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代张宗尧、王彩蕊夫妇以张连昌的英文名字缩写LC作为自创品牌,并成立张连昌萨克斯风纪念馆。(Louis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萨克斯风.金色狂潮/saxophone在台湾

稻禾畔的金色奇迹

张连昌与萨克斯风的故事

为何后里小镇会成为台湾的「萨克斯风之乡」?一切都要从画家张连昌说起。他因为喜爱这个乐器,藉著拆解朋友烧毁的萨克斯风,分析绘图,拚命研究,竟能无师自通打造出台湾第一把萨克斯风!之后更把他钻研出的技术与乡人分享,开枝散叶,让这个产业在此地扎根!他的后人更以其名自创品牌,并成立纪念馆,让人人得以知晓他的传奇。

为何后里小镇会成为台湾的「萨克斯风之乡」?一切都要从画家张连昌说起。他因为喜爱这个乐器,藉著拆解朋友烧毁的萨克斯风,分析绘图,拚命研究,竟能无师自通打造出台湾第一把萨克斯风!之后更把他钻研出的技术与乡人分享,开枝散叶,让这个产业在此地扎根!他的后人更以其名自创品牌,并成立纪念馆,让人人得以知晓他的传奇。

离开高速公路,从后里交流道下来,习惯于台北拥挤高楼的视野,顿时被眼前闲适的田地所取代,放眼望去,相互比邻的平房,竟成了大片土地的点缀。在路上绕著走,就能感受到一种特殊氛围,不时出现在车窗外的乐器行、教学中心、工厂、维修字样,让一行人频频地左顾右盼,开始玩起「大发现」的游戏。但无论弯到哪里,总有路标指向一个方向——张连昌纪念馆。这个目的地,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所在,也是为什么后里成为萨克斯风重镇的最终谜底。

无师自通  做出台湾第一把萨克斯风

「在一般人眼中,他也许只是乡下的一个阿伯。在没有推广的情况下,跟萨克斯风产业没有关连的人,根本也不知道他是谁。」张连昌的孙媳王彩蕊,娓娓道出他的一生。一九一三年在后里出生的张连昌,是个再平实不过的孩子,虽然出生农家,却热中绘画。少年起曾到大甲跟唐山师傅学习工笔画,精通佛像画作,之后又负笈北上,到台北钻研绘画技巧。在一九三五年日据时期,中部发生了大地震,后里、苗栗、清水地区遭受重创,不但死伤多人,连霍乱疾病也跟著肆虐。为了重振士气,日本政府在台北筹办了万国博览会,当时的张连昌,就以优秀的画作得到了金牌奖。

廿三岁的自画像中,可以看出年轻的他风流倜傥,但空有踌躇满志,却无处伸展,因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买画、裱褙的人可说是少之又少。不甘心务农的他却结交了一群当地仕绅,当中有留日作曲家、外科医生、文学家,而他们的共同喜好就是音乐演奏。在玩出兴趣后,他们便成立一个乐团到处去表演。虽然在团里担任小喇叭手,但张连昌却对萨克斯风情有独钟,可惜那时一把萨克斯风价值一甲田地,穷画家根本买不起。未料拥有萨克斯风的张基盘家中遭逢祝融,萨克斯风也连同烧毁,他于是开口跟对方要,却见张基盘纳闷地说:「你拿去也没有用,因为你是拿笔的。」

或许是这句话的启发吧,张连昌拿到乐器后,就用他的工笔技巧,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将四百多个零件绘制下来,标示精确的尺寸,做成了一张制造萨克斯风的蓝本。再花三年多的时间,买书自修、研究技术、张罗材料,终于在一九四○年无师自通地做出了台湾第一把萨克斯风。

分享技术  造就群聚产业

王彩蕊感叹著说:「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光复初期物资的取得非常不容易,尤其铜、银、铁、锡都是制造必须的材料。他四处筹措,没有银就用『袁大头』(民国初年北洋政府铸造、上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币),没有锡就拿拜拜用的蜡烛台,没有铜就设法买砲弹的外壳融化当材料,没有模具就找石头来敲打、在地上挖洞塑型。」

