
临界点的团址「生活剧场」提供了一个场域,没有任何藩篱,放任、自由、民主,只要是对小剧场演出有兴趣的各路人马,几乎都能够吸纳,具有某种「同侪汇集力」,看似组织结构松散,却像一只变形虫一样,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轮廓、变换自己的面具。
-
戏剧
令人耳目一新的《爱情新世代》
《爱情新世代》这群由公开征选而取得演出机会的演员,几乎包纳了大台北地区相关的戏剧专业学校,另有新竹师院初教系、辅仁大学影像传播学系等非专业科系的学生;这群对剧场表演不同的观念、教育、训练与期待的成员,在导演四个月的调教下,展现出来的表演火候虽有深浅,但至少风格臻于一致。对新创团且没有任何明星演员的团体而言,这点倒是相当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