过程辛苦不说,更不幸的是在搥打铜片的时候,不慎被回弹的铜片刺伤右眼导致失明。不解的乡人对他的行径抱著歧视的态度,他的傻劲更成了街坊笑柄,但他从未因此放弃。

「当画家是一个因素,要不是有工笔技术、要不是画家穷惯了,再穷也不会比画家穷,他的傻劲也许不会有结果。」可喜的是,连他自己也万万没想到,打造出的第一把乐器就「外销」成功,获得了菲律宾乐师的青睐,让他带了整整两布袋的旧台币回家。这么多的钱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于是张连昌就告诉附近的孩子们别再放牛,应该来做这个可以赚钱的行业,并且将这独门的技术传授给他们。从此,先后上百个学生开枝散叶,在全盛时期光是后里就有卅几个个人工作室。

说著前人的事迹,彩王蕊相当感佩:「古今中外谁有这种心胸?会形成这种群聚产业,张连昌高度的人格特质占了相当重要的关键。」更特别的是,在工厂闲暇时,他还教授学徒吹奏乐器,连同张基盘教导出来的大批人才随著电视台开播,成为电视台的乐师,也让「后里出乐师」的口碑不胫而走。

有音乐的底子,他才能够抓住音感;有工笔画的基础,他才能画出确切的蓝图。尽管他后来投身萨克斯风的制造,并且领军乡里、带动产业,却从来没有忘记他画家的本质,每年还是有一到两张画的产量。直到七、八十岁、只靠一只眼睛,他的画功仍旧不失其细致和锐利。而画家的特质,也让他将艺术从画布移植到了乐器上,在长孙张宗瑶四个月「收涎」时,张连昌送给他的低音萨克斯风,就有龙腾的图样在上面。

然而在那个烽火动荡的年代,乡下用不到这个乐器,即便以制造萨克斯风维生,却也不重视它。在当地人笑话这个产业几十年后,连自己也变得看不起自己。在保守的城乡,张连昌留下的不多,这把乐器最终也卖给了一位乐师。但王彩蕊乐观地说:「它被买了、被使用了,所以曾经风华,留在家里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自创品牌  让前人心血广传国际

萨克斯风的制造相当费时费工,材料可大略分成「零件」和「管体」两大类。零件类需要许多的研磨加工,管体类则需要多次焊接、反复搥打,再将大大小小四百多个零件抛光、组装、调整误差……一件萨克斯风经过十个大略划分的流程,需要花掉师傅一个月的时间。而最后的品管和调音,则是利用小型灯管放进管体,藉著漏光检查密合度。在过去没有灯管的年代,师傅则必须抽上两包香烟,不断地对著管体吐出检验,有趣的是,师傅们最喜欢这阶段的工作,因为抽烟不需有理由。

就这样,张家历经了六十几年OEM的岁月,直到二○○○年张连昌过世,第三代张宗瑶、王彩蕊夫妇在分家后开始省思:「萨克斯风的技术面高,机器替代率低,如果我们有选择,还要继续做下去吗?」不愿安于现状的他们强烈地知道品牌的重要性,于是决定整理机具、产品,在同年自创品牌,并将张连昌的英文名字缩写“LC”刻在乐器上,正式以自己的名称行销世界。

原来以为自创品牌很简单,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除了「烧钱」之外,乐器从品质到技术上都得更加费心。王彩蕊解释道,在制造方法上,主要针对的是音孔的设计,这跟吹出来的音准不准息息相关;材质上,依据合金的不同有加红铜、黄铜、加银的白铜等,不但让管身的颜色有变化,音色更各有千秋;外型上,开发更多图纹的设计让乐器增添艺术气息;在操控及重量上,考虑的两难则是究竟要设计让乐器轻量化,还是让演奏家去习惯设计?近年来他们更与工研院共同合作,在制作上有了科学的数据辅助,再加上师傅多年的经验,也使得产品品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虽然相对繁琐,但无非是要提高客制化比例,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成立纪念馆  述说张连昌的传奇

为了感谢先人的开拓,张宗瑶、王彩蕊夫妇二○○二年在老家成立了「张连昌萨克斯风纪念馆」,将张连昌的文物展示出来,并且也追回刻上他名字的乐器。那支刻有龙纹的萨克斯风,如今则成为镇馆之宝展示,述说著他的巧手雕琢,也将张连昌该享有的荣耀还给了他。

第一代开发、第二代传承、第三代推广;到第四代,像是老天的安排一般,夫妇前后生了四个女儿,而这几个科班出身的孩子恰巧从高到低,每人负责一个声部,组成了四千金四重奏。她们悠扬的乐声在纪念馆成立两年后被车商选中,拍了一部以当地为背景的广告。从电视一播出后,不但带来广大的效应,更让「后里」与「萨克斯风」这两个名词紧密连结。人说女儿无法传家,但四千金却是张家光耀门楣的功臣,也是店内可贵的招牌。

纪念馆内,人们试吹乐器、拍照、听故事、动手做纸雕与音孔盖的创意DIY……大环境变了,以往以为吹乐器伤身体,现在则是可以增进心肺功能,台中有三百多位医生吹萨克斯风,连后里的农夫也有拿手曲目。只能说,每一个转弯都是一个美丽的过程,就像张连昌失去了一只眼睛,反而看得更清楚;后人的坚持,更让全世界看见萨克斯风,来自台湾。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萨」下爱乐种子  吹自己做的乐器

后里虽是台湾的萨克斯风制造重镇,但真正爱乐演奏的人却不多。为了让小镇居民与萨克斯风有更深连结,不管是区长还是小学校长,都投入推广教学行列,让萨克斯风真正成为后里人的荣耀与所爱——自己制造,自己快乐地吹奏!

 

提到后里,第一个联想到的也许是铁道、马场;但若说当地的特色产业,除了花卉、民宿、红酒外,不能不知道的,就是萨克斯风。在这人口不到六万的小镇中,有著全台密度最高的乐器制造工厂。据工研院机械所的调查,台湾萨克斯风的出口量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法国、日本。全球三支就有一支来自台湾,而台湾十支之中,就有七支来自后里。这萨克斯风重镇所生产的乐器不但量大,品质更为精良,连到访过台湾的肯尼吉(Kenny G.)与喜爱萨克斯风的美国前总统柯林顿都赞不绝口。

乐声悠扬  处处都有「哈萨客」

在后里街道上,到处都可以发现萨克斯风的踪迹,无论是主题餐厅、纪念馆、邮局前都有大型的萨克斯风雕塑,连乐器行里的摆设、民众家门前的路树都被修剪成萨克斯风形状。傍晚一到,上班族、学生、左右邻居……就纷纷聚集在河滨、公园、停车场、学校,扮起「萨手」或「哈萨客」,此起彼落地吹奏起来。

这其中最特殊的人物,就是兼任街头艺人的国小校长黄财源。本身就是师专音乐组毕业的他,已经用萨克斯风考过全国十六个县市的街头艺人证照,他的梦想,就是要拿到各县市的证照,拼成一张台湾地图。他说:「我从民国六十七年就在后里国小任教,那时后没有推广,直到后来才陆续在学校做推动、组织社团。目前我任职的七星国小已经是各学校中规模最完整的,而且一半以上的教职员都会吹萨克斯风。」

「这个产业没有问题,但玩乐、爱乐、赏乐的人口并不是最多。」为了让更多人能接触萨克斯风,后里区公所区长邱文宏与学校合作,从二○一一年起,筹划了一个名为「呼你萨调」(编按:取「后里」谐音,意谓「被你迷住」)的学习植根计划,区民报名只要一小时五十元就可以学习。两年实施下来,学员已超过百人。去年更开办「后里萨克斯风植根计划」,培养种子教师到社区、国中小教萨克斯风,让各地方学习更方便。此外也大力鼓励学员们在河滨练习、交流共享,目的将萨克斯风从教室分散至各角落,并且使得观光客只要从边界进到后里区,就能听到萨克斯风的乐音。邱文宏说:「目标就是下班日落,三五好友在门口桌子摆起来,洒一盘花生下去就开始吹。」

能制能吹  播洒爱乐种籽

短短时间,学员们已累积上台演奏能力,因此今年六月的成果发表,便以「百乐门」为主题,号召百人萨克斯风学员,同时在仿巴洛克的古迹——后里区公所前齐吹。而多年来的培植,演奏的曲目已经从流行、爵士、古典,到改编国乐名曲吹奏《梁祝》、《十面埋伏》,多元广泛外更雅俗共赏。尤其学员最小的从小四开始在学校学,最大的也有八十岁的银发族。根植社区、社团、校园,市农工商,铁工、农夫,这老少咸宜的乐器只要一上手,就能透过悠扬的音符,让课业、工作等压力得到抒解。

「洒一盘花生」的期待,就像是洒下一把爱乐的种子。在俯首制作乐器这么多年后,后里人也终于有更多机会仰头体会音乐的美好。期待下一次来到这个小镇,可以听见朋友们用萨克斯风的乐音当作迎宾曲,而我们更能以后里为荣,因为他们自己亲手完成的萨克斯风,也能够自己吹。

Authors
作者